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紛爭的戰爭年代,無數的革命烈士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中華的崛起而努力奮鬥。面對敵人的炮火與刺刀,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用舍我其...
在烈火紛爭的戰爭年代,無數的革命烈士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中華的崛起而努力奮鬥。面對敵人的炮火與刺刀,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用捨我其誰的氣概,為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為浴火重生的新中國,譜寫出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讚歌。本期PP視頻《跨越時空的回信》以「捨生」為主題,展現了兩位傳奇烈士如火的青春。
世代傳承「三個不相信」精神
第一位介紹的是被彭德懷讚譽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的楊根思。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爆發,連長楊根思和連隊接到的任務是堅守長津湖畔下碣隅裡外圍1031高地的東南小高嶺。小高嶺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守住小高嶺就等於「卡住了敵人的脖子」。任務重大,戰鬥艱巨,楊根思給戰士們做了一場戰鬥動員。在動員會上,楊根思慷慨激昂地說:「在革命展示面前,我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做完戰鬥動員的當天,不甘失敗的敵人,就再次發動了第9次的進攻。楊根思打盡了最後一顆子彈,然後抱起了炸藥包,縱身一躍與敵人同歸於盡。
節目現場邀請到了楊根思當時的戰友楊德勝。這位88歲高齡的老戰士回憶起當時連隊的艱難處境:天寒地凍,沒有棉衣、沒有糧食,餓了只能吃樹皮。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的口號就是在這樣情況下提出來的。他的精神成為了楊根思連代代傳承的精神信仰。楊根思連是第一個以連長名字命名的英雄連隊,班長李伯利表示:面對生死,面對困難,戰友們從來不畏懼,大家都想著像老連長一樣去戰鬥。
浴血奮戰 絕不投降
第二位烈士是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字的「人民英雄」楊靖宇。1938年6月1號,由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正式成立了,楊靖宇豪情萬丈,親自揮筆創作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歌詞中凝聚了抗聯戰士們氣吞山河的豪邁和浴血奮戰的鬥志。一次次浴血的衝鋒,一次次拼死的抵抗,也讓楊靖宇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楊靖宇被上百名日軍圍困,死亡近在咫尺,日寇試圖勸降楊靖宇。面對這最後一次生的機會,楊靖宇的回答直接了當:「不必多說,開槍吧」。一番激戰過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身重數彈倒在了血泊中。
可他的親人們,仍在家中苦苦守候,等待著他的歸來。楊靖宇的孫子馬繼民在節目現場為大家解答為什麼直到楊靖宇離家後的第24個年頭,家人才得知他的消息。為什麼爺爺姓「楊」而自己卻姓「馬」。並用一封時隔79年的回信,表達了一家人的思念之情。
正是烈士們的慷慨赴死才有我們今天的浴火重生。記住那一張張不屈的面孔,珍惜眼前每一個靜好的歲月,不忘初心,不負年華,便是對烈士最大的告慰,也是對幸福最好的守望。關注PP視頻《跨越時空的回信》第二季,了解更多烈士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