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福建第一街」
如今的「福建第一街」
「和平古鎮發展真快,幾年前我來過,相比之下,景區更加整潔和壯觀了,讓我眼前為之一亮。」來自浙江的遊客黃先生興致勃勃地用手中的相機抓拍和平古鎮的古韻建築,還不時發出讚嘆之聲。今年國慶、中秋黃金周,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慕名前來遊覽邵南一隅獨具特色的景區——邵武和平古鎮,感受「街上石板當鏡照,遊漿豆腐百年酵」的古香古韻。自2014年12月和平古鎮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之後,和平古鎮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舊市街」時代的突破
和平鎮歷史文化悠久,在唐宋時期因其貿易往來頻繁繁榮昌盛因而被稱為「舊市街」,為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坐擁一套保留完整、號稱「福建第一街」的古街巷,保留了大量明清建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2002年4月8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來和平考察時首次提出了「旅遊興鎮」的設想,他說:「全國古城鎮很多,和平是最具代表性的,值得好好地保護和開發。」習近平十分關心和平鎮的規劃與發展,視察時不斷強調和平鎮政府要充分挖掘史料,請最好的專家為古鎮做規劃。
保護與開發,一直以來都是和平古鎮旅遊發展面臨著的兩難選擇。隨著和平鎮大部分年輕勞力外出打工,很多古民居空置,原先的一些古建築如縣衙門、譙樓、和平書院等都因年久失修、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而損毀嚴重,保護好這座有著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千年古鎮迫在眉睫。為此,邵武市高度重視,邀請我國文物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享有「古城衛士」美譽的阮儀三做古鎮的規劃。在走遍古鎮的每個角落後,阮教授欣然同意親自主持編制和平古鎮的保護和整治規劃。從2002年10月開始,經過八九個月的連續作戰,《和平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出爐。2003年,和平古鎮旅遊被作為邵武市政府推出的重點項目,被列入福建省七大省級重點旅遊項目之一。
和平古鎮發展重在古建築修繕保護,為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和平鎮主動融入大局,以打造古鎮文化與美麗鄉村並駕齊驅的特色旅遊產業為切入點,全力推動和平古鎮開發和保護工作。繼阮儀三之後,陸續邀請專家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和平鎮總體規劃》、《和平古鎮保護與整治總體規劃》、《和平古鎮旅遊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平古鎮旅遊發展概念性規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平古鎮保護規劃》、《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等規劃,為拓展鎮域規劃面積,拓寬旅遊發展空間,打造古色古香的和平古鎮指明了方向。
小城鎮時代的跨越
傳統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而城鎮化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和平古鎮在旅遊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既要破解「千城一面」又要恢復「歷史原貌」的雙重難題。隨著和平鎮2011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後,和平鎮黨委政府迅速反應,依託和平小城鎮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為載體,自主運營和平小城鎮建設和旅遊發展項目,全面主導小城鎮建設和旅遊保護開發建設。圍繞「田園古堡、古韻和平」的主題,本著「保持原貌、修舊如舊、特色鮮明」的原則,精心策劃、包裝,綜合考量古鎮特色,對具有文物價值及旅遊開發價值的古建築進行優先修繕與保護。鑑於農村文物及歷史建築保護技術人員缺乏的現狀,公司還聘請了專家隊伍和施工技術企業,在工作中,不斷徵求專家意見,聽取專家建議,提升本地的保護理念和保護技術水準,避免在文物和歷史建築修繕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短短三年時間,眼見全長600多米的主街全面修復,將原來水泥硬化的路面全部恢復成了青石板與鵝卵石路面;將和平糧倉依據「仿古+現代」的設計原則改建成為的古鎮規劃展示廳已投入使用;以和平書院、東門譙樓、南門譙樓、縣丞署、明晚李宅等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的景區古建築修繕改造已全部竣工,同時,在聚奎塔、古街、廊橋及主要街道均安裝上了仿古路燈,對古鎮民居內的線網進行整理、排危,將供電、電視、通信等「蜘蛛網」式布線安全整合,「三線下地」全面完工,六座徽派建築風格的星級公廁已建成投入使用,再加上古鎮外圍荷塘、廊橋、園林景觀布設,環鎮慢行公路和禾田溪沿河景觀帶建設完成,形成了一道「顯山露水」的休閒漫遊景觀圈,營造了濃厚的明清古街氛圍。
和平古鎮在深入推進歷史建築保護修繕的同時,揚長避短,突出特色,著力在旅遊線路設計、產品內涵提升、古街區域規劃、「智慧旅遊」布設和基礎設施完善上下功夫,整合全鎮資源,大力挖掘其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挖掘人文資源,發展集吃、住、行、遊、購、娛、學、養為一體的古鎮文化旅遊產業,提升古鎮旅遊綜合實力。2016年和平鎮被評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
新旅遊時代的進擊
和平古鎮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讓古鎮的旅遊發展成為了全鎮居民熱議的話題之一,古鎮的發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近年來,南平市人大代表、坎頭村主任傅香蘭持續帶領茶農更新和平「三絕」之一的碎銅茶品種1000多畝,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合作社旗下上萬畝茶葉實行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服務、統一銷售,有效地提高了茶葉品質和效益,也樹立了「碎銅茶」膾炙人口的經典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平遊漿豆腐的傳承人80後青年黃東華,毅然回鄉在古街上開設了一方「豆神」豆腐坊,將傳統技藝從後堂搬到前臺,增加遊客的旅遊體驗;古鎮名導黃學義,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導遊的崗位上,孜孜不倦為往來遊客講解和平歷史和家族故事,立志憑藉深厚的鄉土文史基礎,將古鎮文化傳承光大。如今,和平古鎮旅遊公司的日常管理隊伍,也均是由當地居民組成。
依託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平鎮黨委、政府一手抓硬體完善,一手抓軟體提升,將保護古建築與發展鄉村旅遊相結合,重點打造精品旅遊線路,提升古鎮文化產業的旅遊附加值,為了增強遊客對古鎮歷史文化的認識,開闢了黃氏宗祠民俗文化大戲臺,增設了縣丞署審案實景演出,讓遊客品味古鎮地方戲的魅力;組織遊客參與張三丰(原式)太極拳研習體驗活動項目;邀請省內外高校赴古鎮舉辦「寫生周」、「 寫生月」活動,「愁思嶺」古隘道登山越野賽、「憶鄉愁走和平」古建築攝影大賽等品牌文化活動。
為突出文化特色,傳承進士之鄉文化,和平鎮將深度挖掘「古鎮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區。依託江夏黃開山鼻祖——黃峭祖籍地及黃峭文化發源地,打造和平古鎮尋根祭祀為主題的宗族文化;藉助和平書院書香農耕氛圍,渲染國學文化;依託古鎮特有的遊漿豆腐、和平鯉魚、和平米酒、和平米粉等地方美食打造美食文化;依託「碎銅茶」獨產地優勢,建設「碎銅茶」生態體驗園;依託楓林古陶瓷建設陶瓷藝術展覽館;依託浴佛節、擺果臺等民俗節慶建設古鎮民俗展覽館。
「在古鎮的旅遊開發上,我們要實現『保護促利用,利用促發展』,循序漸進地完成古建築的修繕和恢復,守住活化的古建築,守住活態的歷史記憶,守住鮮活的民俗風情,讓古鎮的『活態』文化一直傳承下去。」和平鎮黨委書記李建良說。
如今,和平古鎮已初步形成集歷史文化、太極養生文化、宗族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旅遊元素有機融合的景區旅遊動線,以「生態、文化、養生、休閒」為特色的旅遊正在和平鎮全力驅動,不斷升溫。(柯婧)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