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曲灣老師
專業院|教育理論講師
2020年12月初有幸於北京五方橋基地參與中公教育秋實杯的磨課和比賽,入職5月有餘,有一些關於學與教的感悟,分享給大家。
關於「學」
與其說秋實杯讓我感觸頗深,不如說它是一個結點,引起我入職以來經月累積慢慢噴湧而出的對自身的認識與對當下的思考,我也漸漸感受到傾聽的魅力。
雛鷹集訓讓我見到了不同序列不同領域的「播種者」,而秋實杯則讓我看見了同一序列不同方向的「演說家」。一個教會我團隊的重要性,一個告訴我專業的必要性。而讓我能在其中不斷有所得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力。學習是一個「聽說讀寫」的閉環,但大部分人總會忽略聽和說,「聽」是輸入的過程,而「說」是輸出的過程。
猶記得雛鷹集訓時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我感受到傾聽的魅力。雛鷹集訓每天晚上小組長復盤時,一群優秀的人都在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我發現其他組的兩個組長總是默默聽著,只記錄不搶著發言,有一次我很好奇地偷跑過去請教,然後被寥寥幾句打動誠服。以前的我也是個喜歡表達自我的人,那次培訓是我第一次把表達放在傾聽之後,「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發現輸入的來源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身邊的「人」身上,通過聆聽別人的發言發現每個人身上最大的特質並總結我能汲取而學習的東西,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然後在集訓最後一天和所有人分享了我的所得。
在這次秋實杯我也如此踐行了。時間雖短,但是和初級組的小夥伴相處更密,三人都很有意思,各具風格,不管是知識底蘊深厚又樂於助人的郭猛老師,還是講課幽默風趣又謙虛認真的張佳佳老師,亦或是自帶「田野風」觀察力極強見解獨到的呂增瑞老師,都有其不同的特質,而正是不同的特質成就了每個人的個人魅力和講課風格。我再次通過傾聽收穫滿滿,最後把我的總結寫了下來分享給了他們。我覺得這個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當輸入不再是被動灌輸而是主動發現的時候,學習才真的變得生動起來,而變得生動起來的學習會讓人忍不住分享和表達的欲望從而「說」出口,這樣內化後的主動輸出才有含金量。除了分享交流,教學也是一種「說」的輸出。
關於「教」
第一次了解「教育」一詞的由來是大學時的一堂課上,教授分享的孟子的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古人作論總是字簡而意精,氣勢磅礴,讓人嘆服。做夢的話,誰不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呢,做一名治世大儒,「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應該是很多學者心底不曾對人言的願景。但能讓宏遠的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的執行者卻是教師,一切做教育的人。
作為一名小小的講師,我能落到實處的教育是每一堂課的教學,我能努力的方向是備好每一節課,我能堅持的習慣是不斷學習新事物。這次的秋實杯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如何「教」的平臺。我看到了不同學科各色有趣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性格特質,也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這絕對是一場知識盛宴。
通過觀摩比賽和評委點評,我發現了很多共性的值得深挖和探討的教學問題。常規的如對於重難點的把握,知識框架的構建和銜接就不過多解釋了,對於一些平時大家注意不到的點可以關注一下。比如講解人物的時候,我們為了吸引大家的興趣,喜歡放上個人的理解甚至網絡用語去評價人物,那這些評價的用詞是否精準,經得住考究和推敲,什麼時候能用,什麼時候不能用。對於教學過程設計上,當你講解簡單知識點的時候,如何由淺入深,有深度;講解較難知識點時如何深入淺出,易於理解。對於例子講解:有趣搞笑的段子、貼近生活的例子同理論的準確性如何共存。對於節奏把控:讓學員有所內化進行思考與授課的進度如何共存等等都值得我們思索。
這次印象最深的應當是李鋒老師的一堂課——《中國雕塑的第一個高峰》,「老藝術家」渾然天成的一堂好課,不多一句廢話,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最厲害的是他把考情融進授課的每句話,用知識帶出考點又超越考點,聽時陶醉其中,聽完意猶未盡。頓時恍然大悟,原來考情還可以講得如此有趣。
「讓0-99歲群體有更好的教育選擇」是中公教育的企業使命。而作為一線的講師,是真的讓這些落到實處的執行者。吳老師在授課總結髮言時說:「要有「空杯」心態,學習沒有止境,教育也沒有止境。要有毫無雜念的「磨課精神」。我們培養的是未來之師,我們首先得是未來之師。」 聽完,豁然開朗。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如果學無止境在於世界的廣博,那教無止境也許在於生命的再造。
祝自己,可以立足於當下,也可以看得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