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除了聞名海內外的釉下五彩瓷外,還有傳統的酒宴值得一試。醴陵人喜歡做酒。誰家一但有事情發生,需要親戚朋友分享,或者需要大家協力,往往都是通過請客做酒來實現。這酒席規矩極為講究,醴陵酒席每一道菜的用料和刀工,甚至擺放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以免失禮,引發親友不滿。
第一碗是全家福,用七寸海碗。這碗較後面的都要大一號,所以,地方稱你為頭碗菜,就是看家本領的意思。頭碗的主料就是地方最為複雜也最為豪華的合成材料:鵝頸丸子。鵝頸丸子的餡料是用一定比例的精肉和肥肉跺成臊子,加進桃酥餅乾和雞蛋清。用雞蛋黃在刷油的熱鍋裡,坦誠金黃的生薄的蛋皮,將餡了滾成鵝頸大小的圓筒狀。食用的時候蒸熟,切成斜斜的片子,在雞蛋或者餃子打底的頭碗裡碼整齊,再澆上小炒的香菇、肉絲。
第二碗是雞肉,醴陵的傳統做法是雲耳炒「獻雞」。因為雞是任何祭祀都必備的三牲之一,又是地方最為容易獲得的酒席原料。味道清甜可口,營養豐富。
第三碗是魷魚。現在的醴陵酒席已經很少見到這道菜,小編沒能夠找到這道菜的圖片,請大家自行想像哈!
第四碗是羊肉。一段時期以來,羊肉稱為分量醴陵酒席豐盛程度的主要標誌。加上五香和芹菜。
第五碗是傳統的是果飯,就是蒸好熟透的加上橘子皮和花生等果肉的糯米飯。講究的就用葡萄乾衝出甜湯來。最為講究的是用冰糖兌水做湯,等到燒到翻滾,衝到放好蓮子的瓷碗中,這蓮子要漂浮起來,才表示這廚師的手藝相當,見過世面。
第六碗是扣肉。與梅乾菜扣肉不同,醴陵酒席上的扣肉一般不放醃菜。
第七碗是雪花丸子。選精瘦肉8分,肥肉2分,也就是瘦肉跟肥肉的比例8比2,剁碎或絞成泥,放鹽,味精,雞精,雞蛋,生粉,胡椒粉,芝麻油或豬油,攪拌均勻,粘上用水泡發的糯米放荷葉上蒸熟。
第八碗筍乾炒肉絲。就是瘦肉切成絲,和在筍絲和蘿蔔絲當中炒著。
第九碗是紅棗墨魚豬肚湯。湯有補血壯腰,健胃滋腎,利水通便之功效.
第十碗是 蒸魚,因為殿後,又稱尾魚。選用少刺的草魚,去掉魚頭魚尾,留下魚身剁成塊,加點辣椒粉和豆鼓,上鍋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