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蒙特梭利教育法,做為一個蒙氏教育理念的忠實擁護者,我在寶寶出生之前就開始學習蒙氏的書籍,買了不少蒙氏的教具,也給身邊的朋友安利了很多教具,後來我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現在打著蒙氏旗號的教具實在太多了,某購物平臺隨便一搜就會出現很多款式,剛開始選擇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選,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一個是教具買回去以後不知道怎麼用才能發揮教具的最大作用。
被我安利了教具的朋友告訴我:教具拿回去以後,孩子根本不愛玩,然後就閒置了,教具好沒意思啊,很枯燥。
所以我決定寫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使用蒙氏教具對孩子進行早教的心得,拋磚引玉,希望能找到和我一樣喜愛蒙氏教育的媽媽,一起討論交流。
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教具是蒙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是非常好的感官訓練方法。
蒙特梭利認為:詞語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這個東西就叫做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的。
感覺是什麼?就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兒童是通過這些感覺來發展智力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只是對孩子用語言說,蘋果是大大的,圓圓的,酸甜酸甜的,他是迷茫的,這些詞語對他來說是空洞的,即使孩子鸚鵡學舌般學會了這個詞語,也不一定明白什麼是大,什麼是圓,什麼是酸甜,因為沒有直接的感覺刺激。
如果我們換種方式,拿出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放在孩子眼前,讓他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嘴巴嘗一嘗,他就能把語言上的「大、圓、酸甜」和實物對應起來,形成具體的感官刺激,然後轉化成概念。
而這些對於感官的刺激來源,蒙特梭利針對性的發明了很多教具,這些教具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卻非常符合孩子的發育需求規律,這些教具涵蓋了大小、粗細、高低、長短、顏色、排列、對比等多方面元素。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的開創期,幼兒需要通過感覺經驗來得出結果,這是自己習得的,而別人教給自己的始終是別人的感覺經驗。
教具之所以被稱為「教具」,而不是玩具,是因為教具的設計理念和玩具是有很大區別的。
其實現在很多早教機構、幼兒園裡的教學用具都有蒙氏教具的影子,很多都是改良版,一些商家的宣傳也會打上「蒙氏理念」的噱頭,但是真正的蒙氏教具是什麼樣子的呢?
1、木頭材質
蒙氏教具大多都是木頭材質的,這是因為木頭是最自然的,帶有大自然的氣息,拿在手裡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質感有溫度,著名教育家孫瑞雪講過一個關於他兒子的故事,他兒子從做教具的老師那裡得到了一個巴掌大的木頭,愛不釋手,所有的小朋友都特別喜歡這個木頭,大家都想把這塊木頭揣在手裡摸著,一時間,這個普普通通的木頭竟成為小朋友們的「黃金塊」,關注度特別高。
也許,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所在。
2、外觀簡單
蒙氏教具從外觀上看起來是比較簡單的,沒有過多的裝飾,沒有複雜的顏色,更沒有帶電動響聲的,有的教具直接就是最原始的木質顏色,比如圓柱體插座,有的教具只有一種顏色,比如粉紅塔。
在我們大人看起來,這樣的教具就會顯得特別呆板枯燥,應該不會引起兒童的注意,而顏色鮮豔、造型有趣、有聲響的才能激發兒童的興趣吧。
但是,這樣簡單的設計卻是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和感覺訓練要求的,能夠精準的對孩子形成感官刺激,排除不想幹的刺激幹擾,讓孩子們更專注。
3、功能不過於複雜
蒙氏的教具一般是一種教具一種功能,所以,在不同月齡段,教具的種類很多,比如最常見的形狀嵌板,蒙氏教具有大圓形嵌板,主要是讓孩子抓握初期練習抓握的能力,而把圓形放進嵌板裡是最容易的,其他的比如正方形、長方形,對於剛開始抓握階段的小寶寶來說就會有難度,因為有稜有角還需要掌握方向才能正確嵌入。
而玩具很多情況下是多功能的,一個玩具兼具了很多功能,比如最常見的六面盒,每一個面都有一種玩法。
功能集中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反覆重複練習,其實家長們應該會發現,有時候那麼多形色各異的玩具孩子不愛玩,偏偏喜歡擺弄一個瓶蓋子,這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瓶蓋子對孩子的吸引力居然這麼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然也會有老師設計出新的具有蒙氏理念的教具,但是最經典的蒙氏教具始終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
蒙氏教具的優勢在於能夠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在不停的、自發性的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
1、通過感覺訓練促進兒童的智力發育
皮亞傑是這麼描述智力的:兒童的動作讓他產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反覆進行就能產生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產生了智力。蒙特梭利也認為智力來源於感覺,兒童通過感覺來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後再進行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結。
正規的蒙氏幼兒園中,會非常注重孩子的感覺訓練,並且有大量的這方面的教具來實現這一目標。
比如經典的圓柱體插件,這組教具可以讓孩子在反覆操作的過程中,培養觀察力,用眼睛區分大小、粗細、高低,最終達到的感覺訓練目標是:兒童可以一眼區別出他手裡的小圓柱體該放在哪個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放並不需要家人口述出來,而是孩子自己在不斷嘗試嵌入的過程中自己掌握的。
對於智力發育的影響就是:讓孩子形成自己的觀察能力,能夠通過對比做出自己的判斷、推斷和決定力,你會發現,孩子在使用這個教具的時候,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非常專注。
這套教具也是我兒子最近一直在玩的一套,剛開始玩的時候,他需要嘗試好幾遍才能找到正確的嵌孔,但是玩了三四次之後基本能夠一眼判斷出放哪裡,他會把不同的圓柱體拿在手裡對比,觀察區別,我給他演示哪個是粗,哪個是細,他就記住了,然後自己對比其他圓柱體,說這個是粗,這個是細,雖然不一定每次都能辨認正確,但很明顯他已經開始掌握粗細這類概念,有一次我拿出兩個擀麵杖準備擀餃子皮,他立刻指著擀麵杖說,這個是粗,這個是細,我感到非常驚喜,他的概念已經內化了,關於粗細的智力形成了,這就是教具的魅力。
2、提高兒童的專注力和觀察力
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同一個玩具也不是越花哨越好,選擇太多必然會導致孩子走馬觀花一樣,這個玩玩那個玩玩。
蒙氏教具首先是按照孩子的敏感期規律設計出來的,比如孩子進入空間敏感期的時候,喜歡壘高高,那麼此時的粉紅塔都非常適合這個階段,粉紅塔需要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疊加起來,再搭建的過程中,孩子會樂此不疲的搭起來再推倒,推倒再搭起來,你會發現就這麼幾個粉色的大小不同的木塊,他們會如此著迷。
此外,這些教具所體現出的差別都需要孩子在操作過程感受出來,經常玩教具能夠很快的做出區分,排列、分類。
3、蒙氏教具具有數學啟蒙的功能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數學心智,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先感受具體的數學規律,然後才能學習抽象的數學理論,所以,蒙氏教具都是按照一定的數學規律製作的,比如五種圓形嵌板展示的是大小區別,圓柱體插座展示的是直徑遞減、直徑和高度遞減、高度遞減,還有彩色計數棒體現的是計算方法。
教具的宗旨就是讓孩子通過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訓練,來理解抽象的數字運算,而不是機械的灌輸式的告訴孩子1+1=2。
4、自我糾正的功能
蒙氏教具有個特點,就是能讓孩子自發的發現錯誤並自主糾錯,並不需要家長在旁邊指導,比如我兒子現在玩的這套圓柱體插座,剛開始玩的時候,他拿起一個圓柱體不知道該放在哪個洞裡,會隨便放一個,當然是錯的,放進去之後會發現由於大小不匹配會出現空隙,他就能感覺到這個放的是不對的,然後會重新拿出來再找,直到找到匹配的那個洞,這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就是自主糾錯的過程。
這其實非常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蒙氏教具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操作方法不對,就會喪失教具的功能,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掌握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蒙氏教具看起來很簡單,不就是些木頭片片、板板、棒棒、盒子、珠子之類的麼,這有什麼可操作的?但實際上,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這些教具就不會發揮百分之百的功效,那麼就從兒童玩過以後的效果來看,也就沒有那麼顯著了。
下列這些原則,是我們在孩子使用教具的時候,一定要把握的細節:
1、家長需要先做完一整套示範
在給孩子玩教具之前,家長首先要做示範,並且是一整套齊全的示範過程:
先示範如何把教具中的各個部件按照一定的次序(大小、長短等)取出來再把這些部件混合打亂然後按照原來的順序把各個部件恢復原狀最後是把教具歸位在示範的過程中,家長不需要太多語言表述,因為孩子主要還是看家長的動作進行模仿,操作時動作要緩要慢。
2、孤立性原則
孤立性原則是指,當我們需要給孩子引入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要保證該感官刺激的獨一性,不要有太多的幹擾因素。
比如,現在想然給孩子了解「大和小「的區別,那麼,我們需要提供的工具就只能包含大和小這個特徵,如果我們拿一個大的桃子和一個小的蘋果給孩子進行比較,孩子就會出現混亂,因為這兩個參照物不僅有大小的特徵,還有顏色、觸感、味道這三個外形特徵,那麼我們在指著桃子給孩子說:這是大,孩子其實對大的概念是混亂的。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提供其他特徵相同的物品讓孩子區分大小,比如,兩個顏色、形狀一樣,但大小不同的球,孩子就能非常精準的理解大和小的區別,當這樣的練習重複多次以後,他才會慢慢內化大小的概念,才能區分不同物體之間的大小。
3、對比式原則
蒙氏教具中基本都能體現出對比原則,比如大與小的對比、長與短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高與低的對比,這種對比會讓孩子先從視覺上觀察到差別,然後再形成具體的概念。
單純的告訴孩子這個是粗,他是不明白粗是什麼狀態,但是如果有一個細來進行對比,他就能很快觀察出區別。
我兒子在最近學會了分辨圓柱體插座中的粗細以後,就會把這個概念遷移在其他地方,接下來的好幾天,他都在使用粗細:這個是粗、那個是細,很明顯能看到他在使用對比原則。
4、歸位原則
蒙氏教育要求孩子們在使用完教具以後歸位,從哪拿的放到哪裡去,這個操作能讓孩子形成秩序感,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做準備,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能每次都會乖乖的歸位,這時不要過度強求,甚至採取強制的辦法要求孩子必須歸位,當孩子不願意歸位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一起歸位或者代勞。
不用擔心孩子因此一次不歸位而造成嚴重的後果,大人尚且有那麼幾天啥也不想幹的時候對不對?
關於這一點,我的經驗是:首先給孩子規劃好教具等物品的擺放位置,每次使用完以後告訴孩子或者親自示範幾次如何歸位,接下來他就會模仿你,一開始只會模仿一兩次,但漸漸的,他就會形成一定的秩序感,知道玩具不玩了就要收起來,再打開另一個玩具。所以,我家現在的狀態是,兒子會自己收拾好玩具,裝進相應的袋子裡再擺到相應的位置,即使現在要出門了,他也會按部就班的把手裡的玩具放回原位。
雖然不是每次都這麼天使,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非常有秩序感的。
5、反覆重複原則
蒙特梭利認為反覆是兒童的智力體操,兒童只有通過反覆,才能發現他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需要他們自己去發現,而不是通過老師教授。
家長通常會發現孩子們會反覆的重複一個動作,比如不斷的擰瓶蓋、扔東西、把積木排列起來,翻來覆去一點都不嫌膩,其實這種行為正是孩子們在發現事物的規律,是在進行自我教育。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正在反覆的擺弄教具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們,也不要去打斷他們。、
6、不要急於糾錯原則
前面說到教具是具有自我糾錯的功能的,孩子們在不斷的重複操作中會自己發現一些規律,然後倒推回去進行糾錯,比如圓柱體插座,孩子放錯了一個圓柱體,這時,大人不要急於告訴孩子:錯了,放錯了!而應該默默的繼續觀察,因為放到最後,一定有一個圓柱體沒地方放了,這時孩子會停頓下來,仔細觀察,然後發現最開始放錯的那個圓柱體,這個糾錯的過程是一連串的,直到所有的圓柱體全部擺放正確。
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其實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才是孩子們更需要具備的能力。
當孩子在使用教具時確實遇到困難了,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我們再出手,但是注意不要一步到位,而是示範出如何找到答案的過程。
還是拿這個圓柱插座舉例,兒子有時候找不到正確的擺放位置就會著急,讓我幫他,我會拿著這個圓柱體從錯誤的洞裡一個一個的放進去再取出來,最後再放到正確的洞裡。這個示範是為了告訴他,如何嘗試找到正確的擺放位置,如何一個一個的鑑別。之後,他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模仿我的動作,把所有的洞都試一下。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是非常偉大的,值得家長們認真學習,現在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門,功能樣式非常多,個人建議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幾個經典的蒙氏教具作為補充,比如形狀嵌板、圓柱體插座、粉紅塔、四個基本圖形積木、棕色梯,讓孩子感受一下教具的魅力,也為以後的數學啟蒙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