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下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這3年多以來,我陸陸續續受到一些粉絲反饋說打完宮頸癌疫苗後月經發生了紊亂。
由於國內現在也能打宮頸癌疫苗,所以未來肯定會有更多人提出疑問,宮頸癌疫苗究竟安不安全?
1
日本的宮頸癌疫苗事件
日本引進宮頸癌疫苗比西方國家晚,最初的接種率也很低,但得益於國家的補貼政策,疫苗接種率呈指數式增長。
本來這是造福人民的好事,但隨後就出事了。
來自疫苗製造商和醫療機構的數據統計,宮頸癌疫苗導致的不良反應個案要遠遠超過其他傳統疫苗。
數據來源:doi.org/10.20529/IJME.2017.021
這些不良反應包括但不僅限於月經失調和月經量異常,例如癲癇發作、意識障礙、頭痛、肌痛、背痛、關節痛、癱瘓、肌肉無力、疲憊、不自主運動、麻木、感覺障礙、頭暈、低血壓、心動過速、噁心、嘔吐、腹瀉、哮喘、呼吸障礙、對光和聲音敏感、焦慮、沮喪、幻覺、暴飲暴食、記憶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
注意,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非常低。
在日本有一些經歷過不良反應的人發起了聯盟,以求與其他有共同遭遇的人尋求交流和幫助。
當日本媒體報導了這些事件後,宮頸癌疫苗的安全性之爭立刻成了日本社會輿論的焦點。
為了回應宮頸癌疫苗的負面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撤回了推薦宮頸癌疫苗的建議,理由是持續性疼痛與宮頸癌疫苗存在不可否認的關係。
緊隨其後發生的,就是宮頸癌疫苗接種率從80%暴跌到不足1%。
藥企和既得利益者為了捍衛自身的利益,開始極力遊說政府,並引用各種文獻來證實疫苗是安全的。
事實上,他們更意識到這不僅失去了日本市場,該事件的持續發酵甚至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疫苗銷售。
該事件最終還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發起了一項反幹預策略,並批評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決策。
其實,愛爾蘭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有遭遇者還將自己的故事拍攝成了紀錄片,但是最終都因為科學證據不足而無法獲得關注。
2
宮頸癌疫苗真的安全嗎?
如果非要用科學證據來下一個冷冰冰的結論,那麼宮頸癌疫苗是安全的。
但要是用哲學的思維來批判分析,我只能說,宮頸癌疫苗對於絕大部分人是安全的,但少數人是要冒風險的。
名古屋市立大學的一則研究調查了71177名接種過宮頸癌疫苗的女性,統計數據顯示被報導的24種症狀發生率沒有顯著增加,但唯獨月經失調和月經量異常是例外[1]。
其中月經量異常導致就醫的風險增加43%,月經不調增加29%,持續月經量異常的增加41%(OR值)。
除此之外,自2013年以來,已有2份同行評議的案例報導過6名青春期女孩在接種宮頸癌疫苗後出現卵巢功能衰竭。
這些受害者的血檢顯示FSH和LH升高,雌二醇水平低下,並且檢測到了抗卵巢和甲狀腺的自身免疫抗體[2,3]。
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個體差異所致,特別是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更容易遭受副作用。
3
該不該接種疫苗?
宮頸癌疫苗的銷售和接種本質上屬於商業行為和消費行為,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牽涉到了個人健康。
雖然我列出了許多負面報導,但我沒有權力要求或建議你接種或不接種,而且我也不是反對宮頸癌疫苗。
相反地,從科學證據來看,大部分人接種宮頸癌疫苗是利大於弊的。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是吃炸薯條和喝奶茶都不覺得有不妥的人,要來擔心宮頸癌疫苗的不確定風險,那是瞎操心啦。
畢竟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可以預防的必然風險因素,你何不關注一下錯誤的飲食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並加以糾正呢?
面對宮頸癌疫苗的不確定性,醫學有時候是無能為力的,目前的循證醫學體系追求的是統一和標準化。
但人體的複雜程度決定了個性化才是未來醫學的方向,而疫苗這種沒有經過分析判斷就直接使用的產品,風險是不可避免的
這種風險目前無法用技術去避免,但我覺得藥廠有責任去完善售後。
現在所有遭受過宮頸癌疫苗副作用的人都是投訴無門,基本上藥廠是拿科研來當自己的保護傘,免除了所有的責任。
但你會相信所有人接種疫苗都是安全的嗎?連雞蛋有人吃了也會過敏,更何況是疫苗?
換言之,這其實不是消費者能決定事情,而是法律應該重新審視疫苗不良反應該如何評定和維權。
作為要不要打宮頸癌疫苗這種命題,恐怕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See You
參考文獻:
[1] Papillomavirus Res. 2018 Jun;5:96-103.
[2] J Investig Med High Impact Case Rep. 2014 Oct 28;2(4):2324709614556129.
[3] Am J Reprod Immunol. 2013 Oct;70(4):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