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絡流傳一個真實的故事案例。
當事人是一個名校畢業的準醫學博士。
反思這個事件,太容易把問題推給當事人,認為這是因為張進生的個人性格極端,才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這只是一個個案。
固然,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構成任何一種結果,都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既有個人的因素,也有社會其他因素。而在我看來,在這個事件中,中國醫學教育的弊端暴露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構成這種悲劇的重要原因。
我甚至認為,這種體制之過比個人之過,問題更嚴重。這是一個更大的陷阱,正在虎視眈眈地等著吞噬更多的張進生們。
首先,中國醫學教育最欠缺的就是生命教育和素質教育。很多學生,是稀裡糊塗選擇醫學的。他們一是對醫學沒有興趣。二是自己也不適合從事這種特殊職業。張進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他又不喜歡學醫,又怕血,最後稀裡糊塗被安排到臨床科室,往輕點說,這是誤人子弟,往重點說,這不是草菅人命嗎?作為招生的醫學院,作為這個醫學生的老師,作為原工作醫院的領導,難道不清楚這一點嗎?答案是,清楚但是不夠負責任。因為當下評估醫療人才的標準,依舊還是應試,能考試就好。
一個名校醫學博士生,就算當不成醫生,和醫療職位一拍兩散,也沒有什麼。但是在家失業十八年吃低保,無論如何,都是給了高校一記耳光。至少說明,大學離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還很遠。
醫學的教育是培養人才,大學培養出來的博士生在社會上,為何竟然無立足之地?
當然,可以把責任完全推卸給個案和個人。但是邏輯常識告訴我們,只要這個機制工廠能夠生產出這樣一個次品,也可能會生產更多類似的次品,只不過未必會得到曝光機會而已。就像當你攝像頭只對準北上廣大城市,你就不會看到邊遠山區的落後和貧窮。
這些個案,只不過提醒我們,除了那些成功的北大醫學博士,還存在著那些失敗的北大醫學博士。只不過,主流媒體的攝像頭已經順理成章地對準了成功者,習慣性地遺忘和拋棄了失敗者。
這一次,如果沒有自媒體的挖掘,這個北大醫學博士很有可能默默無聞,消失在主流社會的關注視野當中。
當下,身邊的醫生們贊成&34;觀點居多。這種集體的投票,或許不僅僅是怨氣,而是看衰。這大概和醫生們的親身經歷有關係。從一個醫學生轉型到醫生,這個過程太艱難,跨度太大了!
為什麼這個轉身,醫生們壓力如此之大?
這是中國醫學教育需要反省的!說句不客氣的話,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需求是脫節的,每個醫學生進入社會,都發現學校教的那一套基本不管用,甚至和社會需求是背道而馳的。醫學生們需要經過痛苦的自我改變,把學校教的那些磨得乾淨,才能稍微適應社會。
中國醫學生們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家想辦法削盡腦子,也想進政府公立醫院,成為官醫。一旦被遺棄到社會,進入民營醫院,很少有做出來的成功案例。
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差,改變社會的能力更差。這是大家恐懼市場競爭,而喜歡穩定的體制醫院的最大原因。在一個容錯率很低的傳播恐懼的環境下,體製成為最受歡迎之地。
依然可以把全部責任推卸給個人,但是我要很客觀地說,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的能力和思維還有知識儲備,不太可能超過自己的老師,這是本質。既然老師適應不了這個社會,也沒有改變這個社會的能力,學生們怎麼可能會無條件的基因突變呢?一個學生如何,在根本上是由老師如何來決定的。反而。不聽話的學生可以逃脫這種噩運!
中國醫學生適應和改變社會的這一塊肌肉很弱很弱,這種弱,很多時候更多是滯後的醫學教育造成的。說句不好聽的,是由他們那些具備體制思維的老師們決定的。
這個北大醫學博士生失業吃低保只是個案,但這樣醫學教育的病態是普遍現象,是更有毒性的。
所以,板子如果只打到這個醫學生的性格極端上,我認為,這是不公道的!
作者為醫生,國內資深醫療評論員。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