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羅倫 發自上海
「看不到燈塔不要緊,只要自己心中有亮光,就能穿過黑暗。」之前說出此話的是
愛康國賓的董事長兼
CEO張黎剛。今天看來,這番話頗具意味:大三那年放棄了復旦文憑去美國留學;在哈佛博士讀了一半就追隨
張朝陽回國,卻在將被
搜狐任命為第一位副總裁時遞交辭呈;合夥創辦的
藝龍旅行網快要登上
納斯達克時,再次離開創業……一次次出人意料的轉變,代價是數以億計的股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提起曾經的大起大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時,張黎剛泰然處之。因為他已經找到了新的方向——健康管理。
「現在中國的醫療市場規模只相當於美國醫療市場的1/8,如果達到美國市場的水平,醫療服務將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健康管理產業正待突圍。」張黎剛告訴記者。
為此,愛康國賓的策略是加快實體擴張速度:截至2011年底,該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新設7家體檢中心,總數達到25家;到2012年底,全國網點預計將超過30家。此外,後續服務與無線醫療服務也將得到延伸、擴大。
此前,愛康國賓獲得了國際著名風投單筆超過2000萬美元的資金,這可能是目前國內該產業最大的單筆融資。不過,作為國內新興產業,健康管理的「錢途」依然撲朔迷離。
「具體來說,客戶資源和定位還未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由於尚處在起步階段,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被客戶認可還需要時間證明。此外,規模和品牌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打通產業鏈「一站式」平臺
愛康國賓的前身是愛康網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上海國賓醫療控股有限公司。據張黎剛介紹,2007年兩者合併,是當時國內健康服務產業最大金額的一筆運作,合併之後,雙方股東大致各控股50%。
張黎剛認為,「以IT技術為平臺,整合健康和醫療服務資源是健康管理行業的發展方向,從更大方面來說,這種『一站式』平臺正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此前,由於只有虛擬管理,沒有實體的醫療機構,愛康就像浮在半空中一樣。」回憶起未合併前的愛康,張黎剛告訴記者,2006年10月,愛康雖然斥資幾千萬元人民幣收購了北京一家實體涉外醫療機構,但是,分散在全國多個城市的客戶並不能從這一家局限在北京的醫療機構中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創辦於2000年的上海國賓醫療當時推行的是 「醫檢分離」
(醫院跟體檢中心分離,病人跟健康人分離)理念。2004年之後,國賓開始籌建連鎖,在上海、廣州等地擁有4家體檢機構,一年可接待幾十萬人次的體檢,營業額超過億元人民幣。正是這種發展速度,讓國賓越來越不滿足於局限於體檢業務。
事實上,此前國賓也曾嘗試過自己建立完整的健康服務體系,但是,「操作起來非常困難」,原國賓醫療總裁黃寧曾坦言。
眼下,經過「聯誼」的愛康國賓通過對上下遊資源的運用,達到了整合。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正如張黎剛所言,對正在摸索中的中國健康管理產業來說,這個國內首次出現的網絡與實體的合併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真正地打通了部分產業鏈。
「從前的傳統醫療機構宣傳過於單一,『一站式』平臺就可以實現從體檢、醫療、專家會診到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等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張黎剛稱。
最大挑戰是規模化
自2007年愛康國賓集團誕生以來,除了線上平臺外,其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已經擁有20多家體檢與醫療中心,同時在全國200多個城市建立了幾百家的醫療合作機構。與之前美年大健康主要分布在二、三線城市不同,愛康國賓業務以一線城市為主。張黎剛認為,一線城市體檢中心的體量更大,贏得了一線城市就能贏得全國市場。
據業內同行透露,2011年愛康國賓的服務客戶應該在150萬人次左右,營業額接近6億元。
如此龐大的客戶需求和第三方合作夥伴帶來的是同等的壓力。
張黎剛表示,最大的挑戰是規模化,其中包括數據和服務的流程化、標準化。據他介紹,公司裡不少比例的員工是做IT出生的,在同行內比例可能是最高的。張黎剛的想法是,將IT思維嫁接到醫療這個傳統產業中去,但是隨著業務不斷擴大,網際網路行業增加伺服器的方式卻解決不了健康網際網路的新問題。
在美國,由保險公司與醫療服務提供者聯合提供服務的醫療保險形式是三大醫療保險模式之一。管理式醫療介入保險的好處在於,通過實施健康管理,保險公司可以將被動的事後理賠轉變為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服務。這樣,通過對被保險人的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等風險控制措施,能夠達到有效降低被保險人發病率,從源頭上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目的。
張黎剛告訴記者,在傳統的保險合約下,作為承保商的保險公司處於第三方位置,只是在病人尋求並得到醫療服務後承擔相應的醫療費,但這種模式勢必導致醫療費用的不可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國外相關數據發現,管理式醫療保險模式與傳統的醫療保險模式相比,保險公司要少支出15%以上的醫療費用。
「國內商業健康保險的現狀是,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該保險在所有險種中所佔的比例仍不足5%,主要原因是被保人誠信的不可控以及因此頻頻出現的理賠糾紛。」一資深保險行業人士解釋。
上述人士估計,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健康管理市場,高端產品的成功概率會比普通產品高很多。
資本尚未真正參與
愛康國賓的發展也許是在參考國外同行昨天已走過的道路。國外知名 HMO (Health MaintenanceOrganizations健康維護組織)運營商,如美國聯合保健集團、WellPoint公司等年收入均超過400億美元。而這些HMO運營商憑藉購買力,在某種意義上控制了大型醫療機構、保險公司、養老院等一系列資源,真正打通了整個產業鏈。
業內公開的秘密是,目前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基金已經將目光瞄向了中國內地的健康管理產業。
張黎剛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者對醫療增值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健康管理產業的增長空間不可限量。」儘管如此,目前絕大多數的資本還沒有真正深入參與該產業。
「對風投來說,現在還沒到一個恰當的時機。」一位資深風投人士分析稱,從政策風險角度來看,現在國內健康管理產業鏈拓展空間還不是很大,比如保險公司投資政策限制,醫療體制改革存在諸多難以預期的風險等;另一方面,國內現有健康管理公司的業務模式還不足以支撐未來的成長空間,具體來說,客戶資源和定位還未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由於尚處在起步階段,服務被客戶認可還需要時間證明。此外,規模和品牌也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上述人士認為,國內健康管理行業迄今為止還沒有所謂的領導者,大多數公司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該人士認為,該行業的擴張也存在一些潛在危機。
目前,一些健康管理公司正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在各地開設連鎖體檢中心,這在業界引起了一些爭議。一部分投資人士認為,對於連鎖經營的服務性行業來說,特許加盟方式容易導致可控力度不夠,從而難以保證服務的一致性。因此,張黎剛表示,愛康國賓不會走特許加盟的模式,全部是直營。
「愛康國賓的擴張衝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的啟動已然箭在弦上。」業內人士總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