全市智慧校園基礎環境取得新成就、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新提升、常態化智慧教學應用得到新提升……
記者從前不久在神木召開的榆林市智慧校園建設應用推進現場會上了解到, 2016年以來,全市教育系統以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為依託,以「網際網路+教育」理念下的深度融合應用為核心,堅持「應用驅動、服務全局,以點帶面、因地制宜」的原則,創建了一批信息化方面整體發展水平高,特色鮮明、經驗突出的市級智慧校園,在引領榆林教育信息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市共投入10.5億元用於智慧校園基礎環境改善,在硬體方面,全市中小學和教學點網際網路接入率達100%,新配備觸控一體機(電子白板)5395套,「班班通」設備在教室和主要功能部室普及率達100%,智能安防系統實現了全覆蓋,校園視頻監控、緊急報警、緊急廣播與疏散達到100%。新增智慧教室420間,錄播室295間,校園電視臺67個,創客教室30間,實現了「寬帶網絡進校園,優質資源進教室」的目標。
在軟體方面,我市通過引進服務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的貝殼網精準教學資源平臺,有效解決全市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全市教師可一鍵登錄暢享優質資源,實現教學資源均衡配置。同時,建成了榆林市教育數字圖書館,80萬種電子圖書、6000多種數字期刊、300多種數字報紙,隨時供全市70多萬師生在線閱讀學習。通過開展榆林教育雲平臺「同步課堂」數字課程資源庫建設,組織全市各學段、各學科教學名師、教學能手錄製同步課堂,進一步充實榆林教育雲平臺本土資源,發揮名師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我市通過開展「百千萬工程」,藉助新媒體新技術應用大賽、微課製作大賽等活動,加強線上聯合教研和課題研究,構建了線上線下相融合、教學教研相併進的信息素養提升長效機制。加強優質資源建設,五年裡全市教師在省「人人通」綜合服務平臺曬課近20萬節,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曬課近7萬餘節,569節被評為省級優課,132節被評為部級優課。
與此同時,教育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榆林教育雲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通過大數據平臺對學校黨建、教師管理、精準扶貧、新生入學、素質教育測評等進行管理,今年秋季學期利用榆林教育雲平臺開展全市一、七年級學生招生與分班工作,有效落實了劃片招生政策,基本實現了均衡分班的目標。藉助精準扶貧管理平臺,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進行信息核實,重點比對「人籍分離」、戶籍與學籍信息不統一等問題,準確摸排出建檔立卡適齡兒童少年的入學情況,有效保障了各縣市區「控輟保學」工作。
在探索智慧教學模式工作中,我市湧現出了榆林市一中分校、靖邊四中等一大批學校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探索基於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智慧學習環境等的新型教學模式,形成了學校的特色。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等縣區積極開展創客教育、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教育。綏德縣制定「五幫計劃」(幫理念、幫文化、幫管理、幫課程、幫課堂),利用榆林雲平臺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提高了幫扶學校的辦學質量與教師教學水平。子洲縣通過「支教中國2.0」項目與陝西教育扶智平臺與西安中學、西安小學等名校結為幫扶對子,豐富了教學資源,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市直學校將平板教學引進課堂,利用大數據、雲存儲、互動設計、側重「教、學、考、評、研、管和家校互動」的教與學方式與課堂教學融合。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通過榆林教育雲平臺在5天內快速搭建了覆蓋全市所有初高中學生的直播課堂體系,累計創建直播教室四千多間,在直播課堂服務的77天裡,共使用直播班級近270萬人次。
來源 榆林日報微信
記者 宋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