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到某英語啟蒙營銷電話,我家才2歲的娃,說不報班馬上輸在起跑線上了,納尼?
同事說,當初被忽悠報了各種培訓班,白費錢,智商稅。
家長們,請收好自己的焦慮,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的錢包(土豪,請忽略這條)。
非說起跑線,那一出生就決定了,想靠一個早教班贏在起跑線上,做夢吧。
拋開培訓機構,我們來說下寶寶的英語啟蒙吧,實話說挺重要的,啟蒙不怕早,但不是非得花高額培訓費上外教課。
小朋友們在學習母語時,也是先大量聽到了家庭、生活中的漢語語音,然後學會了說話。所以,3-5歲兒童在啟蒙英語時也需要聽力先行,學習語言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這門語言的聲音。
因此,在啟蒙初期,孩子需要花時間學習掌握英語的聲音,學習方法就是:大量聽。
各位家長,孩子太小的時候不著急報班,可以通過日常磨耳朵提升英語聽說能力,孩子和錢包都沒壓力。
第一,要正確地「磨耳朵」,進行可理解輸入
很多人認為只要使勁給孩子播放英語就可以讓他們習得語言,但是, 語言的掌握,要在可理解的語境下才能實現。孩子們要接觸到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習得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讓成年人只是大量聽沒聽過的俄語音頻,一天聽 10個小時也無法掌握俄語。
所以,孩子也需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大量聽力輸入,才能有效習得一門語言。
第二、聽力輸入階段應該聽什麼?
在英語啟蒙初期(大概是3-5歲階段)可以聽這些:
1)日常用語:
從家庭生活場景出發,跟孩子講一些親子日常,比如:起床時候說什麼、睡覺時候說什麼、吃飯時候怎麼說,洗漱時候該如何說。
父母可以先買本親子英文對話書,提前學習下,過不了多久, 一天之中的常用場景就可以用英語來應付了。
2)原版動畫
利用英語動畫片,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說能力。動畫片很多口語化的內容,而且有生動的畫面,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內容,將語音和意思對應上。
例如《Peppa Pig》就是非常好的啟蒙資源,完全看懂的話,孩子就能擁有1700以上的聽力詞彙量了。
不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Peppa,家長喜歡的孩子未必喜歡,所以選擇動畫片要尊重孩子。家長可以挑幾部適合孩子目前能力的,然後讓孩子自己選。
下面這幾部,都比較適合啟蒙段的孩子:
《Big Muzzy》
《Caillou》
《Penelope》
《Dora the Explorer》
《Maisy》
3)親子共讀
家長可以每天給孩子念念分級閱讀繪本,如果自己英文不過關,可以拿著點讀筆陪著娃點讀分級閱讀繪本。
分級閱讀繪本中有生活中最常見、最基本的詞彙和句型,也是聽力輸入的一部分。在念完之後,可以繼續播放音頻。
4)原版音頻
這部分內容包括兒歌、看過的動畫片、讀過的分級繪本音頻,和其他適合孩子能力的音頻資料。每天至少播放1小時以上。
有一定積累之後,大概是啟蒙2年後,孩子5、6歲左右,可以開始在聽力輸入中增加原版書的音頻了。
讓孩子多聽是孩子開口說英語的基本前提條件。只有聽力輸入足量了,孩子在大腦中為這種語言建立的區域建成後,孩子才會開始輸出。
我們家娃看MV,有時遇到同一首歌的中文版或英文版他會自行中英文切換,比如看到《蘋果樹》的 MV,他會脫口而出:媽媽《AppleTree》,《AppleTree》,《AppleTree》....
直到老母親回覆:哇哦,《AppleTree》!
娃:媽媽也唱《AppleTree》
每當我捏著嗓子唱《AppleTree》,娃也會很自然的跟進來唱,雖然有的詞發音不太清晰,但畢竟還是個幼仔兒,能有語感懂意思就行了
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會說母語的, 也是經歷了一年左右的聽力輸入,然後開始咿咿呀呀蹦詞兒,在之後開始說出完整的、父母能聽懂的句子。
孩子理解語音表達的意思,加上足夠的聽力輸入量之後,孩子自然會開始蹦詞、蹦句子,輸出英文了。
即使是選擇了線上的外教課,也需要注意在家裡增加孩子的聽力輸入量,線上線下的結合,才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坐上火箭喲~
我叫伽月,有溫度,有態度的職場寶媽,持續輸出關於職場、家庭教育和育兒的觀點。關注我,一起職場精進、科學育兒,營造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