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失業十八年:極端性格有毒,中國醫學教育更有毒

2020-08-24 吳帥醫事評論

這幾天,網絡流傳一個真實的故事案例。


當事人是一個名校畢業的準醫學博士。



反思這個事件,太容易把問題推給當事人,認為這是因為張進生的個人性格極端,才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這只是一個個案。


固然,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構成任何一種結果,都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既有個人的因素,也有社會其他因素。而在我看來,在這個事件中,中國醫學教育的弊端暴露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構成這種悲劇的重要原因。


我甚至認為,這種體制之過比個人之過,問題更嚴重。這是一個更大的陷阱,正在虎視眈眈地等著吞噬更多的張進生們。


首先,中國醫學教育最欠缺的就是生命教育和素質教育。很多學生,是稀裡糊塗選擇醫學的。他們一是對醫學沒有興趣。二是自己也不適合從事這種特殊職業。張進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他又不喜歡學醫,又怕血,最後稀裡糊塗被安排到臨床科室,往輕點說,這是誤人子弟,往重點說,這不是草菅人命嗎?作為招生的醫學院,作為這個醫學生的老師,作為原工作醫院的領導,難道不清楚這一點嗎?答案是,清楚但是不夠負責任。因為當下評估醫療人才的標準,依舊還是應試,能考試就好。


一個名校醫學博士生,就算當不成醫生,和醫療職位一拍兩散,也沒有什麼。但是在家失業十八年吃低保,無論如何,都是給了高校一記耳光。至少說明,大學離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還很遠。


醫學的教育是培養人才,大學培養出來的博士生在社會上,為何竟然無立足之地?


當然,可以把責任完全推卸給個案和個人。但是邏輯常識告訴我們,只要這個機制工廠能夠生產出這樣一個次品,也可能會生產更多類似的次品,只不過未必會得到曝光機會而已。就像當你攝像頭只對準北上廣大城市,你就不會看到邊遠山區的落後和貧窮。


這些個案,只不過提醒我們,除了那些成功的北大醫學博士,還存在著那些失敗的北大醫學博士。只不過,主流媒體的攝像頭已經順理成章地對準了成功者,習慣性地遺忘和拋棄了失敗者。


這一次,如果沒有自媒體的挖掘,這個北大醫學博士很有可能默默無聞,消失在主流社會的關注視野當中。


當下,身邊的醫生們贊成&34;觀點居多。這種集體的投票,或許不僅僅是怨氣,而是看衰。這大概和醫生們的親身經歷有關係。從一個醫學生轉型到醫生,這個過程太艱難,跨度太大了!


為什麼這個轉身,醫生們壓力如此之大?


這是中國醫學教育需要反省的!說句不客氣的話,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需求是脫節的,每個醫學生進入社會,都發現學校教的那一套基本不管用,甚至和社會需求是背道而馳的。醫學生們需要經過痛苦的自我改變,把學校教的那些磨得乾淨,才能稍微適應社會。


中國醫學生們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家想辦法削盡腦子,也想進政府公立醫院,成為官醫。一旦被遺棄到社會,進入民營醫院,很少有做出來的成功案例。


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差,改變社會的能力更差。這是大家恐懼市場競爭,而喜歡穩定的體制醫院的最大原因。在一個容錯率很低的傳播恐懼的環境下,體製成為最受歡迎之地。


依然可以把全部責任推卸給個人,但是我要很客觀地說,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的能力和思維還有知識儲備,不太可能超過自己的老師,這是本質。既然老師適應不了這個社會,也沒有改變這個社會的能力,學生們怎麼可能會無條件的基因突變呢?一個學生如何,在根本上是由老師如何來決定的。反而。不聽話的學生可以逃脫這種噩運!


中國醫學生適應和改變社會的這一塊肌肉很弱很弱,這種弱,很多時候更多是滯後的醫學教育造成的。說句不好聽的,是由他們那些具備體制思維的老師們決定的。


這個北大醫學博士生失業吃低保只是個案,但這樣醫學教育的病態是普遍現象,是更有毒性的。


所以,板子如果只打到這個醫學生的性格極端上,我認為,這是不公道的!


作者為醫生,國內資深醫療評論員。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最新作品。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是我國的著名大學,許多人都夢想進入北大求學,這所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北大的本科生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成為其碩士和博士生了,而一旦真的有幸被北大錄取,許多人也都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的。但是在北大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博士生在中途肄業,之後一生坎坷,明明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最後卻失業十八年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淪落到靠低保過日子,這個人就是張進生。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性格的缺陷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暴露,上到醫院的主任。下到自己的同事,總是會有人同張進生發生摩擦,到後來所有人都開始排擠他。沒辦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張進生愈發沉默,在這樣壓抑的工作環境之下,萌生了繼續深造學業的想法。經過三年的學習,張進生再一次憑藉著自己的優異成績進入到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開始了研究生生涯。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北大肄業醫學博士張進生,失業18年成低保戶,這其中的心酸有誰知
    今天要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北大醫學博士。 張進生學習刻苦,人聰明,成績優異,特點是性格孤僻。 幸好他還愛學習,有書本陪伴不至於太無助,在工作的三年中他利用空閒時間學習,事實證明他學習的能力非常強,1992年考上了北大的醫學專業研究生。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醫學博士卻見不得血,女友嫌其沒本事,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中國大學千千萬,不是所有大學都站在時代的頂端。北大、清華無疑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它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巔峰,是無數學子的夢想學府。01一個人如果考取了北大,那麼他的下半生已經有了不錯的保障。眾所周知,醫學是一個收入頗高的行業,業內人士不出幾年就能擁有可觀的收入。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不少古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如今已54歲了,他過得怎麼樣?
    北京大學,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能考入北大,那將是一名學子一生中最為自豪的時刻。北大走出了很多國之棟梁,這是公認的事實。在北大讀書,意味著能享受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每個考入北大的學子,無論是親人,還是老師們,都對他們抱之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可北大也出現了很多令人唏噓的學生。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18年之久,在家中靠低保度日
    這一點在北大博士張進生身上體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他從人人羨慕的高材生,再淪落到失業在家,靠低保度日,讓人可嘆的同時,又不禁引人深思,到底什麼才是影響人生的關鍵因素呢?什麼才是造成張進生人生悲劇的註腳呢?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前言在過去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十分稀少,讀到初中、高中就輟學的人數不勝數,一個地方能出一個大學畢業生都是一種榮耀,更不用說讀上研究和博士瞭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首位口腔醫學雙博士學位落定
    中國首位口腔醫學雙博士學位落定   中新網5月29日電 29日上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王雪東同學舉行了博士學位答辯,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口腔醫學的雙博士學位獲得者。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導語:說起北京大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一所十分牛逼的大學,凡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有發展不好的。然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北大的研究生,肄業博士生,竟然發展的很差,甚至淪落為靠國家養活的低保戶。下面就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出身農村,但從未乾過農活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張進生,他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從小生活的非常貧苦。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或許從小他就明白,讀書能夠改變自己命運,他也因此努力上進,在學習上也特別用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成績優異,只是性格上有些孤僻。1984年張進生順利的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本科,或許現在年輕人並不知道,在80年代,要考取一個普通的專科學校都不是容易的事,何況是醫學專業本科,那更加難上難。
  • 北大的醫學博士竟然變成了一個低保戶,張進生現在變得怎樣了?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已經54歲了,竟然變成了低保戶,現怎樣  要說大學中哪個科目最難學,考試最難過,最讓考生頭疼,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醫學,很多大學生都非常同情醫學生,不僅他們又看不完的論文,在考試的時候還有和大海一樣廣泛的考試範圍,並且就算他們學完了基本的知識去實習的時候也會顯得跟一個白痴一樣什麼都看不懂,像醫生這樣對專業有很高要求的職業,是非常需要人才的,並且還需要醫生有耐心和愛心
  • 新祥旭一對一:醫學考研更難?今年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更多了
    「只要專業選的好,期末年年勝高考」「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這些都是我們常常聽到醫學生的自嘲,和很多其他學科不同,醫學是與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關的學科是很多醫學生在期末常常聽到的一句話,究其根本還是在於醫學的系統性和嚴謹性。 正是由於醫學的高要求導致很多人其實本科是難以直接找到好的工作的,畢業即失業不是鬧著玩的。並且如果想要去到好的三甲醫院,現在的要求基本都是博士起步,碩士未必都能滿足需求了。
  • 一起走進北大醫學專業之預防醫學
    北京大學醫學部推出【北大醫學專業介紹】系列推送為你講解北大醫學的方方面面。從課程內容、培養方案、臨床實踐,到科研方向、就業去向,八大專業,各有千秋。專業的全面介紹、名師的深入點撥、學長的鮮活展示,幫助你深入了解北大醫學,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本期內容就讓我們走進預防醫學專業的世界。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在這位天才的努力之下,他又經過三年的學習,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