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教育」是什麼?舉個不恰當,但能很好說明窮養概念的例子,就是王思聰。
從小被送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王思聰,在小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據他自己說,是在十幾歲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家很有錢。據說,王健林此舉是為了避免孩子被金錢控制,能和普通孩子一樣長大。
窮養教育的起源是在美國,當時美國的有錢家庭裡,富二代們遊手好閒,攀比奢靡成風,富裕家庭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們不受物慾誘惑,刻意去迴避財富,所作所為與王健林並無二致。
然而窮養教育到中國後就「變味了」,被很多經濟水平只堪稱普通的家庭學去,在物質上更加苛待孩子。
窮養的教育理念被歪曲,讓本來就不是富裕家庭內出生的孩子「雪上加霜」。
回想起來,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我們,家庭條件看似差不多,但不同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思維模式卻有著天差地別。被窮養的孩子會形成窮人思維,有從青春期就開始自卑的,成人乃至工作後都容易陷入窮困境遇。
現在想想,被窮養的這一代人,被窮養的並不是物質,而是心靈。
大學室友就是窮養長大的男孩,父母雙職工,工薪階層卻也衣食無憂。
據他自己說,他從小到大沒穿過新衣服,都是父母的親戚朋友孩子穿不了的二手的衣物。
同齡的孩子過年時都穿著新衣服,而他只能穿著別人給他的二手「新衣服」,這讓他很自卑。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家裡給了學費後就讓他自己賺取生活費用。於是他從大一開始就打零工,在校食堂送餐、在市區發傳單、去KFC鐘點工……甚至為了打工而逃課。
說起來很諷刺,他父母希望他上大學是為了將來能有個好工作,而室友為了能有生活費而放棄專業課,成績低不說,也失去了就業時的競爭力,畢竟用人單位也不會在乎你是否有傳單與送餐的經驗。
眼界,或許就是窮養的弊端之一。
曾在某論壇裡看到一位網友的自我吐槽,他自稱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就有了個人網站,並且有一定的流量了。
這時有商家出一萬元購買他的網站,他欣然接受,當時北京的房價不過2千一平,這已然是筆巨大的財富了。
時至今日,他在偶然間查詢了自己當年註冊的域名,發現已價值百萬,他才知道,對方不在乎他的個人網站,而是域名。
如今他自我反省,結論就是缺少格局,小時候物質的稀缺讓他現在看到任何收穫會都往上衝,忽略了長久的利益,落得因小失大的下場。
那麼父母到底該不該窮養孩子?看過兩個人的故事後,再回到最初的話題。
我認為是不該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窮養教育更適合富裕家庭,先對應好自己的經濟條件。
第二,如果物質能力有限,不得不窮養,那也要在精神方面予以補足。
比如,孩子沒錢請小夥伴吃零食喝飲料,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是父母的經濟能力不夠,而不是孩子的問題,但可以請孩子們來家裡做客。
在孩子的精神教育上,家長就是孩子面對未知未來的底氣。以免青春期自卑,終身受困於窮人思維。
鴨鴨思維,3-8歲數學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