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20年很難,每一天都像在渡劫。
被生活重壓的年輕人已經玩不動梗了,老老實實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投簡歷,找工作,背負起家庭的重擔。成長,仿佛是從切身體會到「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開始的。
在微博「2020年過去200天了,到目前為止,你有什麼感受」的高贊評論裡,每個人的2020,似乎都有說不出的無能為力。
這一屆年輕人,已經快要被生活壓垮了,似乎最不會錯的選擇,就是成為一個沒有夢想的賺錢機器。
但有的人偏偏不服輸,堅持做公益,辭職考研,轉行追夢。今天,我們和幾個「不服輸」的年輕人聊了聊,看他們如何用夢想抵擋生活的暴擊。
這年頭,
敢談夢想就很了不起
夢想與現實的抉擇,其實不是個新鮮議題。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高三年級裡中上水平的學生,他想立志報某重點大學歷史系,班主任、父母各持己見。他為此感到困惑、苦惱,他寫了一封信,想聽你的意見,你給他寫封回信。
這是80年代末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而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高考作文中的討論成了現實,湖南留守女生報考北大考古引發熱議。
成為考古界團寵已經是後話,大眾的爭論,還是聚焦於錢途。「留守兒童」,「考古」,這些關鍵詞觸動了人們對物質與現實的擔憂。
2019年11月4日,考古隊首次正式對琅琊臺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學考古是不少年輕人年少時的夢想
的確,在2020年,「錢」已經成為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在招生信息的介紹裡,你很難找到這個專業學什麼課程,導師擅長研究什麼方向的信息,但就業率一定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規勸留守女生考古「沒錢途」的另一面,是金融等熱門專業備受追捧的現狀。在去年暨南大學研究生報名人數最多的專業中,金融毫無疑問位列第一;南開大學去年的碩士報錄比中,金融學院報錄比高達14.1:1[1]。
到最後你會發現,那個抱怨高考怎麼還不取消數學的網友,和那個削尖腦袋想擠進金融專業的考生,很可能是同一個人。現實面前,能賺錢才是第一要義。
找工作,是成人社會另一面現實的映照。
2018年8月25日,山東濱州,在濱城區人才招聘會現場,眾多求職者現場求職洽談
2020年對上海畢業生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看重「薪酬和福利待遇」,排名第二的因素是「發展前景」,佔比也超過六成,相比之下,只有不到四成的大學生選擇了「興趣性格相符」[2]。
沒錢,也成為年輕人離職的主要原因。數據統計,90後平均19個月離職,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而年輕人剛上班就辭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對工資待遇不滿意[3]。
雖然不知道有錢能不能使鬼推磨,但有錢,肯定能讓年輕人好好工作。
2018年的一項研究,採集了員工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的工作數據,進行定量研究之後發現,薪酬對人們的工作動機有著積極而顯著的影響,反之,如果獲得的報酬不足以滿足員工的需求,工作積極性就會降低[4]。
2020年5月4日,江蘇淮安,淮海南路,工人「五一」假期在建築工地加班
這年頭,談理想談自由,似乎都不如談錢來得有用。
不過,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休學做公益、拒絕保研名額、放棄高薪工作,追求夢想的每一步放在只想賺錢的年輕人眼裡,似乎都血虧。
今年,是李可欣為留守兒童做公益的第12年。
2008年,還在讀大一的李可欣在做田野調查時,走進了大別山區黃岡市一個叫做野菊坳的山村。
在這裡,青壯年外出務工,老人、孩子留守山中。從縣道通往鄉村的路,還是車輛難行的泥巴地,山村裡的孩子,沒有玩過網路遊戲,也沒有接觸過電腦。教育公平,在這群孩子的世界裡被摺疊,音樂課、美術課、科學課,對那個時候的他們而言,遙不可及。
臨別前,有孩子問李可欣,「姐姐,你什麼時候回來」,孩子的問題戳中了李可欣。
經過3個月的反覆思量,李可欣做出了休學一年的決定,「我怕到了畢業時候會有更多現實的問題需要顧慮,我怕到時候自己會不夠堅定和有勇氣。」
休學之後,李可欣只身前往北京,做文獻研究,設計項目,尋訪學者、公益組織,甚至走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6個月後,她回到學校,成立了「武漢大學種太陽工作室」,開始召集像她一樣的大學生,成為一批又一批走進大山深處,陪伴留守兒童的志願者。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志願者們在這裡開展公益活動/種太陽工作室
到了畢業的時候,李可欣拒絕了學校拋出的保研名額。在這之後的6年時間裡,她輾轉於媒體、公益、教育行業,她反覆問自己,「到底希望解決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希望創造的是什麼樣的價值」,「又怎麼才可以做到」——她希望為「種太陽」找到一個答案。
2017年,李可欣辭去了北大附中的教職管理工作,重返了全職的公益道路。每個月拿到的工資,只有她原來收入的三分之一,但對她來說,「有比物質回饋更重要的東西」。
張口閉口就是錢的年代,談夢想,談公益的年輕人,罕見而珍貴。
如果有錢,
誰不想認真追夢呢
不過,活成一個沒有夢想的賺錢機器,也怪不得現在的年輕人。如果可以,誰不想當個自由灑脫的夢想家呢?
可現實卻不容許他們如此。今年年初,一項針對英國7000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夢想職業中,藝術、文化、娛樂和體育行業的比重最大。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真實的崗位需求比重,大約只有想要從事這些職業的年輕人比重的五分之一[5]。
也就是說,長大之後,夢想落空才是人生的常態。
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夢想,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年輕人去追求或承擔。當你走出象牙塔就會發現,世間所有美好,大多都是金錢的味道。
百合佳緣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到2019年,女性對戀人的月收入要求已經達到9903元[6]。另一項研究結果也同樣扎心,在北京和上海,過半的95後都要求戀人的月收入過萬[7]。
2012年2月19日,父母在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看相親信息為子女相親。這年頭,找對象都得看收入
工作之後你會發現,談不上戀愛可能不是因為你長得不夠帥,只是不夠有錢罷了。
不過,「拜金」的標籤砸在這群年輕人身上倒有些冤枉,畢竟再「人淡如菊」的年輕人,也是要生活的,該花的錢可不會看你淡泊就給你打折扣。
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房子。在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北京、上海、深圳,想要實現整租自由基本上是奢望,一居室房租佔收入的比重在九成以上,即便你選擇合租,一線城市的租房成本也要達到收入的三成以上[8]。
等你年紀再大些,開始考慮結婚生子,買房就會被提上人生的進程。更準確地說,是買不起房的苦惱,被提上日程。
對這代人來說,房奴不是遙遠的都市神話,在已婚和已婚有孩的年輕人中,背負著房貸的人群佔比達到了30%和38%[9]。
2019年9月22日,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畔在建的商品樓盤,買房,可能意味著你要背上幾十年的房貸
當你背負上房貸的那一刻,可能才會突然意識到,前半生過五關斬六將,順利工作,結婚生子,而在終點等待你的可能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漫長且艱辛的還款生活。
難以抵抗的現實壓力面前,夢想似乎微不足道,偃旗息鼓過後只留下一聲無奈的嘆息。
前些日子,有研究者調查了武漢重新開放後人們的壓力水平,結果顯示,男性參與者的工作壓力顯著增加,女性參與者的財務壓力顯著增加。
去年還在吐槽996的人們,現在即便是007也不敢多抱怨,有份工作就是福報。
不過,今年六月,羅玥卻在很多人為找工作焦頭爛額的時候辭了職,辭職理由是,她想成為一名「哲學家」,考取哲學專業的研究生。
剛過完31歲生日的羅玥,身邊的同齡人大多都已經結婚生子,進入人生的新階段,而她卻正在準備考研的複習,每天7點起床,去圖書館背書、刷題,和比她小8歲、10歲的學生們一起學習。
2020年9月1日,羅玥在圖書館複習西方哲學史,她計劃九月中旬完成專業課第二輪複習
到8月初,羅玥已經開始了專業課第二輪的複習,同齡人按部就班的生活,確實會對羅玥有些衝擊,但她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時間表」。
現在,羅玥已經存夠了研究生三年的學費,讀書期間學校的補貼外加兼職收入,「目測可以養活自己」。羅玥說自己的「自我意識來得太晚」,20歲時沒有太大勇氣去追逐夢想。但好在,走入社會之後,她又重新撿起被六便士耽誤的「月亮」。
可以認慫,
但不能失去夢想
在夢想面前,認慫的年輕人很多。
不過,現實中的無奈卻是,若干年之後,放棄夢想的年輕人會發現,自己既沒有實現年少時的理想,也沒成為一個有錢人。更可能的結果是,活成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研究者發現,中國的代際流動性到今天依舊很低,大多數人所在的階層,更大的可能是和父輩一樣[10]。不是說長大,人就會變得無所不能。
2018年6月6日,長沙同升湖實驗學校的高三考生正在教室內複習功課。不過,想靠高等教育跨越階層,其實越來越難了
而到了一定年紀,你會發現增長的只有年齡,而不是財富。一項對美國各年齡層的人群收入情況的統計發現,從35歲到退休,收入在5萬美元及以上的人群比例不會發生太大變化[11]。
貧窮卻固執的追夢窮小子,和世俗卻有錢的中年反派,都只存在於電視劇裡,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連姓名都沒有的小配角。
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成長真正的答案。
但在平凡之中,我們也能發現生活的真諦,去找尋自己的大夢想,而這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困難。
研究發現,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個體表現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關係。想要實現夢想,對自我能力的樂觀態度是一個關鍵的因素[12]。在現實的阻礙下,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實現夢想的關鍵,成功追夢的人都不會輕易地放棄。
2019年5月10日,安徽小夥路前保看準商機,創業做創意糖果;把照片印在棒棒糖上,把巧克力做成口紅形狀,生意火爆,每月營業額達到將近200萬。成功追夢的人,往往更樂觀積極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情緒穩定的企業家更能在工作場所獲得成功,如果你想要實現夢想,就需要穩定的情緒來面對壓力和不確定性[13]。
都說2020是絕望的一年,但堅持夢想的普通人,還在閃閃發光。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邢宇,還在堅持成為一名音樂劇演員的夢想,練聲、摳表演,趁周末趕到另一個城市演出,希望每個舞臺都能進步一點。
法語專業的李星,只有少年宮的素描基礎,但她一邊模仿著實習單位的插畫師,看他們是怎麼畫出一幅條漫,一邊跟著網上的大神做人體、色彩、速寫的練習,去年8月份,她成功轉行當了插畫師。
2018年10月,剛接觸插畫不久的李星,照著新垣結衣的寫真練習繪畫
從小就想成為職業球員的張樂,現在在健身行業做管理人員,去年他考取了中國青訓教練D級證,也算是離夢想更近了一點。
在每個時代,外界紛紛擾擾的聲音都很多。總有前浪忍不住指手畫腳,告訴你生活的對錯,人總要隨著浪潮走,但成功的,往往都是不聽勸的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