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遊戲》是臺灣已故作家袁哲生的作品,全書瀰漫著一個敏感心靈的告白與掙扎。
主人公正在面臨一場接力賽,他被安排到最後一棒做衝刺,他緊張了,怕跑不好拖累全班。他們班前面的選手越領先,這種緊張的感覺越強烈,直到有位同學跌倒了。那位同學膝蓋上的血一直流到腳踝上,周圍全是吼叫聲、怒罵聲、嘆息聲,沒人關心這位同學的傷勢,主人公替他感到難受,但同時也緩了一口氣,因為當他看到這位同學一瘸一拐地拖著身子往前跑的時候,自己班跟別人班的差距越來越大了,而他不用再負擔落後的壓力了。
可是當那位受傷的同學終於艱難地將接力棒交到下一位選手的時候,他們班又一點點地趕上來了。主人公又陷入了緊張乃至恐懼的氣氛裡,這個時候,他想躲起來,躲在一個陰暗寂寞的角落裡,他哭了。
捉迷藏是他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他說人在出生之前不是一直躲在某個角落嗎?直到有一天他失去了捉迷藏的樂趣。那一天他躲了很久也沒有小夥伴來找他,當他已經開始覺得有些無聊的時候有人來到了他的藏身之所,他覺得小夥伴發現了他,但是小夥伴的目光卻穿透了他,直愣愣地看向他的後方然後走掉了。他愣了,他仿佛靈魂出竅,看見自己躲在一個陰暗寂寞的角落裡,他哭了。
隔壁的女同學在練鋼琴,他喜歡她的音樂。她練完後,他感覺到靈魂浮在空中,慢慢悠悠地往黑暗中遊去,隔著房間他仿佛看到爸爸在剪報紙,媽媽在看電視劇,小夥伴們在睡覺,隔壁女同學的爸爸、媽媽還有姐姐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唯獨看不到自己中意的那位女同學。最後他看到了自己,像一隻死老鼠一樣躲在陰暗寂寞的角落裡,他哭了。
他心底藏著一個從來沒有跟別人講過的故事,說有個叫司馬光的小孩跟夥伴們玩捉迷藏,可是當小夥伴們都找到了以後,司馬光卻異常堅定地說還差一個,然後他去砸了那個缸,缸裡果然還有一個小孩,那小孩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他下定決定要實現一次真真正正地躲藏,哪怕只是短暫的也好。他一個人溜出來去逛中影文化城,那裡擺設出來的東西全是沒有生命的道具,漫步其間,他感覺自己也像是沒有生命的道具,文化城裡有一個蠟像館,他因錯過了時間沒能進去,只在門口做了個自拍。多年以後,當他看到那張自拍照,覺得照片上的自己笑得很自然,很誠懇,就像一尊蠟像。
在序言中,袁哲生坦言他遇到了「老問題」和「老朋友」,這些「老問題」和「老朋友」實際上是很多人的「老問題」和「老朋友」:人究竟有沒有靈魂?
這是個無解也無法驗證的問題,只不過大多數人選擇了放過自己,人生畢竟已經太辛苦。但反過來講,這辛苦又是為了什麼呢?人如果沒有靈魂,不過是一世的生命,營營碌碌一輩子不還是苦了自己?就像司馬光堅定地舉起那塊大石頭去砸缸一樣,他救了誰?
而人如果有靈魂,那麼當靈魂出竅的時候看看自己,難道不覺得太過可憐?在這個終極問題面前,袁哲生選擇了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