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班裡,有的學生考的好,有的學生考的差,問題出在了哪裡呢?是老師沒有好好教還是學生沒有好好學?
都不是!
那麼造成孩子成績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孩子從家庭到學校,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這其中的過渡是第一個影響。
這種過渡就是社會感情的培養。大多數孩子入學前,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較長。在此期間,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父母注重規則,有些父母注重孩子在體驗,有些父母則不聞不問……這些不同的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發展趨勢。
孩子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其實是孩子在演練對待社會的方式。這期間,孩子並沒有對錯的概念,但是卻會根據父母及周圍人的反應做出反應。
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本能。父母對孩子在回應決定了孩子在價值取向:被溺愛的孩子以擺布父母為樂,這類孩子進入學校,同樣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但老師同學不同於父母,他們並不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的本能促使他們使用一些手段博得關注。只是孩子在使用手段時更傾向於使用易於達成的。
被忽略的孩子為了得到關注,同樣會犯一些錯誤,而這些錯誤僅僅是希望得到旁人的關注。
綜上,父母對孩子原型的培養是造成孩子差異的第一個因素。
其次,教師與學生的性格差異。
人與人之間存在性格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同的性格又對應著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喜好又決定了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
一個班裡,老師與學生的性格差異極大。有的學生中意語文老師,相應的他的語文成績比較好;有的學生中意數學老師,相應的他的數學成績更優秀。
老師也是一樣,老師中意哪個學生,就會對哪個學生關注更多。更多的關注則意味著學生對某一科目投入的經歷更多,取得的成績也相應較高。
性格是造成學生成績差異的第二個因素。
再次,天賦不同
天賦是造成學生成績差異的第三個因素。
最後,信息接受途徑不同
有些人側重於視覺,有些人側重於聽覺,有些人側重於實踐。學生也是如此。
信息接受途徑是影響學生成績的第四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