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毒型咽喉炎屬於「咽喑」「喉痺」等範疇,是由天氣變化(過熱過冷或冷熱交替)、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慢性病復發、精神心理失衡等引發的一種急、慢性咽喉疾病。症狀可有咽喉紅、腫、熱、痛、聲嘶、吞咽困難,或伴發熱、畏寒、咳嗽、鼻塞和流涕等,血常規可見白細胞或(和)淋巴細胞升高。使用中成藥治療熱毒型咽喉炎有「簡、便、廉、驗」和副作用少的特點。現將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熱毒型咽喉炎的中成藥介紹如下,供參考。
1.金嗓散結丸:伴聲帶小結、息肉、黏膜肥厚者最適用
本藥由桃仁、紅花、浙貝母、雞內金、莪朮、金銀花、蒲公英、麥冬、玄參、馬勃和三稜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利溼化痰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熱毒蘊結、氣滯血淤引起的慢喉瘖(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黏膜增厚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聲音嘶啞等症。
用法:口服,丸劑,每次60~120粒;每天2次。
注意:孕婦慎服;服藥期間注意咽喉休息,糾正錯誤發音方法;禁菸酒及甘肥、生冷、辛辣魚腥等。
2.黃氏響聲丸:伴聲嘶、發音困難、失音者(如教師、演員、播音員)最適用
本藥由薄荷、浙貝母、連翹、蟬蛻、胖大海、酒大黃、川芎、兒茶、桔梗、訶子肉、甘草和薄荷腦組成,具有疏風清熱、化淤散結、利咽開音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熱毒引起的喉痺、失音和急慢性喉炎;或外熱內盛、聲音嘶啞、咽喉腫痛、咽幹灼熱、咽中有痰;或寒熱頭痛;或便秘尿赤;或急慢性喉炎及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初起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口服,每次20丸,每天3次,飯後服用;兒童減半。
注意:胃寒便溏(症見上腹痛,天冷加劇,天暖或進食溫熱食物緩解)者慎用。
3.清喉利咽顆粒:單純性急慢性咽喉炎、伴咳嗽者最適用
本藥由黃芩、西青果、桔梗、竹茹、胖大海、橘紅、枳殼、桑葉、香附(醋制)、紫蘇子、紫蘇梗和沉香組成,具有清熱利咽、寬胸潤喉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熱毒熾盛引起的喉痺,以及急慢性咽炎、喉炎、顎扁桃體炎、咽喉發乾、聲音嘶啞、咳嗽、吞咽困難等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天2~3次。
注意:用藥期間忌辛辣、魚腥食物;不宜同時用溫補性(十全大補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凡失音因聲帶小結或息肉者,或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顎扁桃體炎有化膿及高熱者應去醫院就診;服藥7天症狀無改善或出現其他症狀,應去醫院就診。本藥兒童不宜。
4.咽速康氣霧劑:咽痛不便口服藥物,疼痛延及耳根、頜下者最適用
本藥由人工牛黃、檀香、冰片、蟾酥、珍珠和雄黃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肺熾熱毒引起的急性乳蛾(症見咽部紅腫,咽痛連及耳根及頜下,吞咽時疼痛加重和有堵塞感,發熱,口臭,大便黃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急性顎扁桃體炎和化膿見上述證候者;慢性咽炎、急性單純性咽炎等。
用法:將本品充分振搖、倒置,噴頭圓口對準口腔,暫停呼吸,按閥門上端噴頭使藥液呈霧狀噴入口腔,閉口數分鐘。每次噴3下,每天3次,7天為1個療程。
注意:虛火(咽喉腫痛伴潮熱、盜汗等)乳蛾者不宜單獨使用;孕婦忌用。
5.雙料喉風散:伴口腔糜爛或潰瘍、牙病最適用
本藥由珍珠、人工牛黃、冰片、黃連、北豆根、青黛和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咽喉腫痛、口腔糜爛、牙齦腫痛由熱毒所致的急性咽喉炎、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齦炎;還可用於鼻竇膿腫、中耳炎並化膿感染、皮膚潰爛等。
用法:外用,口腔咽喉諸證,每瓶分6次噴入口腔患處,每天3次,用藥後半小時方可進食;耳鼻內膿腫、皮膚潰爛者應清潔患處再噴藥,每天1次,一般不內服。
注意:偶有過敏反應,可口服抗組胺藥氯雷他啶,每天1次,每次1粒;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6.京制牛黃解毒片:伴大便秘結、皮膚瘙癢最適用
本藥由牛黃、黃芩、黃連、石膏、梔子(姜炙)、大黃、金銀花、連翹、薄荷、菊花、防風、荊芥穗、白芷、川芎、冰片、桔梗、蠶沙和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肺胃熱毒、風火上攻引起的頭目眩暈、口腔生瘡、敏感牙痛、眼紅疼痛、咽喉疼痛、痄腮紅腫、大便秘結、皮膚瘙癢等。
用法:口服,每次2片,每天2次。
注意:陰虛陽亢(潮熱、盜汗、目赤或見高血壓等)、虛火上炎(症見同上)者慎用;孕婦忌用;飲食宜清淡而均衡營養,忌辛辣油膩、魚腥飲食,戒菸酒;年老體弱及小兒和脾胃虛寒(症見同上)者慎服;可配用咽喉炎噴霧劑、滴眼液等抗菌消炎藥使用。
7.小兒咽扁顆粒:小兒最適用
本藥由金銀花、射幹、金果欖、桔梗、玄參、麥冬、人工牛黃和冰片等組成,具有清熱利咽、解毒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肺實熱毒(症見發熱、咳嗽聲重、痰多痰黃等)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糜爛、咳嗽痰盛以及咽炎、喉炎、顎扁桃體炎等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溫開水衝服,1~2歲每次3克,每天2次;3~5歲每次4克,每天3次;6~14歲每次8克,每天2~3次。
注意:用藥期間忌煎炒、生冷食物。
8.金梔潔齦含漱液:伴牙病最適用
本藥由金銀花、梔子、薄荷、黃芩、苦參、黃柏、茵陳、地膚子、石菖蒲、獨活、蛇床子和艾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驅風除溼、芳香避穢、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於牙齦炎、口腔潰瘍以及胃熱(症見反酸噯氣、易飢等)或溼熱(症見頭身困重等)為主或兼由熱毒素引起的牙周炎、牙齦出血、口腔潰瘍、口臭、復發性口瘡以及口角炎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含漱,每次10毫升,每次含漱3分鐘,每天3次;也可用消毒棉籤蘸藥直接塗抹患處,每天3~6次;7~10天為1療程。
注意:用藥期間忌生冷、煎炒和菸酒。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