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麥粒腫?
麥粒腫又稱針眼、瞼腺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瞼板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麥粒腫分為內麥粒腫和外麥粒腫兩型:
外麥粒腫
為Zeis腺(蔡氏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初起瞼緣部呈局限性充血腫脹,2~3日後形成硬結,脹疼和壓痛明顯,以後硬結逐漸軟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黃色膿皰,穿破排膿迅速。重症病例可有畏寒、發燒等全身症狀。
內麥粒腫
為瞼板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其臨床症狀不如外麥粒腫來得猛烈,因為處於發炎狀態的瞼板腺被牢固的瞼板組織所包圍,在充血的瞼結膜表面常隱約露出黃色膿塊,可能自行穿破排膿於結膜囊內。
瞼板腺開口處可有輕度隆起,充血,亦可沿瞼腺管通排出膿液,少數亦有從皮膚而穿破排膿,如果瞼板未能穿破,同時致病的毒性又強烈,則炎症擴大,侵犯整個瞼板組織,形成眼瞼膿腫。
誘發""針眼""的原因有三:
1.眼睛過度勞累,使眼睛四周的眼輪肌收縮,而把腺體開日堵塞。
2.用不乾淨的手去揉擦眼睛,使細菌自腺體開口處跑進去。
3.與食物有關的過敏,如有些人嗜食海鮮、巧克力等等而引起過敏並產生針眼。
治療:
1.口服抗生素或類固醇眼藥水點眼
2.熱敷:煮一個水煮蛋,用毛巾包裹敷10~15分鐘,每天三至四次(水煮蛋較易保溫),熱敷是一種治療預防麥粒腫最佳的方法。
霰粒腫的定義
霰粒腫是因瞼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瀦留的基礎上而形成的瞼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腫。又稱瞼板腺囊腫。是一種常見病,兒童和成人均可患此病。該病進展緩慢,可反覆發生。
可在眼瞼上可觸及堅硬腫塊,但無疼痛,表麵皮膚隆起。該病有復發傾向時,需與瞼板腺癌相鑑別。
治療:
1.若霰粒腫很小且無症狀,則不需治療。若霰粒腫很大,則可能使眼睛變形引起視力模糊。
2.治療方式可採用以下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的方法:
a.抗生素或類固醇眼藥水點眼,或局部病灶注射類固醇藥物。
b.熱敷;以幹淨的毛巾浸在熱水中(約攝氏五十至六十度)梢微擰乾後,敷在眼皮上(要閉著眼睛)五至十分鐘,每天三至四次。熱敷之目的在使被堵塞的腺體開口打開,讓化膿物排除。
c.按摩擠壓腫塊部位,使腺體分泌物排擠出來。
d.手術切開排膿或將腫塊切除。但記得不要自己隨便以未經消毒的針去挑,以免細菌感染。
經常長霰粒腫該如何預防?
一般而言,這種情形與個人體質有關,如皮膚特別油膩的人就比較容易引起。但若是霰粒腫一直在同一部位復發,而病灶區的睫毛也脫落的話,則要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預防方法有:
1.平常多注意眼睛清潔。
2.不要使眼睛過度疲勞。
3.視力不良須配戴合適的眼鏡,以免常用力眨眼睛,使腺體開口逐漸被分泌物堵住。
4.眼皮發炎時,少吃油膩食物,尤其是花生,因為會使眼瞼的分泌物更多。
麥粒腫VS霰粒腫
在門診,經常有家長把麥粒腫和霰粒腫混為一談。麥粒腫俗稱「針眼」、「偷針眼」,是眼瞼腺體及睫毛毛囊皮脂腺的急性化膿炎症,特點是紅、腫、痛。而霰粒腫,則是瞼板腺囊腫,是一種炎性肉芽腫。
一、外麥粒腫與霰粒腫較容易鑑別
診斷:
1、發病時間短,一般幾天,眼瞼皮膚局部紅腫,壓之有硬結及壓痛,一般位於睫毛根部,由於疼痛寶寶一般拒絕觸摸或觸摸後哭鬧。
2、輕者可自行消退或在三至五日有膿腫成熟,皮膚面呈現黃色膿頭,膿腫破潰排除後疼痛立即緩解,紅腫也逐漸消退。
3、較重病例可發展為眼瞼蜂窩組織炎並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和壓痛。
而霰粒腫主要表現為無痛性包塊,發病時間也較長,幾周到幾個月不等。因為霰粒腫為包裹性的肉芽腫,一般點藥效果並不好,所以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針眼」點藥不見效,一定要想到會不會是霰粒腫,儘快專科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二、內麥粒腫與霰粒腫不易鑑別
診斷:
1、症狀大致與外麥粒腫相同,由於瞼板腺位於緻密的纖維組織內,故疼痛較劇。
2、早期瞼結膜充血,數日後在結膜面出現黃色膿頭。
3、如炎症未能控制,炎症擴散可形成眼瞼膿腫或眼瞼蜂窩組織炎。治療:同外麥粒腫,膿腫形成後應自瞼結膜面做與瞼緣垂直的切口排膿。
4、待紅腫逐漸好轉,有些腫塊可以完全消退吸收、痊癒;有些則會在眼皮內形成無痛性的小包塊,此時就轉化為霰粒腫了,需要由醫生檢查,把握手術時機,以防包塊進一步向皮膚破潰,形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