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敲響:中國五分之一冰川消融 西北水危機嚴峻

2020-12-13 中國網河南頻道

警鐘敲響:中國五分之一冰川消融 西北水危機嚴峻

2019-12-23 10:19:39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宋喜群

| 字號:

A+

A-

冰川消融敲響白色警鐘

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境內的拉布拉冰川。新華社發

11月4日,美國政府正式通知聯合國,要求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4個月前,冰島失去了奧克冰川。當地人聚集在一座碎石坡上,為它舉辦了「葬禮」。紀念碑上,刻著一封給未來的信:這是第一條痛失冰川地位的冰川。在接下來的200年裡,我們所有的冰川都將遵循同樣的滅亡路徑……

事實上,冰川葬禮離我們並不遙遠。2016年,西藏阿里地區的阿汝冰川發生兩次冰崩事件;2018年,藏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色東浦溝發生兩次冰崩堵江事件。根據中國兩次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前後到2010年,全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

1.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最發育的國家,其中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是除南北兩極之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區。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告訴記者,修訂版的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顯示,中國總計有冰川48410條,總面積為60506平方公裡。最新版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顯示,2010年左右,中國總計有冰川53778條,總面積48063.6平方公裡。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其中,約有8310條冰川完全消失。冰川面積萎縮幅度最大的是西藏自治區,冰川面積整體減少了7680.7平方公裡,整體萎縮幅度達到27.7%。雲南省則是冰川萎縮速率最快的省份,其冰川總面積減少了28.2%。

郭萬欽表示,大型冰川的退縮是全國冰川面積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8310條消失的冰川以小型冰鬥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小型冰鬥冰川大多只有一個分支,多坐落於小山谷中,形狀類似簸箕。懸冰川貼於陡峭山坡之上,因為其冰舌較短,厚度較薄,只有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更容易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鄔光劍告訴記者,近期青藏高原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0.4℃,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以我國藏東南地區阿扎冰川為例,該冰川屬於海洋型冰川,冰川末端海拔目前只有兩千七百米左右。觀測記錄顯示,該冰川末端每年退縮30至60米。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楊威說。氣溫升高導致冰面消融加劇和積累量減少,同時引起冰溫升高,冰裂隙增加,冰川破碎化加重,消融面增大等。冰川退縮也導致其「分解」,比如,喀喇崑崙山的音蘇蓋提冰川,到2010年已經分解成5條冰川。這也是在第二次冰川編目中,雖然冰川總體面積減少,冰川條數反而增多的原因。在冰川區降水的形式一般為固態,即降雪,但隨著氣溫升高,在低海拔地區,冰川區降水中的降雨比例有所增加。降雨釋放的潛熱,也加速了冰川消融。

除此之外,黑碳氣溶膠等工業汙染沉降在冰川表面,造成冰川反照率降低,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消融。而冰川的消融會使黑碳在冰川表面富集,吸收更多熱量。

2.冰川消失後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冰量的變化反映了冰川水資源的損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升說。冰川是一座「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中國的冰凍圈是中國及周邊國家重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更是「一帶一路」乾旱內陸河流域的水塔,滋養著流域中的眾多人口。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凍圈快速變化對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水文過程與水資源具有較大的影響。

陳仁升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冰凍圈的快速變化導致流域徑流的改變,冰川融水量「先增後減」的拐點已經或即將出現。到20世紀末,中國冰川融水將明顯減少,其中祁連山區減少80%以上,青藏高原東部和南部地區約減少50%~90%,天山地區約減少30%~50%。

從單條冰川看,我國多數小型冰川的融水徑流量很可能已經出現了拐點,如祁連山寧纏河3號冰川。而面積相對較大的冰川很可能在最近出現徑流峰值,如祁連山七一冰川。

在流域尺度上看,冰川覆蓋率低、以小冰川為主的流域,冰川融水「先增後減」的拐點已經出現,如受東亞季風影響較大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西風帶天山北坡的瑪納斯河和呼圖壁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的怒江源、黃河源和瀾滄江源。部分流域在未來10~20年會出現冰川融水拐點,如天山南坡的庫車河和木扎特河、祁連山黑河和疏勒河以及青藏高原的長江源等。具有大型冰川的流域,冰川融水拐點出現較晚。

在山系尺度上,以小型冰川為主的祁連山區,冰川融水徑流量很可能已經於2000年左右達到峰值,目前冰川融水徑流量已經呈現減少趨勢,而崑崙山東部則可能在2040年左右才達到融水徑流量峰值。

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溫升2℃時,徑流量將達到峰值。之後,部分流域徑流量減少可達50%以上,將導致一些小型河流和過去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斷流,河川徑流豐枯變化明顯,局地性洪旱災害加劇,在枯水季節或年份將可能出現區域性水危機。

大多數冰川消失以後,一旦降水量減少、氣候變幹,西北乾旱區將會出現區域性的長期水危機。因此,將排放控制在中等排放情景內,全球氣溫控制在2℃溫升以內,是保障西北乾旱區河川徑流穩定的關鍵。

3.青藏高原冰川災害正在增加

2016和2018年,我國西藏地區共發生了多起冰崩事件,敲響了應對冰川消融的白色警鐘。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參與了這些冰崩事件的應急考察工作,鄔光劍介紹,中國冰川分布廣泛,冰川類型與性質各不相同。2016年發生冰崩的阿汝冰川屬於極大陸型冰川,而2018年發生冰崩的藏東南地區冰川屬於海洋型冰川。這兩種類型不同的冰川都發生了冰崩事件,很可能說明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整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而冰川災害發生的範圍正在逐漸擴大。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穩定性是導致冰崩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氣候變暖改變了冰川幾何形態、物理性質、熱力學結構和液態水含量,從而在整體上增加了冰川的不穩定性。鄔光劍告訴記者,冰川一直處於變化中,之所以現在更受關注,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冰川的變化,並使得冰川災害增加。除了冰崩,冰川災害還包括冰川躍動、冰川泥石流、冰湖潰決洪水等。災害往往不是單純地發生,它容易誘發多種次生災害,形成災害鏈,從而延長災害時間和放大災害的後果。

目前,我國對冰川災害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這也是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內容之一。鄔光劍認為,首先,要做好普查工作,搜集和整理過去的冰川災害記錄,理清冰川災害的區域分布特徵和發生規律。其次,應加強冰川變化和監測研究。通過遙感影像對災害發生的重點區域進行普查,確定容易發生冰川災害的重點對象,定期給這些冰川「體檢」,開展詳細的野外考察和監測,對易發生災害的冰川進行測量,包括冰川的運動速度,每年虧損量、積累量,以及冰川周圍的氣象數據。由此,模擬冰川變化和冰川災害過程,揭示冰川災害的發生機理。最後,要建立完善的冰川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4.探究適應冰凍圈變化的路徑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中變化最敏感、反饋最直接的圈層。」楊威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由於增溫,全球範圍的冰川持續退縮,多年凍土退化。在許多區域,冰凍圈消融正在改變區域內水文系統,影響當地水資源量和水質。在半乾旱地區和以冰川融水為補給的區域,將會受到洪水和滑坡的威脅。

模擬預估顯示,冰蓋的損失可能會導致大規模、不可逆的海平面上升。極地地區冰川(冰蓋)、凍土、淡水和海洋條件發生改變,使當地淡水資源和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面臨風險,影響物種棲息地、數量、物候和繁殖力等。多年凍土退化導致陸路交通設施和建築物等基礎設施損毀,海冰消融給北極沿海居民帶來更多暴風雨侵襲的風險。冰凍圈的這些變化正在或即將給全球生態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巨大威脅。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持續變暖,其影響範圍和程度不斷增加,由此引起的冰凍圈災害在頻率、強度和損失上都有增加趨勢。我國冰凍圈的快速變化,對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乾旱區綠洲農業、寒區重大工程、寒區畜牧業、冰雪旅遊業等產生綜合影響。中國冰凍圈主要處在西部地區,經濟水平較為落後,應對冰凍圈變化的能力有限。目前,適應仍然是應對冰凍圈變化的主要途徑。冰凍圈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綜合影響分析是適應冰凍圈快速變化的基礎,其適應性管理戰略則是減輕冰凍圈快速變化的不利影響、降低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損失,進而減緩其不利影響的最終目標。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凍圈快速變化及其與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大氣圈、人類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日趨加劇,特別是對水文水資源、生態系統、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未來亟待開展對中國冰凍圈致災致利效應、防災減災措施、風險評估及冰凍圈功能服務等方面的系統集成研究。

(本報記者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劉曉倩)

責任編輯:程雪

相關焦點

  • 中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冰川消融敲響白色警鐘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境內的拉布拉冰川。新華社發11月4日,美國政府正式通知聯合國,要求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4個月前,冰島失去了奧克冰川。根據中國兩次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前後到2010年,全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1.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最發育的國家,其中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是除南北兩極之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區。
  • 中國冰川變化非常顯著 2050年冰川面積將是350年之前二分之一
    [記者]:在剛才介紹第二工作組成果的時候,講到了在冰川的消融以及喜馬拉雅山的消融,以及未來幾年消融。我們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應對這一消融呢?  [秦大河]:中國是世界冰川分布比較廣泛的一個國家,它的主要分布地區是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但是和其他大國情況不一樣,是在中低緯度高山地區,重點是青藏高原,中國西部邊緣高山地區。中國現有冰川大約有6500米,面積達到55000平方公裡左右,你從這個數字上可以看到,中國冰川大部分是以小型冰川甚至小於一平方公裡冰川為主。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12306崩了,中國解禁日本牛肉,冰川消融白色警鐘
    據了解,由於日本當地爆發了嚴重影響牛肉質量問題的疾病,中國自2001年開始就不再進口日本的牛肉。白色警鐘敲響!中國有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表示,修訂版的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顯示,中國總計有冰川48410條,總面積為60506平方公裡。
  • 中國冰川往事
    I 初上雪山說起這裡,不得不提及一位先驅者,他就是施雅風,被尊稱為「中國現代冰川之父」。而他與冰川的緣分,卻開始於中國西北地區廣袤的荒漠。中國西北的乾旱由來已久。僅在甘肅境內,自西向東,綿延千裡,祁連山上冰雪遍布,而山下卻是荒漠無盡。多少年來,這種現狀一直困擾著當地的政府官員。
  • 今夏歐洲罕見高溫,瑞士最大冰川成「中央空調」,可它正急速消融
    高溫極端天氣的出現,主要原因還是由於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這不僅對家中沒有安裝空調的歐洲人熱不可耐,更對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重大威脅,因為阿爾卑斯山上的冰川已經加速融化了。阿爾卑斯山乃至歐洲最大的冰川,是位於瑞士南部的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s),它長達23公裡,方圓超過120平方公裡,景色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已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珠穆朗瑪峰正在面臨著新的危機——高海拔空氣正在吸收更多的氧氣,大型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消失……儘管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是地球最高山峰,但它仍然無法擺脫氣候變化的影響。
  • 南極冰川融化後,出現極其恐怖的東西,它帶來的影響超乎想像
    然而,在最近幾年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南極冰川出現了水洞。這無疑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除了古代細菌被釋放的威脅之外,海平面上升已經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據悉,水洞是冰川從內部開始消融的重要象徵,這也就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對南極地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整個冰架坍塌,隨後就會帶來更加嚴重的消融現象。根據相關研究人員的表述,南極東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大面積類似的現象,以前冰川都是從邊緣漸漸融化,而此時卻從最厚的地方開始融化,這是十分危險的局面。
  • 冰川融化怎麼辦?科學家建議「蓋被子」保保寒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王飛騰 陳治理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冰棍是很多人童年中涼爽而又甜蜜的回憶。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書中介紹,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過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更暖。
  • 減緩冰川消融怎麼做?達古冰川告訴你!還有更多暑期優惠等你拿
    2、中考畢業生憑本人中考準考證,關注達古冰川景區官方微信並轉發一條景區官方微信,即可享受景區門票免票。3、本科及以下學生可憑本人學生證,關注達古冰川景區官方微信並轉發一條景區官方微信,即可享受學生票(60元/張)買一贈一。
  • 給冰川蓋被子試驗效果顯著,冰川消融太快了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期間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經過兩個月時間,「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少,與未覆蓋區域的冰體相比,「蓋被子」能夠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到1米,初步估計能夠減緩70%左右的冰川消融,因此試驗效果顯著。
  • 【歸納整理】從青藏五座最美冰川看世界冰川的類型,附高考地理模擬題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川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海洋性冰川每年的積累、消融量很大,流動速度快,冰川末端往往能延伸到高山森林帶。大陸性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動性弱,流動速度慢,冰川下限較高。
  • 中國冰川正加速消融 近40年來減少3248平方公裡
    日前,中國地學界大型基礎研究項目《中國冰川分布及資源調查》完成,首次建立了中國冰川信息系統資料庫。專家通過綜合分析表明,近40年來,我國冰川面積縮小了3248平方公裡。這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的。據了解,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等科研人員歷時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中國地學界大型基礎資料編纂項目《中國冰川分布及資源調查》是資源與環境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將對於全面認識中國冰川資源現狀、變化和趨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為冰川變化監測、全球變化研究、西部水資源研究和冰川旅遊開發提供了基礎資料。
  • 日本疫情敲響警鐘,單日新增確診數超2000,或給亞洲提了個醒
    雖然疫情一開始是在中國大規模爆發,但是如今中國的疫情控制情況卻是世界上最好的,不僅是中國,亞洲許多國家的疫情情況都要相對穩定一些,然而隨著秋冬季節的來臨,即使是亞洲許多疫情防控較好地國家也面臨著越發嚴峻的疫情。
  • 中國最美冰川旅遊目的地,西北奇景原來在甘肅
    萬米之下的祁連山不僅山美水美,冰川雪韻中的它更是令人神往。在祁連山海拔4000米的雪線之上常年冰天雪地,那裡發育了眾多雪山和冰川,它們像一個巨大的「固體水庫」,涵養著甘肅重要水源,養育著西北的綠洲。說起祁連山上的冰川,透明夢柯冰川就不得不提。「透明夢柯」來自蒙古語,意為高大寬廣的大雪山。
  • 2007世界環境日主題:冰川消融 後果堪憂
    來源:中華環保世紀行  2007年環境日:冰川消融,後果堪憂?  2007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冰川消融,後果堪憂?(MELTING ICE - A HOT TOPIC?)。環境署為將由特羅瑟姆市政府作為東道主主辦本年度的這一聯合國重要紀念日而感到十分榮幸。如需更多有關挪威世界環境日慶典活動的信息,請瀏覽挪威極地研究所世界環境日網站[英文] - [挪威語]。
  • 中國官員問責制趨健全 環保最高官解職敲響警鐘
    中新網12月3日電 因松花江發生重大汙染事件,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提出辭職,國務院2日免去了他的局長職務,並任命周生賢為局長。新華網的報導引述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蔣承菘的話說:「在松花江汙染事件發生不久,國務院就免去了環保部門最高官員的職務,這說明,中國的政治制度愈來愈完善,官員問責制越來越健全。
  • 印度或爆發水危機?美冷戰衛星被解密,喜馬拉雅地區現狀令人害怕
    隨著蘇聯解體、世界進入一超多強的格局,越來越多關於冷戰時期的機密文件被解密。2002年,Hexagon衛星系統的數據被公之於眾,其中一些令人驚嘆的畫面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氣候危機對人類的影響不言而喻。曾有研究稱,到2100年喜馬拉雅地區的冰川將有1/2消融。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冰川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海洋性冰川每年的積累、消融量很大,流動速度快,冰川末端往往能延伸到高山森林帶。大陸性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動性弱,流動速度慢,冰川下限較高。材料二 奎屯河(如圖)是北疆重要河流,上遊山區冰川廣布,下遊流經大型灌區和工業基地,最終注入艾比湖。
  • 此次疫情還是給國內顯示產業上遊供應鏈敲響了警鐘
    此次疫情還是給國內顯示產業上遊供應鏈敲響了警鐘 作者:未知時間:2020-03-02 來源:高工新型顯示     北京時間03
  • 中國第一死宅楊鎖,他的遭遇為二次元宅男宅女敲響警鐘!
    導語:不做飯,不洗衣,不社交,不工作,這位名叫楊鎖的河南人有著很多稱號,他是「中國第一懶人」,也是「中國第一死宅」。他的生活是重度死宅的典型,然而這位死宅的遭遇,卻為許多嚮往死宅的宅男宅女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