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南的種子,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隆平高科「出海記」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從援外培訓到雜交水稻外交,從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到本地化育種……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的「出海記」,正是沿著「一帶一路」播撒合作共贏的種子的故事。
從援外培訓到雜交水稻外交
早在隆平高科1999年成立前,隆平高科的發起方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袁隆平院士就已在海外推廣雜交水稻10多年。因此,隆平高科幾乎從公司成立時,就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2009年9月12日,商務部首個援外培訓基地——「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援外培訓基地」,正式落戶隆平高科。
「不同於中國的精耕細作,東南亞、非洲很多國家的水稻種植方式十分粗放。地球給他們什麼樣的地,就是什麼樣的地,根本沒有水利灌溉等概念。播種的時候,用鏟子挖個坑,種子丟進去,過幾個月再回來,有收就收了,沒有收穫就只得餓肚子。」隆平高科行政總監何久春告訴記者,隆平高科援外培訓包括糧食安全部長級研討,糧食生產官員研修,雜交水稻、玉米、蔬菜栽培技術等10個類別。截至2015年底,隆平高科已承辦120餘期國家援外培訓項目,為近100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包括36名部級學員在內的4000餘名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
2008年啟動的援助東帝汶雜交水稻技術培訓項目,由商務部委託隆平高科實施,幫助當地組建農民合作社,累計推廣雜交水稻近2650公頃,為東帝汶增收糧食1.5萬多噸,使東帝汶的雜交水稻從無到有,並獲得高產。
2014年4月14日,中國和東帝汶發表《關於建立睦鄰友好、互信互利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其中第七條寫道:「東帝汶政府高度評價兩國雜交水稻技術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果,認為這有助於東帝汶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從種子出口到海外育種
通過援外培訓,東南亞很多國家看到了糧食自給的曙光,斐濟已出臺「重振水稻產業計劃」,馬來西亞制訂了「北馬經濟帶-北部糧倉計劃」……這為隆平高科拓展海外市場架起了一座橋。如今,隆平高科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雜交水稻種子年出口量達30%以上的增幅,2015年出口雜交水稻種子4100噸。
1月初,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魯布羅丹村,金黃的水稻一望無際,隆平高科技術人員正指導當地農民收割稻穀。農民伊斯末舉起沉甸甸的稻穗激動地說:「我從來沒見過產量這麼高的水稻!」在印尼,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已推廣到13個省份,每公頃11噸的產量高出本地品種一倍多,當地農民將來自中國湖南的雜交水稻稱為「隆平稻」。
正是看到「隆平稻」的巨大魅力,很多國家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種子進口,逐漸要求本地化育種。2010年以來,隆平高科先後在菲律賓、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印度建立育種站,在印尼、越南建立測試站,選育雜交水稻新品種,以更加適應當地氣候條件。「開展海外育種,既是遵守目標國的準入政策要求,也是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需要,同時還能降低生產成本。」何久春說,他們已在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東帝汶、賴比瑞亞成立分公司,建設海外育種研發基地300餘公頃,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辣椒、雜交黃瓜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研發創新能力及規模均居種業企業領先水平。
隆平高科與巴基斯坦嘎德農業研究公司合作,培育出GUARD53、GUARD50、LP3等7個雜交水稻品種,均通過巴基斯坦農業研究委員會審定,總計推廣30多萬公頃。特別是GUARD53,成為巴基斯坦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比當地常規稻增產60%以上。
更大的舞臺,更好的未來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隆平高科加速海外布局,藉助更大的舞臺,贏得更好的未來。
在《湖南省對接「一帶一路」戰略行動方案(2015-2017年)》中,隆平高科有東帝汶湖南農業產業園、巴基斯坦雜交水稻聯合研發中心、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馬來西亞的應用研究與示範3個項目入列。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隆平高科斥資1億元設立國際公司,主要負責在海外從事農作物種子的本地化研究、本地化生產加工和本地化銷售,翻開了「走出去」的新篇章。
而隨著中信集團近期控股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也晉級為「國家隊」。藉助中信集團的全球化業務布局,隆平高科海外的舞臺得以迅速拓開。2015年,隆平高科與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建設合作,在安哥拉進行農作物品種選育,大力推廣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及蔬菜。「安哥拉,將成為隆平高科走向非洲的大本營。」何久春說。
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國雜交水稻海外育種政策正逐步放開。此前,受種質資源出口相關政策限制,海外育種的大多是國內接近淘汰的品種,難以與跨國種業公司進行競爭。根據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種子法》,國家開始有條件地放開種質資源出口,這將極大提升隆平高科海外育種步伐。
播撒合作共贏的種子,隆平高科正在闊步海外!(記者 柳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