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式宣布已完成新光集團數億元A輪融資,並發布V9新版本。金蝶雲之家
說起雲之家,前身可追溯到2010年,當時金蝶軟體啟動了「下一代」研究項目,2011年到2014年是雲之家的孵化期,最初是從企業社交起步,產品形態類似企業微博,後來陸續籤約了海爾、萬科、香港新世界等大型企業客戶。2013年底,當時的萬科副總裁兼CFO王文金在拜訪騰訊後的當天下午問金蝶董事長徐少春:「你們能不能做出一個像微信這樣,但面向企業的工作平臺?」於是,2014年5月,新版雲之家誕生,產品邏輯就是「消息+應用」。
就這樣一步步走到現在,雲之家2014年用戶數為250萬,企業數20萬家;2015年用戶突破1000萬,企業數在100萬家;2016年用戶超3000萬,企業數在280萬家。
據CEO田榮舉透露,目前的企業用戶中還是小微企業居多,最活躍的板塊是考勤金蝶雲之家這裡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付費意願不高,怎麼做營收?對此,田榮舉表示,雖然短期很難收錢,但長遠看,這些企業都是在成長的。並且,雲之家從另外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幫傳統企業做OA升級,從過去的PC端遷移到移動端,另一方面是連結ERP,產生的是輕應用。
顯然,要想付費的還是得靠大企業,可大企業的定製需求又多。田榮舉認為,其實大家很容易把定製當包袱,但定製的背後意味著個性化,這是趨勢所向。作為平臺,要做的就是降低個性化的成本,所以雲之家設計之初就預留了定製架構。例如做了開放平臺,有趣的是,現在很多個性化功能都不是IT部門開發,而是業務部門,比如有客戶的HR部門就開發了一個搶車位的功能。
同樣是做平臺,我們不禁會想到釘釘,,。對這種思路,田榮舉有不同的看法:「從企業買方角度思考,他們是不願意採購分散模塊再自己組裝的,當然所有事情都讓一家來做也不好,這裡強調的是平臺需要有整合能力,雲之家的思路是每個模塊選幾家大的合作夥伴,然後統一整合,不一味追求數量。」36氪此前報導過阿里釘釘的思路是會慢慢變成B端的應用商店,變現之一就是依靠流量收渠道費
至於獲客,雲之家採用分銷模式。因為雲之家跟金蝶的客戶很大一部分重合,沒有必要新建團隊,另外,前期渠道鋪的太猛的話,溝通、交付很容易不到位,用田榮舉的話來說,「即便有錢也不一定能砸出好的銷售團隊,需要時間的積累。」
當談及壁壘時,田榮舉表示,第一要懂企業,不能靠表象功能,第二要有全局責任感。例如,大家都在做即時通信,說白了就是聊天,但真正在企業裡面,郵件的形式是最舒服的。比起群聊,企業辦公場景下,需要的是針對回復,轉發,以及未處理任務標記等,所以雲之家的很多功能體驗跟郵件差不多。再比如安全性,員工離職就會自動退群,保證企業的商務機密。
而本次發布的雲之家V9版本,還有幾個亮點功能:
在員工角度,以前可能每月貼幾百張發票,現在雲之家跟微信合作,可以通過電子發票,讓報銷流程線上化。並且,所有工作資料可在「我的收藏」永久保存,跨圈可見,收藏內容支持三端同步,隨時隨地查閱轉發給協作同事。還推出了讀單功能,分類歸檔收藏的微信文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主題閱讀。
對團隊管理者而言,要了解團隊員工的業務進展,此前可能需要經常開會,現在可以根據角色智能生成專屬的首頁,老闆隨時隨地掌握企業關鍵經營數據,方便及時做出決策並給員工點讚等反饋。假設要開協作會議,雲之家能夠通過語音識別,分析出參與員工、會議時間等,並把會議安排自動推送到員工日程表。
此外,雲之家還能600秒快速連接ERP系統,針對企業辦公協作,直播覆蓋ppt培訓、操作演示等場景,自持屏幕共享、內容同步,主播可與觀眾進行連麥互動,並切換到所有人主屏。
據悉,是從去年7月份開始私有化,目的是為了加快發展。拆分後雲之家公司有400多人,60-70%為技術人員。雲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