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超全的日本語言學校信息哦
王同學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研究科
關於作品集,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研究科修士在讀前輩是這麼說的:
我是在語言學校讀了一年,然後就考上了慶應義塾大學的修士。在語言學校期間重做了一本作品集,研究計劃書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我本科學的建築空間藝術,所以也算是小跨了一下專業。下面先說說,我是怎麼確定適合自己的專業以及作品集如何準備。
01
如何確定適合自己的專業和準備作品集
日本選專業和國內不太一樣,國內專業名字是「建築」那就是學建築的;專業名字是「歷史」,那就是學歷史的。而日本有很多綜合性學科,比如「空間設計」「政策媒體」這些,乍一看和自己學的專業沒什麼關係,但其實不然。所以選擇專業的時候是需要大家去研究一下每個導師的研究領域,之後確定自己選擇哪個方向的。
對於讀修士的同學來說,找導師甚至比找專業更重要。你必須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每一個導師他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的投其所好來做作品集。
作品集作為一個「附加材料」,是展示個人風格和個人想法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在藝術設計領域裡,它甚至比研究計劃書更重要。拿我自己舉例,我的作品集大概有30頁,包含了三個完整的項目以及目錄扉頁,項目效果圖,繪畫,攝影等排版。這個頁數算是作品集中比較少的,所以我就沒有靠量取勝,而是力求把每個項目質量做好。
所以作品集並不是一定追求數量,一定要呈現好的質量。一般作品集中,有3-5個作品是比較理想的狀態,最好是4-5個作品。像我這樣只做3個作品的是比較少的。
然後你的作品集中包含的類別可以不同,還是拿我的三個作品舉例,分別是一個是商業化作品,一個遊樂園和一個純屬虛構的建築。這三樣就屬於不同的領域。
你需要用你的作品向老師展示你的各方面能力,比如想法,構想能力,同時需要在這幾個作品中保留自己的個人特色。這個「特色」可以是自己後期加上去的,也可以是你本身作品中帶有的一些元素。比如有的人喜歡做沙漠系列,有的人喜歡做未來科技感等等。但最終必須讓老師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作品集。
作品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建築也好、插畫也好、攝影也好,都會需要有一個主題,你必須在主題中找到一些微妙的關聯。即使不是一個系列的作品,你也可以在作品中體現出個人想法。很多日本的老師都非常希望學生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樣的話,老師自己也會省心很多。
【應前輩要求,這裡就只放一個作品中的一張圖啦】
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實我個人的設計技巧並不是特別好,但我當時要做的就是在作品集中呈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思路。我做一個設計的時候更希望它以故事的樣子呈現,可以有一些趣味性,這就是屬於我個人的一個風格,偏向於「不真實」「由未來感」這種感覺。
所以大家做作品集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和思路,做一本抓住老師眼球的作品集。
怎麼確定作品集裡放什麼東西
02
如果是想考本科的同學,作品集的要求其實沒有很高。如果是考修士的話,建議大家最好能在日本找前輩或者找老師給你進行一個更全面的指導。
並不是說大家之前的作品不夠好,而是說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來有針對性的來做作品集。這就回到了之前所說的,你一定要研究好你的導師是怎樣的「喜好」。
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A,他申請的所有老師都是比較實幹型的日本設計師,會做一些非常大的群體建築或者非常實用的工業產物。那A同學的作品風格就是非常簡練的,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結構,明確的主題。這樣老師就可以明確的知道「這個學生是我想要的。」
最好的情況就是你的風格和你導師的風格是一致的,而且你的風格是要為導師想看到的東西服務的。比如你可以做純黑白的風格,但是當老師非常在意結構的時候,那你的黑白風格是要為結構和內在的一些東西來服務的。
03
總結一下
作品集最好有四到五個作品,或者說你的質量如果特別好的話,三個也可以。其中要包含:目錄、設計的說明、你的一些個人想法、個人技能。
作品集當中一定要有你明確的個人風格,並且你的作品不管是從主題或者說是元素上,最好有一些東西是相互關聯的,而在關聯的基礎之上,大家一定要選好導師的風格。
如果說你的作品真的特別特別好,你可以選擇很多不同的導師,哪怕這些導師的風格不一樣,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希望申請的導師風格都是一個類型的。所以你要在你的個人風格當中加入這些老師喜歡的東西。
有一個能表達你個人想法的作品,同時又能不動聲色地加入老師喜歡的元素,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作品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感官的東西,當你感官可以迎合上去的時候,最終效果會讓你事半功倍。
還有一些前輩解答的藝術類常見問題,後期會陸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