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打別慣著,李玫瑾為你撐腰

2020-10-03 孕育島



有數據顯示:有60%的人群,在對自己的愛人進行打罵的時候,也會對孩子動手。

教育孩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的時候是不用立規矩的,及時有些時候他們的行為對家長很不尊重,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很多人都在宣傳人人平等,以及家長應該尊重孩子,這樣的想法是沒錯的,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做這些事的前提,是孩子能體諒家長。

如果孩子是蠻橫不講理,經常和家長鬧脾氣的,做家長的真的不能什麼事都由著他,不能對他百般溺愛,該打還是要打的。



5歲前不立規矩,15歲上房揭瓦

十一國慶節馬上到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圖圖是一名寶媽,因為在有現在這個孩子之前,圖圖流過幾次產,以至於懷上這個寶寶非常不容易,所以在孩子出生後,圖圖對他是言聽計從。

在孩子小的時候,圖圖經常帶孩子買各種高檔的衣服,因為她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後來孩子慢慢長大了,孩子的欲望越來越難滿足了。



有一次5歲的孩子想要一個1萬塊錢的樂高玩具,被圖圖拒絕了,於是在商場裡滿地打滾不起,礙於面子圖圖最後還是給孩子買了。

直到現在孩子已經到了15歲,青春期的時候,經常是徹夜不歸,圖圖說他的時候,他也是滿不在乎,並且表示自己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用爸爸媽媽管。



沒辦法,孩子已經完全牽制住圖圖的情緒,孩子揮金如土的行為,讓圖圖開始吃不消,甚至有的時候不給錢,孩子還會動手打她,她已經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了。

現在圖圖也很後悔,後悔自己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真害怕他以後闖禍是自己和愛人無法處理的,現在也只能等著孩子良心發現了。



李玫瑾:孩子要教育,該管就管

李玫瑾教授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是很有權威的,她在節目中曾經說過,很多家長管孩子的時機是不對的,有的時候該管他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偏要管。



其實孩子最應該管教的時間是0-3歲的時候,這個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家長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就應該給他立規矩。不要等到以後後悔。



有這四種行為,該打就打

1)亂發脾氣

有些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被長輩慣壞了,生活中稍有不順心就想發脾氣,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如果說不通,可以適當的打。


首先應該講清楚,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在遇到問題迅速冷靜下來,才是解決問題的秘訣。

2)威脅家長

達不到目的就威脅家長,小的時候是用不吃飯做威脅,長大後很可能會用離家出走或者是更嚴重的方式威脅家長。


所以當孩子有威脅家長的這個念頭時,當爸媽的一定要及時更正他的思想。

3)不尊重長輩

我們總是會說到尊老愛幼,但由於現在很多老人會為老不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要尊重他們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還是應該教會孩子尊重長輩的。

如果擔心孩子以後受欺負,可以教會孩子選擇性的尊重長輩。


4. 生活沒有規矩

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可以亂扔,穿過的衣服存放一段時間可以再穿,這些邋遢、懶惰的行為,家長要幫助孩子改正,生活如果沒有規矩,那麼會變成一灘爛泥。

在生活中,還是有這些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選擇先口頭教育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適當的選擇打一下,但不要把打孩子當成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可以藉助繪本的力量,繪本裡的動物形象可以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想要改正孩子不好的習慣,可以選擇《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養成》這套繪本,史冊繪本可以教會孩子不發脾氣、誠實守信等生活習慣。

這套繪本是中英文雙語繪本,在教會孩子道理的同時,還能學習英語何樂而不為呢?用一杯咖啡的價格,給孩子爭取一個變好的機會,值得。

小島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沒有什麼行為是讓你忍受不了的?最後你是怎麼解決的呢?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李玫瑾教授:孩子身上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不能慣
    一、別在該扎針的時候,給孩子吃糖秦昊拍戲期間,發現女兒在幼兒園被男同學欺負,當時這個一米八的大男人難過的都快哭了,恨不得立馬坐飛機回去幫女兒教訓那個小男孩。可秦媽媽聽到這件事後啥也沒做,只說了句:「誰家的孩子都是個寶,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別的孩子自有家長教。」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也就是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 李玫瑾:倘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孩子禁不起「慣」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家長要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時間,避免適得其反,此外,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打,不要再一味的慣著了。那麼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呢?李玫瑾教授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能怎麼跟你鬧?最多也就是撒潑打滾。但是當還孩子十二歲以後呢?在孩子的叛逆期他會怎麼跟你鬧?一是離家出走,二是拿生命威脅你。孩子小時候不管教,長大以後想管都管不了。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時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時期管教孩子是最有效果的。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近幾年,她的育兒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和讚揚,前一段時間,李玫瑾表示,教育孩子一定要先重視性格和習慣,後重視學習成績。現在有很多的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李玫瑾: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糾正
    相信家裡有孩子的人都知道,養育孩子長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不僅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還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操更多的心。如果您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倒還好,若是任性叛逆的,那父母管教起來就更費事了。在李玫瑾教授的眼中,3到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立好規矩,正確的去引導孩子,那麼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更難改了。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小靜現在常和我訴苦,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好後悔啊,熊孩子真的不能慣,如果那時我就明白這個道理,牛牛也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和老公真的好後悔!」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的弊端,一定要避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在0-3歲的時候,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家長一定不能放縱孩子,如果過度放縱、溺愛,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會發生家庭悲劇。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家長們最大的心願不是孩子將來能夠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成為一個為社會作貢獻的人,而想要達到這一切是離不開家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國內很多的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叛逆,該打就打,父母別慣著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最牽掛的事情,很多父母會選擇聽從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李玫瑾教授就是廣受父母喜歡的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一個節目的時候就犀利地指出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叛逆行為,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的叛逆行為,因為這段時間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
    ,以前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多半都是棍棒教育,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可是,現在的育兒方式都是倡導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不要動手動打孩子,可是,這種口頭教育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在心理學的範疇上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分為6個時期,1歲以內為乳兒期;2-3歲之間為嬰兒期;4-5歲之間為幼兒期;6-11歲為學齡初期;12-15歲為少年期;16-18歲為青年初期,每個孩子到了不同的年齡段都會發生改變,雖然都是一點點長大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家長會慣縱著孩子。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坐動車時,有一個「熊孩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剛上車這個孩子就很吵一直在大聲講話,把周圍的乘客都吵得不能好好休息。因為是個小孩子,並沒有人去開口讓孩子安靜點,只是任由孩子吵鬧,而這位孩子的家長也並沒有管孩子,應該是習慣孩子這種行為了。
  • 3-6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娃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那想要孩子有規矩,就要在3-6歲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去立規矩,這樣有利於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從而塑造良好的性格。尤其在這個階段,娃身上這5個「毛病」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遇到事情了自私的人只會想,為什麼你不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對我。所以當孩子出現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我們不僅不能慣著孩子,還要做防止自私的工作。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有些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他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有舉了個非常符合當下的一個例子:「孩子三四歲你管他,他最多也就是哭鬧,大不了就是在地下,累了也就停了,但是等他十四、十五歲了,這時你再管他,第一,他能離家出走;第二,他能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