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麥麵包的營養比普通高筋麵粉做的麵包好很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最近買了一種加拿大進口的全麥麵粉,價格比較貴,450克這種麵粉就可以買普通麵粉4公斤。不知道用這麼貴的麵粉做出來麵包會是什麼滋味,今天就來試一試。
除了用高級麵粉外,我還打算用香蕉來給麵包增加風味。具體配方如下:高筋麵粉150克、全麥麵粉190克、香蕉約60克、黃油35克、牛奶250毫升、酵母6克、食鹽2克。這個黃油量在麵團中佔比其實算很低的了,但看著已經不少了吧。商店裡賣的麵包,黃油含量至少是我的兩倍,所以在家自己做麵包,可以對自己到底吃了多少黃油有一個概念,而且在潛意識裡會暗示自己再少放點黃油。
全麥麵粉不易起筋出膜,所以今天還是得分兩步來揉麵團。首先在廚師機的攪拌盆裡加入所有的麵粉,以及酵母和食鹽,然後緩慢加入所有牛奶,並同時開始低速攪拌。如果不考慮香蕉和黃油,這個麵團的含水量約為250x87.5%/(150+190)=65%,這個含水量不算高,所以麵團很快就成型了。我逐漸提高檔位,並定格在4檔,大約揉了10分鐘,麵團表面變得很光滑,已經達到擴展階段了。
這時候我把香蕉和黃油都加進去,重新開始攪打。麵團重新變回溼漉漉的麵糊狀的東西,需要繼續攪打一段時間,而且可以用高度低速交替的形式,這樣麵團表面的液體會慢慢被麵粉吸收,大約5分鐘後,麵團重新成為一個整體。此時的麵團會比之前更加柔軟,粘性也更足,需要用更高的檔位攪打。我把檔位加到5檔,甚至短暫地加到6檔,大概打了5分多鐘,麵團的延展性已經相當之好,應該是達到出膜的程度了。
由於全麥麵粉是褐色的,揉好的麵團呈淡咖啡色,表面還有微小的褐色顆粒,看上去就比純白的麵團營養更好。放置於冰箱低溫隔夜發酵,次日取出一部分麵團,分作四份,簡單整成橢圓形。最近杭州的氣溫變化有點匪夷所思,稱為滿三十減十五,昨天夏天今天冬天,所以我又得用烤箱的發酵功能給麵團進行二次發酵。大約一小時後,發酵程度差不多可以了,就讓麵團在十六度的室溫下靜置一會兒,等烤箱預熱。
預熱溫度為200℃,此時烘焙板應該吸收了大量的熱能。我希望開始烤的時候是這個狀態:我用170℃的溫度烘烤麵包的上表面,而麵包底面的溫度為之前預熱的200℃,並逐漸下降,我的目的是讓麵包的表皮軟一些。
麵團在烤箱裡漲地圓圓的,表皮顯得較為光潔。取出後呈黃褐色,這個顏色跟商店賣的麵包不是一樣嗎,我這次的烘烤時間和溫度控制應該是成功了。輕輕按壓表皮,非常柔軟,我做了這麼多外殼堅硬的歐式麵包,今天終於做出了這種中式軟麵包,有種打遊戲一直被一關卡著今天突然過關的感覺。
完全放涼後掰開嘗一嘗,味道也和想像中差不多,乾燥鬆軟甜味十足,我這次沒加白糖,可能是香蕉本身比較甜的緣故。全麥麵包口感沒有純高筋麵粉細膩,但味道比較豐富,而且香蕉經過烘烤後,會產生類似香精的氣味,又健康又好聞,就是記憶中樓下小超市賣的袋裝小麵包的味道。唯一有區別的地方在於我的黃油用量還是比較低,麵包表面也沒有再刷上一層黃油,賣相沒有商店的好,自己吃其實無所謂了。
我的小超市袋裝麵包復刻版用料還是比商店裡的提升不少,首先麵粉價格估計有二三十倍吧,我用的是光明純牛奶不是奶精,新鮮香蕉不是香蕉味的化學粉末,沒有任何添加劑,沒有白糖,黃油至少減了一半,這樣的麵包拿去賣,肯定虧到不知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