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方兩會法院報告齊刷反思冤假錯案
◆除西藏外,絕大多數省區市法院2014年受案量仍在攀升,多地法院收結案量創歷史新高。
◆反思如何糾正和防止冤假錯案,首次成為各地法院工作報告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各地法院工作報告將司法體制改革單列一篇,分別從多個方面闡述,在歷年的報告中尚屬首次。
◆各地法院審結的行政案件井噴式上升,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比率大幅增加。尤以貴州上升幅度最大。
地方兩會各地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傳遞出強烈的改革訊息:勇於反思糾正和防止冤假錯案,不護短、不遮醜;單列一篇,多層次、多角度談司法改革;裁判文書上網、微博直播庭審、執行信息可查……各級各地法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逐步實現司法全面公開
□本報記者李娜文/圖
地方兩會近日相繼落幕。《法制日報》記者梳理各地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發現,主動回應社會熱點,既總結成績又不迴避問題,尤其是深刻反思如何糾正和防止冤假錯案,前所未有地成為各地法院工作報告的共同焦點。
受案量創新高
記者發現,目前已經披露的各地兩會法院工作報告,除西藏外,絕大多數省區市法院2014年受案量仍在攀升,多地收結案量創歷史新高。
據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許前飛介紹,2014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392440件,審執結1165234件,同比分別增長12.44%和9.52%,全省法院案件受理總量和審執結案件數量均位居全國法院首位。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透露,2014年全省新收各類案件113.8萬件,結案111.9萬件,居全國第二,分別上升5.3%和3.9%;一線辦案法官年人均結案187件,是全國平均數的2.2倍,居全國第一位。
北京、上海、廣西、寧夏、安徽、江西、內蒙古、黑龍江、貴州等地法院受案增幅均超過10%。內蒙古增幅最大,同比分別上升25.7%和20.5%。
反思防冤糾錯
2014年,一批有影響的冤假錯案平反,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各地法院工作報告主動回應,反思如何糾正和防止冤假錯案首次成為共同焦點。
一些出現過此類案件的省區市,首次將冤錯案件寫入報告。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認真複查備受社會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經依法決定再審,自治區高院作出宣告呼格吉勒圖無罪的判決。
備受關注的福建念斌案被寫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年工作報告。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馬新嵐在報告中說,推動完善防範冤假錯案機制,加強重大敏感複雜案件審判工作,依法審結平潭念斌投放危險物質案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安徽蚌埠於英生殺妻案近日宣布啟動錯案追責,建立錯案責任追究制度首次寫入該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而在其他未出現冤假錯案的地區,則著重於如何防止冤假錯案。如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王海萍表示,該省法院制定下發關於防範刑事冤假錯案的實施意見,細化非法證據排除標準,依照法定程序排除非法證據139件。嚴格落實疑罪從無原則,對證據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
值得關注的是,為完善刑事冤假錯案申訴立案機制,使確有錯誤的案件能夠及時順利進入再審程序,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此次將試行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制度寫入報告中。
司改單列一篇
2014年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改革創新之年。各地法院工作報告不約而同將司法體制改革單列一篇,分別從多個方面闡述。對很多地方來說,這種做法尚屬首次。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慕平在報告中介紹,2014年年底,北京市智慧財產權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成立,新法院全面體現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要求。
「廣西堅持把執行指揮中心建設作為破解執行難問題的重要突破口,打造24小時在線網上執行局。」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羅殿龍在報告中說,去年全年利用各種媒體曝光失信被執行人20052名,對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13685人採取限制高消費等信用懲戒措施,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全年執結案件50488件、金額166.46億元,同比分別上升42.72%、92.68%。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崔亞東在報告中提到,上海積極完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正在得到落實。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推行改革後,2014年4月至12月受理並審結的8959件案件中,直接由合議庭評議裁判的8950件,佔99.9%;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9件,佔0.1%;院庭長審理案件2433件,佔同期收案總數的16.2%,同比上升18.7%。辦案質效全面提升。
民告官案井噴
推進行政訴訟是法治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各地法院審結的行政案件數量呈現井噴式上升,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比率大幅增加。尤以貴州上升幅度最大。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代理院長孫潮在報告中透露,去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類行政一審案件3468件,審結3276件,同比分別上升73.92%和68.09%。
其次是北京和江蘇,上升幅度超過50%,廣西、陝西、浙江等省增幅也超過30%。
北京法院共審結行政案件15930件,同比上升55.2%。法院嚴格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違反法律規定、法定程序或證據不足的行政行為,依法予以撤銷,12.7%的案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江蘇省法院2014年受理一審行政案件10063件,審結8481件,同比分別增長56.23%和46.65%;全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86.1%,41個縣市區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100%。
山東、上海等地法院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比率均有大幅提升,同比上升近30%。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有力推動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行政爭議的及時化解。如浙江省經法院協調促成和解撤訴的行政案件佔27.8%,9成半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
手機軟體查案
「牢牢牽住司法公開這個『牛鼻子』,以信息化平臺建設作為推進公開新引擎,全方位向社會公開法院信息。」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衛彥明報告河北法院工作時表示。
據衛彥明介紹,河北高院推廣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深州監獄率先探索的建立獄內數字法庭經驗,全省28個獄內數字審判庭全部建成,去年公開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952件,實現對刑罰執行權和裁判權的有效監督。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錢鋒在工作報告中指出,依託重慶法院公眾服務網、12368簡訊服務平臺和手機APP,重慶法院大力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上網公布生效裁判文書157092份,在全國法院首批實現生效裁判文書全面上網。三級法院開通微博,建立數字法庭和庭審直播室,對庭審過程進行全程圖文直播、同步錄音錄像。
寧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彥凱在報告中表示,去年寧夏法院與東部發達地區法院一道率先實現三級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在網際網路上公開查詢。建立司法公開目錄,嚴格實行司法公開反向審批,實現全面公開、全程公開。
透過地方兩會各地法院工作報告不難發現,2014年以來,裁判文書上網、微博直播庭審、執行信息可查……人民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逐步實現司法全面公開,「看得見的正義」拉近了人民群眾與司法的距離。
本報北京2月12日訊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