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到恐怖分子,他經歷了什麼

2020-12-13 環球網

民眾在案發的超市前悼念遇難者。

艾哈邁德·A的「駭人襲擊」震驚了德國社會。

「我不仇視任何人」

2015年7月29日,在德國聯邦移民及難民事務管理局(BAMF)位於漢堡市的辦公室裡,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24歲的巴勒斯坦青年艾哈邁德·A說:「我出生在穆斯林國家,只相信正確的價值觀。我嚮往和平,不仇視任何人。」他補充道:「我從沒製造過麻煩,不論在什麼地方。」

兩年後,2017年7月28日,艾哈邁德從漢堡市巴姆貝克區一家超市的貨架取下一把20釐米長的刀,撕開包裝,把它深深捅進了身旁一名50歲男子的心臟。此人隨後因傷勢過重死去。在捅傷另外4人後,艾哈邁德被制服,人們聽見他不斷高喊「真主萬歲」。

這對飽受恐怖襲擊的歐洲來說,無疑又增添了傷痛的一筆。德國總理默克爾哀悼「襲擊事件的受害者」,內政部長德梅齊埃則評論這是一起「震驚社會的駭人襲擊」,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都謹慎地避免使用「恐怖襲擊」一詞。

兩年時間裡,艾哈邁德經歷了什麼?他究竟是狂熱的恐怖分子,還是另有隱情?

輾轉歐洲多國被拒

1991年,艾哈邁德·A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巴哈,一家人後來遷到了加薩走廊的Jabalia難民營裡。在艾哈邁德的回憶中,難民營的生活一言難盡,「那麼多人擠在一起」 。據德國《明鏡》雜誌報導,2015年春天他來到漢堡市,向BAMF提出了政治避難申請。

根據艾哈邁德的陳述,在加沙他曾加入青年組織「Fatah」,發宣傳單並公開抨擊哈馬斯。他宣稱哈馬斯打傷了他的同伴,這令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於是2008年下半年他通過蛇頭逃到埃及,之後輾轉土耳其、希臘等地,一路來到北歐。

艾哈邁德自稱在加沙生活了一年多,還讀完了高中,然而BAMF發現其中有矛盾之處,質疑他為何在擔心「受迫害」的情況下還滯留如此之久。在追問下,艾哈邁德承認哈馬斯沒來找過麻煩,他家唯一的損失是房屋在戰火中被摧毀,但他堅稱「必須幫助家人離開那裡」。

這番說辭對他的願望毫無幫助,很快,與之前在挪威一樣,他的避難申請被拒絕。按規定,德國應將他立刻遣返回巴勒斯坦,或者送回「上一站」挪威。然而,挪威把他像踢皮球一樣踢回了德國。時值2015年仲夏,歐洲難民危機達到頂峰,面對湧入德國的數十萬難民,BAMF優先處理來自巴爾幹半島和敘利亞的人,於是艾哈邁德被晾在一旁。他住在難民旅館裡,等待命運垂憐。

兩年等待,希望化為絕望

最初,艾哈邁德似乎對在德國展開新生活充滿希望。他打電話給媽媽,自豪地告訴她,自己在上德語課。2016年1月,他接受了德國難民活動家克裡斯蒂安·魏斯格貝爾的採訪,邀請後者參觀自己的住處,還做了頓飯招待他。飯後他們一起彈著吉他唱歌,聊得十分愉快。

不久,艾哈邁德到柏林找魏斯格貝爾錄製採訪視頻。視頻中天色陰沉,街道被白雪覆蓋。在這段沒有公開的錄像中,他顯得憔悴,但仍然「坦誠、有思想和希望」。他用英語講述了自己在歐洲各國申請避難的坎坷經歷——除了挪威,西班牙和瑞典也拒絕了他。談到當時發生不久的巴黎恐怖襲擊,他表達了哀痛,並稱恐怖分子不能代表穆斯林。

不過,艾哈邁德也流露出抱怨之意。「我不喜歡這兒的寒冷。」他說。

至此,一切看起來仍然正常。不過,一些小事開始傳進魏斯格貝爾耳中。艾哈邁德的朋友說,他有時會「隱身」好些天,不喝酒也不抽菸,跑到清真寺裡呆上很久,還指責朋友們不遵守伊斯蘭教義。雖然過一陣子他會恢復正常,但朋友們很困惑:他究竟是在發洩情緒,還是已走向極端?

2016年4月,一名憂心忡忡的男子走進漢堡火車站警察局,舉報一個在難民旅館裡「戒了菸酒,經常就宗教問題高談闊論」的難民。他指的就是艾哈邁德。然而,警察登記線索時拼錯了名字,因此調查難民旅館後只找到了一名姓名相符的15歲男孩。線索與情況不符,平素只跟小偷、毒販打交道的火車站警察局很快就把此事拋到了腦後。

5個月後,此案被轉到德國憲法保護局,在那裡,艾哈邁德引起了注意。2016年9月,他被叫去談話,記錄顯示他在問詢中「情緒劇烈波動,好像隨時都會哭出來,表情和動作都顯得神經質」,甚至問工作人員怎樣才能去敘利亞。或許在那時,他已經有了加入「伊斯蘭國」(IS)的打算。

雖然沒有意識到此人的危險性,但憲法保護局判斷他需要接受心理諮詢。然而,艾哈邁德一次都沒去見心理醫生。

根據德國入境登記處工作人員的回憶,從2016年12月起,艾哈邁德變得愈發神經質。他經常嚼牙籤,不過對政府人員仍然友好。讓他們吃驚的是,艾哈邁德表示願意返回加沙。在襲擊陌生人的前一天,他跟母親通了電話。「他想回來了。」他的母親告訴《明鏡》。

但艾哈邁德沒有回到家鄉。2017年7月28日,他殺了人。

為尋找「人生意義」投身恐怖主義

漢堡警方仍不確定該把艾哈邁德關進監獄還是送到精神病院。他被捕時血液中含有大麻,堅稱自己是恐怖分子,希望像「烈士」一樣結束生命,但警方找不到他與IS之間有什麼聯繫,IS也沒像以往那樣痛快地「認領」此案。

這並非孤立的事件,事實上,類似的襲擊一年內已在德國發生3起,發動襲擊者分別是一名敘利亞難民、一名阿富汗難民和一名突尼西亞難民,他們共造成12人死亡、70多人受傷。接二連三的傷害讓德國人憤怒。「這些難民來德國尋求庇護,到頭來卻把仇恨宣洩到我們身上!」漢堡市長奧拉夫·朔爾茨痛斥道。

但心理治療師梅希蒂爾德·溫克-安松有另一番看法。她在柏林為移民與難民提供諮詢服務,該中心每年接待上千人。她向《明鏡》指出,被安置在旅館裡的難民既不能工作,又無課可上,整日悶在房間裡無所事事,感覺受到孤立和羞辱,這讓他們變得易怒,並引發心理問題。「最好的預防方法是給他們指出明確的未來。」她說。

心理學專家伊利斯·豪特是一家精神病院的主管,該地區約住著5000名難民。2016年,這家醫院接收了80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難民,2017年情況惡化,僅上半年就收治了80名患者,並且這些還只是最嚴重的病例。

豪特表示,難民管理者大多缺乏心理學知識,又不樂意向專業機構求助,使得難民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她所在的心理治療與精神病理學會打算為難民管理者提供專業培訓,但都是轟轟烈烈開始、悄無聲息結束,箇中原因很簡單:沒錢。政府和企業都不願把錢花在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

在艾哈邁德的案件中,疏於監管的各機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梅齊埃告訴英國《獨立報》:「慘痛的經歷告訴我們,以『聖戰』為名義的襲擊背後有多種多樣的動機。真實的動機隱藏在犯罪者的性格中。」他督促警方迅速查清真相,給民眾一個交代。

警方在艾哈邁德的住處找不到他與恐怖組織有染的證據,那裡只有一幅帶有宗教含義的畫。但《獨立報》稱,艾哈邁德在德國第一個落腳點是多特蒙德市,那裡是「聖戰」分子的根據地之一,也是IS首領之一博安·西蒙諾維奇的家鄉,他負責給年輕人洗腦,再把他們送到敘利亞為IS賣命。這或許是艾哈邁德與恐怖分子確有聯繫的蛛絲馬跡。

但無論這種聯繫是否存在,正如一名德國官員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所說,在此類案件中,很難把襲擊者的個人心理問題和恐怖主義動機完全區分開來。

美國「Buzzfeed」新聞網指出,「追求人生意義」是很多因情感傷害產生自我認知障礙的年輕人投身恐怖行動的主要原因。美國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至少有2032名外國戰士為此加入「基地」組織。根據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很多情感脆弱的年輕人在恐怖組織裡「不但找到自我價值,還得到了歸屬感和親切感」。

艾哈邁德再次向人們印證,善與惡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隨著難民持續增加、滯留時間漸長,他們不斷惡化的心理狀態造成的社會問題愈發嚴重。對歐洲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嚴峻考驗。

來源:青年參考

相關焦點

  • IS恐怖分子割須剃髮假扮難民混入歐洲
    中國日報網6月13日電(信蓮)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1日報導,恐怖集團「伊斯蘭國」(IS)有大批恐怖分子剃掉頭髮和鬍鬚,混在難民人潮中,漂洋過海,偷渡進入歐洲。利比亞海岸警衛隊表示,反恐戰爭如火如荼,有的IS恐怖分子逃入沙漠,也有恐怖分子找人販子,走水路,企圖坐船穿越地中海,潛入義大利西西里等地。
  • 恐怖分子資料背景照片曝光
    7人已斃命 1人在逃,其中還有一對親兄弟,也有人或是回流的「恐怖分子」  8名恐怖分子中,至少3人是法國公民,其中包括一名土生土長的巴黎人,還有一對親兄弟;至少一人可能以難民身份進入歐洲,有人或在敘利亞受過訓,是回流的「聖戰分子」。  這8人中,7人已經在襲擊中斃命,一人在逃。
  • 薩爾瓦多執政黨成員被加拿大政府當成恐怖分子
    1997年,菲格羅阿以難民申請者的身份,從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共和國來到加拿大,之後,他和妻子育有3個孩子,分別是12歲、6歲和3歲。由於加拿大在入籍方面執行「屬地」原則,這3個孩子都擁有加拿大國籍。  但在2000年,他的難民申請遭拒。他被告知,他返回薩爾瓦多已沒危險。不過,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他仍被允許留在加拿大。
  • 德國人只是打嘴炮,恐怖分子可是真要襲擊美軍,5名中亞人被逮捕
    不過,這些反對駐德美軍的德國人,基本都是停留在輿論階段,現實中缺乏足夠的支持者,更別說什麼採用武力手段趕走駐德美軍。德國人不會這麼幹,不代表在德國的外國人也不會這麼幹!當地時間4餘人15日,德國警方在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突襲了多處恐怖分子窩點,行動中逮捕了4名來自塔吉克斯坦的恐怖分子,據悉,這一系列突襲行動的情報來自於此前已被逮捕的1名塔吉克斯坦恐怖分子。
  • 法擬驅逐231名外籍極端分子,媒體:總統在向恐怖分子宣戰
    2015年1月,武裝分子襲擊該周刊辦公室,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這是近些年來法國遭受的嚴重的恐怖襲擊之一。在2015恐怖襲擊中喪生的受害者Paty被殺害前,校方負責人和教育當局的官員還和憤怒的家長們舉行了會議,商討要如何處理這件事。然而,在他們還沒討論出結果前,悲劇就發生了。
  • 《恐怖直播》——你知道比恐怖分子還恐怖的是什麼嗎?
    為了重振自己的事業,他選擇了與恐怖分子合作上演新聞直播賺取收視率,而不是在收到爆炸消息的第一時間報警。電視臺領導當然也是利益至上,對男主說:「你把收視率搞上去,明天就調你上9點檔新聞。」於是一場屬於恐怖分子的現場直播開始了。
  • 「藝術恐怖分子」班克斯:過去一年,他如何用塗鴉回應當下?
    Banksy在自家廁所裡的搞怪創作藝術恐怖分子:班克斯的政治參與與法律危機在很多評論家眼裡,班克斯的最大價值與視覺藝術無關,而在其無政府主義的政治參與。《金融時報》和《藝術新聞》的長期撰稿人Anne Shaw認為,班克斯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激進的行動主義。今年,班克斯完成了自己目前為止最危險的政治行為,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麻煩。
  • 真實的「恐怖分子」!
    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做「恐怖分子」?什麼他媽的叫做他媽的「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就是不講武德,無視國際法,境外偷襲,喪心病狂殺人放火草菅人命,還大言不慚自詡「世界警察」,號稱「維護世界和平」!所以我就不清楚許多人喜歡美國什麼?喜歡以色列什麼?喜歡他們可以隨意武裝入侵別的國家?
  • 孟加拉國將羅興亞難民驅逐到颶風島
    聯合國表示,該島僅在20年前才出現,聯合國僅收到關於將難民轉移到該島的「有限信息」,而且並未參與準備工作。 1804名羅興亞難民被運送到孟加拉海軍的7艘船上(路透社)
  • 巴黎恐怖襲擊原因分析:為何會發生在法國
    然而在襲擊法國時,這三名恐怖分子卻能夠放下聖戰者之間的陣營分裂,而親密無間的展開合作。這個事實證明,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絕不適用於對待恐怖分子——任何試圖拉攏利用,扶植或者縱容某一派恐怖分子坐大的行為,或者為恐怖分子襲擊他國而叫好的行為,都是極度愚蠢而短視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庫阿奇兄弟這樣的典型恐怖分子,他們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經歷長達十年以上。
  • 恐怖分子:什麼才是生活和情感中的恐怖分子,值得我們深思
    1986年的一部電影在豆瓣評分8.8,片名還叫做恐怖分子,讓以為是什麼經典犯罪動作片,結果看完一遍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理解的有點離譜。它是一部純粹討論生活和情感的影片,如果問在生活和情感中什麼最恐怖?可能很多人有不同的答案;可如果反過來問一成不變在生活和情感中算不算恐怖?
  • 「藝文化體育術恐怖分子」班克斯:過去一年,他如何用塗鴉回應當下?
    Banksy在自家廁所裡的搞怪創作藝術恐怖分子:班克斯的政治參與與法律危機在很多評論家眼裡,班克斯的最大價值與視覺藝術無關約旦河西岸的塗鴉九月,班克斯出資贊助了一艘名為Louise Michel的難民救助船。在幾名歐洲社會活動家的帶領下,船在德國註冊,從西班牙啟航,最終抵達義大利,將滿載的難民轉移到了更大的救助中心。
  • 香港女生宣稱獲德「難民身份」,還自稱被德國難民營職員性侵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有港媒19日報導稱,一名因被香港警方以暴動罪拘捕而逃亡德國的22歲香港中文大學女學生14日收到了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局通知,其庇護申請正式獲批,並取得為期3年的難民身份。不過,她聲稱,自己在德國難民營居住期間,曾遭難民營職員性侵。
  • 【評論】埃爾多安冗長的「恐怖分子」名單
    該組織因在意識形態上與庫德工人黨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被許多國家定性為恐怖組織。但同時該組織在打擊極端組織的鬥爭中一直得到美國的支持,如果沒有庫德武裝提供的地面支持,極端組織是不可能被打敗的。2014年,極端組織攻擊敘利亞軍事重鎮科巴尼(Kobani)時,土耳其在做什麼?
  • 尹國明:「聖母」利用「世界難民日」向中國發難,用心何其毒
    看看這次炒作接受難民的都是哪些人?姚晨,在昆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 此人不是譴責恐怖分子和支持恐怖組織的背後勢力,不是對歐美一些國家在恐怖問題上的雙重標準進行譴責,而是把目標對準了中國,發微博:「惡之花綻放的土地,願真相早點到來」。明明是恐怖襲擊,卻要詢問真相。就跟李承鵬那條被網友痛罵的微博「很震驚,很蹊蹺,忽然就衝進來這一幫人連砍帶殺,而且是對著平民去的。這是什麼路數。
  • 人質表示比恐怖分子還害怕
    作為戰鬥民族,最為出名的就是俄式反恐,面對恐怖分子,俄羅斯士兵是堅決不會心慈手軟的,更不會在乎恐怖分子的威脅,至於談判什麼的就不存在,放在上來就是直接幹。對此,人質表示,甚至比恐怖分子還害怕!但恐怖分子卻在這次事件中嘗到了甜頭,此後更是瘋狂無比囂張,可以說是樂此不疲。經過此次事件,俄羅斯政府意識到:軟弱、妥協只會讓恐怖分子更加囂張,所以之後對恐怖分子開始變得無比強硬起來。這才有了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和別斯蘭人質事件。
  • 中法雙語|一日「恐怖分子」,終身恐怖分子?
    關於恐怖主義,在歐洲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次文章的主角,貌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怖分子」?原來「恐怖分子」也有冤屈?每次翻譯這本雜誌的文章,感覺不僅積累到許多短語詞彙的精彩用法,也獲得許多世界外交知識,非常有意思,希望分享這些文章也可以給屏幕前的小夥伴們帶來助益。
  • 間諜小說家對一名恐怖分子的審問
    對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內部人士而言,這裡被稱為「碧姬別墅」;對於外部的世界來說,這裡則什麼都不是。隸屬以色列國家安全機構「辛貝特」的一位會說英語的年輕上校,一邊開著吉普車駛過起伏綿延的沙地,一邊向我解釋道。「碧姬」,這是一名投身巴勒斯坦恐怖組織的德國激進分子。這群人計劃擊落一架在奈洛比肯雅塔機場降落的以色列航班,為了完成目標,他們在位於航線旁的一個屋頂上架設了火箭發射器,碧姬也在。
  • 假護照黑洞:恐怖分子進出目標國的「馬甲」
    2013年6月,在土耳其安塔利亞機場,9歲的英國小女孩艾米麗·哈裡斯就經歷了一次「奇葩」的通關。  當時,艾米麗一家到土耳其度假,抵達安塔利亞機場後,媽媽尼琪在慌亂中拿錯了護照,把一本玩具護照順手遞給了女兒。這本玩具護照的「主人」是艾米麗的獨角獸毛絨玩具莉莉,「籤發機構」是兒童玩具生產商「小熊夢工廠」。
  • 王陶陶:默克爾將證明,沉迷「聖母」形象引入難民會怎樣
    為此,他們不得不投入宗教熱情的環抱,並大量淪為宗教激進分子。 而事實也表明,大量恐怖分子來自於經學校園,因為難以找到正常工作,而變得宗教狂熱。伊斯蘭國領袖巴格拉迪就是如此。 同時,德國穆斯林難民大部分都是散盡家財,懷著「德國夢」歷經千辛萬苦,一貧如洗地進入德國,而後他們還將在德國承受最底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