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哪知道MDI價格會漲成這樣,知道的話沒準還能買點公司股票呢。」
小李是萬華化學(600309.SH)的一名員工,他如此對界面新聞記者說道。「之前就覺得MDI價格已經很高了,誰想到下半年還能接著漲。」
MDI是化工行業中常用的一種原料,主要被用於生產用途廣泛的材料——聚合MDI。用行業內的話說,聚合MDI屬於「聚氨酯」一類。由於它的中文全稱太長,所以在行業內提到時,無論是工程師還是銷售人員,都喜歡用英文字母指代。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神秘,但簡單說,聚合MDI就是一種有彈性的樹脂。它可以做成沙發、床墊、汽車坐墊的填充物,也可以做成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內部的隔熱層或者密封層。它在建築行業既可以給建築物做牆體保溫,也可以做成塗料或者粘合劑。
不論是聚合MDI,還是它的原料純MDI,都是萬華化學旗下最大業務部門——MDI事業部的核心產品。總部位於山東煙臺的萬華化學共有七大事業部,而MDI事業部的總收入,佔萬華化學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我們一共有『七匹狼』,今年其實石化業務勢頭也不錯,但MDI業務規模絕對是最大的。」萬華化學的另一名員工小張在談到公司業務布局時形象地打起了比方。
根據行業人士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末,全球MDI產能不超過1000萬噸/年,其中萬華化學MDI事業部的產能達到200萬噸/年,佔全球總產能的20%以上,在國內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
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則顯示,萬華化學今年上半年總收入244.3億元,其中MDI業務收入139.8億元;去年全年總收入301億元,其中MDI業務收入164.2億元。全球大型MDI生產商一共有五家,另外四家分別是德國的拜耳和巴斯夫,以及美國的亨斯邁和陶氏。就在去年,萬華化學已經一躍成為全球MDI行業最大生產商。
今年,MDI讓萬華化學享受了巨大的產品漲價紅利。由於2015年市場低迷,2016年年初國內聚合MDI市場價不到10000元/噸。直到去年9月,國內市場聚合MDI報價也普遍沒有超過15000元/噸。
然而,在往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聚合MDI的價格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上漲。根據生意社披露的數據,就在上月底和本月初,國內市場聚合MDI報價已經普遍觸及35000元/噸,創出至少十多年來國內聚合MDI市場價的最高點。10月中旬至下旬市場價格有所回調,但各企業的銷售價格仍普遍維持在30000元/噸以上。
如此大的漲價幅度當然意味著更好的公司效益。而對於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上市公司效益增長,也就意味著他們有了賺錢的可能。
在距離萬華化學所在地千裡之外的北京,一名投資者發著牢騷,與小李相比,他似乎更有理由為自己感到惋惜。「2015年股市下跌時就應該抄個底,但當時覺得化工行業不景氣,想想還是算了。哪知道後來漲了這麼多,我20塊看了下就沒注意,現在都40了。」
就在10月份,萬華化學曾摸到43.68元的高位。要知道,去年2月末,該公司股價曾觸及2015年股市大幅下跌後的最低位——9.71元。
上述股價對比意味著,過去21個月,萬華化學的累計漲幅超過300%。即便是今年迄今為止,該公司股價的累計漲幅也超過120%。由於股價漲幅已經比肩產品價格漲幅,可以說,至少在萬華化學的身上,股票市場作為實業「晴雨表」的經濟規律得到了驗證。
去年春季以來,萬華化學的股價大致經歷了四波上漲,其中後兩波漲勢與前兩波明顯不同。去年2月末至去年5月,萬華化學的股價從不到10元回升至12元左右,其背後的推動因素可以歸結為2015年A股市場大幅下跌所帶來的技術性反彈需求。
去年5月至去年12月,萬華化學股價回升至17元左右,基於2015年每股收益的靜態市盈率升至23倍。這是一個估值糾正的過程,只能說靜態估值修復至合理水平,但股價仍遠未反映出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業績提振。
萬華化學自身公布的運營數據顯示,該公司聚合MDI的每噸報價幾乎是每半年上漲10000元,純MDI價格上漲速度相對較慢,但也非常可觀。今年年初,萬華化學聚合MDI的直銷和分銷掛牌價達到22000元/噸左右。到了這一時間點,大部分資金才開始意識到產品漲價的利好,推動萬華化學股價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後兩波漲勢。
根據公開信息,今年4月份,萬華化學純MDI掛牌價達到28200元/噸,聚合MDI直銷價達到26000元/噸,雙雙創出階段性高峰。市場價格的高點與股價的高點基本契合,萬華化學在4月20日左右完成了第三波上漲,股價突破25元,換手率明顯增加。
第四波是在9月份完成,當時萬華化學的股價突破40元,正值純MDI價格和聚合MDI價格分別創出29800元/噸和35000元/噸的紀錄高峰。這輪漲勢從K線圖上看更陡,上漲過程中的每周換手率往往能達到10%。產品價格的繁榮,直接給萬華化學帶來了股票價格的繁榮。
那麼,產品價格為何大漲呢?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國內MDI價格之所以大幅上漲,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推動。萬華化學的小李提到,最近兩年,國內外多個主要生產商的生產裝置因為事故或不可抗力陷入停產,導致國際整體供給萎縮。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旗下的MDI業務可謂「多災多難」。去年上半年,巴斯夫重慶年產40萬噸裝置出現意外停車,韓國年產25萬噸MDI裝置檢修時又出現光氣洩露,導致停產。這是去年國際MDI供給端收縮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5月,巴斯夫美國一家原料工廠因為洪水影響,無法對路易斯安那州的MDI工廠供應原料。巴斯夫隨後宣布路易斯安那州工程遭遇「不可抗力」,進而影響到了全球MDI供貨。
去年10月,科思創在歐洲的硝酸供應商例行檢修後無法重啟生產,導致其歐洲MDI生產裝置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料,被迫降低生產負荷,造成歐洲市場MDI供應下降。
今年8月,颶風「哈維」導致科思創和陶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工廠受到影響,兩家公司被迫宣布生產遭遇「不可抗力」,降低了對市場的MDI供應。根據公開信息,科思創在美國德州Baytown的MDI總產能約為32萬噸/年,陶氏位於德州Freeport的MDI生產裝置約為33萬噸/年。
除生產裝置停產導致的產能減少之外,整體化工產品市場在多種因素推動下出現的漲價周期也帶動了MDI價格上升。
去年10月,巴斯夫位於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化工廠區曾經發生一起劇烈爆炸,造成至少2人死亡,2人失蹤,多人受傷。德國路德維希港也是巴斯夫的總部所在地,根據當時的消息,當天發生爆炸的是化工原料運輸管道,爆炸後管道被切斷,相關生產裝置被關閉。
由於發生爆炸的廠區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化學品基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化工廠區,這起爆炸導致多種化學品的國際供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此外,中國執行的環保督查也是MDI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根據試劑行業一位銷售人員的說法,政府部門針對化工行業的環保監管導致很多工廠遭遇限產,造成化工產品大約從去年10月份開始集體漲價。
不過,萬華化學這類大型化工企業具有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環保設施的資金、技術投入,基本不會受到環保督查的影響。它們一方面可以趁著小型廠商遭遇限產,奪走後者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其收入和利潤還能從整體化學品市場的漲價行情中獲益。
「我來萬華已經五年了,我不知道過去是個什麼情況,但從我來這裡開始,設備就已經很先進了。」萬華化學的小張一手拿著安全帽,邊走邊對界面新聞記者說道。「現在你基本看不到煙囪,能看到點水蒸氣就不錯了。」
界面新聞記者被允許在萬華化學產業園主廠區的展覽廳附近停留了一會兒。展覽廳與主廠區大門之間的空地種上了許多桂花樹,花香四溢,似乎並非人們常識中的那種化工廠。
界面新聞記者只看見廠區有個別煙囪冒出白煙,未觀察到其他排放。「這排的是水蒸氣嗎?」記者問道。
「不是。是經過過濾的反應排放物,但符合環保規定。」小張答道。
「這個煙囪是哪個部門的?」
「石化事業部的設備,今年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我們石化事業部發展勢頭很好。」
萬華化學的石化事業部主要生產丙烯酸、環氧丙烷和丙烯酸酯等產品。由於去年至今化工產品價格漲幅巨大,該部門收入顯著增長。
記者問:「環保督查你覺得對你們有影響嗎?」
小張回答說:「環保督查對煙臺萬華肯定有利,因為現有反應裝置是非常成熟的裝置,汙染很小。」
Wind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萬華化學石化產品收入分別為82.6億元和69.2億元,佔公司總收入比重分別為27.4%和28.3%。相比之下,在2015年,石化業務部門收入還沒有超過17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僅為8.7%。
今年上半年,萬華化學MDI事業部和石化事業部的毛利潤基本相當於去年全年的水平,分別達到73.3億元和10億元,去年全年毛利分別為66.7億元和11.7億元。
北京一家油墨公司的研發主管告訴界面新聞:「現階段,由於環保的原因,導致大公司吃撐小公司餓死……很多生產丙烯酸的企業由於環保不過關,造成停產限產,下遊化工原料漲價。」
油墨行業的化工原料包括丙烯酸和丙烯酸酯類,在行業內位於萬華化學石化業務的下遊。
這位主管介紹說:「油墨催化劑中間體生產汙染大,不易治理,許多廠家減產造成漲價……溶劑性油墨由於汙染原因停產和限產,導致水性油墨銷量大增……去年的環保整頓導致鈦白粉漲價,今年亨斯邁的鈦白粉工廠又燒了,造成鈦白粉出現市場缺口,其中歐洲市場缺口高達1/3……」
萬華化學的股價在創出43.68元的新高后有所調整,但在資本市場也還「炙手可熱」。
Wind數據顯示,今年8月初至今,共有22家券商或投資機構對萬華化學給出評級,絕大多數建議「增持」、「買入」,或者持「推薦」或「強烈推薦」態度,只有一家券商的觀點是「謹慎推薦」。
沒有任何機構給出「中性」或「賣出」的評級。此外,在22家券商和機構中,共有10家上調了每股收益預期,而下調預期的僅有2家。
萬華化學今年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389.6億元,同比增長8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8.1億元,同比增長212%。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45.3億元和29.5億元,較第二季度分別增長8.3%和10.7%。
不過,一些外資卻在悄悄退場。三季報顯示,挪威央行與加拿大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退出了萬華化學十大流通股東行列。與此同時,滬港通北上資金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也進行了減持。W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的一周,萬華化學主力資金淨流出超過4億元。
北京的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萬華化學大幅上漲除因為本身業績強勁之外,也有資金跟風的因素。「最近有險資看好並增持,但之前賺到錢的機構在退出,以後會怎樣還很難說。」
公開信息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太保增持1290萬股萬華化學,佔總股本比例約0.5%。
事實上,這家公司的基本面也不是沒有不確定性因素。山東一家私募基金的經理對記者表示,對於萬華化學來說,化工產品普遍漲價是件好事,但是產業鏈的下遊企業會感受到很大的成本壓力。
其次,MDI的很大一塊用途是建築用的保溫外層,而建築業在四季度往往是開工淡季。
最後,MDI價格的上漲也有預期產能無法到位的拖累。例如,此前上海聯恆35萬噸/年MDI裝置存在投產滯後的問題,沙特阿美(即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與陶氏合作開發的40萬噸/年MDI裝置處在調試期。隨著上述產能到位,加上亨斯邁在荷蘭以及科思創在德國開發的產能均為20萬噸/年的裝置,未來MDI行業新增產能將至少達到115萬噸/年,或將對市場價格構成顯著下行壓力。
萬華化學10月27日發布公告,宣布將國內聚合MDI分銷和直銷價下調5200元,至29800元/噸。不過,該公司的小李對記者說,他仍然不敢預測接下來的價格走勢。「明年上半年MDI會不會跌?誰知道?」
小李的口風其實已經發生變化了。在今年上半年,他曾告訴界面新聞,MDI和聚合MDI不可能長期維持在高位。他當時認為2017年下半年MDI價格就可能大幅回落。
小張則不打算去考慮太多。「那都是高層考慮的事情,以後公司發展應該還會不錯。」他對記者說。
「以後公司要搞『大乙烯』,這是現在中石油、中石化做的業務,屬於基本化工原料,如果做好了能賺大錢。」
「煙臺是個小城市,但萬華是個大企業。公司重視研發。我碩士畢業來這裡,生活沒覺得愁過。」小張看起來一臉滿足的樣子。
他指著萬華工業園正門對面的幾幢居民樓說:「公司裡有傳聞,要把那幾個樓買下來,因為招進來的人越來越多,現在的宿舍快不夠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