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的普遍疑問:該不該抱孩子?

2020-09-05 南梔夫人

本篇共2971字,閱讀需要6分鐘。

圖文均為【南梔夫人】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從我的寶寶出生以來,好多人都熱心地來向我傳授經驗,其中提的最多的是:「別老抱孩子!」

原因五花八門,有的人說會寵壞孩子,長大了沒出息,有的人說孩子喜歡上抱的感覺,就不願意躺著了,還有的人說會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

當時我覺得挺有道理,如果孩子總是需要抱著,那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還能幹什麼事呀?我還想寫寫文章呢。

所以我也秉承著能不抱就不抱的原則對待寶寶,第一個月我倆相安無事,我還暗自竊喜,我們家寶寶真是個天使寶寶!

我家可愛的豬寶寶

然而很快,二月鬧就來打我的臉了。

滿月以後,寶寶總是莫名就哭,有時候一放下就哭,有時候躺5分鐘以後哭,有時候躺個40分鐘突然哭起來,毫無邏輯,毫無章法,應該還沒到餓的時間呀?紙尿褲也是放下前剛換的呢!

這種時候,我爸媽就會一個箭步過來推開在床邊糾結的我,抱起來一直哄到睡著再放下。

沒原則的我想著只要不哭就行,抱睡就抱睡吧。結果沒多久,我就後悔了。

被爺爺奶奶抱習慣的寶寶,連喝夜奶的時候也得我起身抱才肯睡了!

饒了我吧,一晚上這樣折騰兩次,基本等於沒睡覺,我還因此得了麥粒腫,痛的要暈過去……

最後經過幾天的對抗戰(過程已經可以另寫一篇了,本文先不談),寶寶終於願意自己在床上入睡了,我流下了欣慰的淚水……總算可以閉上被麥粒腫佔領的眼皮,扶住斷掉的老腰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我是堅決反對抱孩子黨,不不不,通過我個人帶娃的實踐證明,抱還是要抱的,只不過抱亦有道,不可亂抱。

1、長輩要抱,別急著阻止


看到這個小標題,先別說我是前後不一,來看看這句古今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實乃神人也,這句教子詩實在不能更對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在拿到孩子實物之前,其實看再多攻略也沒用,因為沒法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攻略裡的指導,除非把它們都背下來。


想必新手媽媽對這樣的畫面肯定不陌生:

當孩子在眼前慘烈的嚎哭時,媽媽的心都要被哭亂了,根本記不起任何曾經看過的攻略內容。

腦子裡只迴響著一句大家強調的:「不能抱!」然後看著床裡的孩子手足無措。

折騰到最後,你也精疲力盡了,啥也幹不成,也許連好好睡一覺都成了奢望。

這個時候,如果你家有願意幫忙的長輩來抱孩子,別急著對他們喊著:「不許抱!」

如果你提供不出讓孩子停下哭泣的方法,多半長輩是不會搭理你的,畢竟他們可能不是因為心疼孩子,而是心疼自己的耳朵和心臟。

我們來想想,要是在公眾場合遇見一個小怪物在尖聲哭喊,家長卻不阻止,換了誰都聽不下去。


這種時候就讓長輩先抱著吧,與其花精力去生氣,擔心這樣會養成孩子的「抱睡」習慣,不如用他們哄孩子的時間好好補一覺,精力充沛地去找找如何解決孩子哭鬧的科學攻略

等研究清楚了以後,再來改正「抱睡」的毛病也不會遲的。不要擔心糾正很困難,畢竟你如果不先騰出時間和腦力來研究清楚正確的做法,你永遠也沒辦法搞定小孩,只會越來越累。

2、抱孩子也是幫他鍛鍊

比起一直抱著孩子,我們當然更希望孩子乖乖地在床上躺著,讓自己能騰出更多時間來做家務,或者做些感興趣的事情。

不過育兒專家松田道雄在《育兒百科》中提到,願意老老實實躺著的孩子,抬頭和坐立的時間都比愛哭鬧常常被抱的孩子更晚。

書中建議,在孩子兩個月以後,可以每天安排2個小時豎抱寶寶。

其一是因為被抱起來的時候視野不一樣,寶寶就會很喜歡支著腦袋左右看看,這樣可以鍛鍊到他的頸部肌肉,其二是因為需要挺直上身,所以可以鍛鍊到寶寶的背部、胸部、腹部的肌肉。

既可以幫助寶寶鍛鍊,也可以算是親子時間,抱抱孩子何樂而不為?


也許是因為被爺爺奶奶抱得多了,我家寶寶在剛滿兩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自己挺著小腦袋了。

所以,儘量多抱抱孩子吧。

如果你自己沒時間抱,就讓喜歡孩子的長輩來抱,只是一定要記得,寶寶醒著的時候才抱哦,如果過程中寶寶開始犯困,還是要馬上讓他去床上睡覺,不能在溫柔的臂彎裡養成習慣。

3、哭鬧並不是控制,只是在跟你溝通

在我家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寶寶哭鬧的時候如果我及時抱起來,沒幾秒鐘他就會打出一個巨大的帶吐奶的嗝,但是如果我晚一會去搭理他,就會發現他已經吐在了床上……


如果寶寶正好好躺著,突然間開始哭鬧,最好第一時間將他抱起來。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提到:

很多父母會讓哭鬧的寶寶一直哭下去,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養成壞習慣。

但是實際上,寶寶的腦子還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哭鬧的時候並不是像他們想的那樣是在要挾父母滿足他,他其實是需要你的幫助,只是苦於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哭表達

我們來設想一下,假如你因病只能躺在床上,希望你的家人幫你餵點水喝,家人卻說:「不許說話!聽話一點!」你會有怎麼樣的感受?你可以氣到跟他們拌嘴,但是寶寶卻只能用更大聲的哭來表達。

如果總是不理他的抗議,久而久之,他的確不會哭鬧了,但是也會因為跟父母無法交流而成為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潛意識裡就帶著自卑,長大以後更難有面對世界的勇氣。


來自圖蟲創意

「哭聲免疫法」曾經一度流行,它的原理就是放任孩子一直哭,等他哭累了自然就睡了,而且他會因為知道哭鬧沒有用而變得懂事。

這個方法很契合那些想讓寶寶無條件聽話的父母們的訴求。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向我推薦「哭聲免疫法」,因為「聽說這方法可以讓寶寶乖乖的不哭。」

然而家長們只要稍微一查,就會知道,「哭聲免疫法」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教育方式,它相當於直接從一個孩子的嬰兒時期,就把他的一生給毀掉了。

看看創始人約翰·華生養育的幾個孩子的下場:

跟前妻生的兩個孩子,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

兒子雷納多次自殺,最終在三十幾歲時自殺身亡;

女兒瑪麗易怒、總是酗酒、並且多次嘗試自殺;

外孫女成了酒精成癮者,因為媽媽的影響多次考慮自殺;

華生犧牲了自己後代的幸福,親自證明了「哭聲免疫法」是多麼錯誤,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多麼可怕的後遺症。

其實除了生病以外,孩子哭鬧的原因一般出不了這四項:

①有個嗝卡在喉嚨裡面好難受啊,快把我抱起來!

②尿布溼透了不舒服,幫我換一下呀!

③我沒有吃飽,我還要吃奶奶!

④太冷/熱了,好難受啊沒法睡!

⑤好無聊啊,快來個人理理我抱抱我!

家長總以為孩子突然哭鬧,二十次裡有十九次都是第五項。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拿我家寶寶來說吧,每次哭幾乎都是因為前四項,第五項的情況也就二十次裡發生一次。久而久之,我甚至可以聽出哪種哭聲代表餓了,哪種哭聲代表不舒服。

不過呢,不同於第二條,當問題解決了,寶寶不鬧了以後,就要馬上放下來,讓他繼續在床上睡覺哦!

結語

回想一下我們三歲以前的記憶,恐怕都是一片空白。這是因為在人的大腦在三歲前還在飛速發育,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意識。

所以不要怕嬰兒時期去抱孩子就會寵壞了他,雖然他並不會留下記憶,但是我們如果能對這個時期的寶寶溫柔以待,就能在他的潛意識裡留下永久的安全感。


「別老抱孩子」也許是個好建議,但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建議。我們得搞清楚:什麼程度算抱多了?什麼程度又是抱少了呢?

想要掌握這個度,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三個基本要點來執行,也就是:

一、搞不定的時候,就算抱睡也可以接受。

二、有空閒的時候,多豎抱清醒著的孩子。

三、突然哭鬧的時候,第一時間抱他起來。

另外,每個寶寶的性格和需求都不一樣,想在照顧寶寶和個人生活中取得平衡,就要靠你和寶寶之間來磨合了~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

個人成長,是一生的課題。

相關焦點

  • 孩子是該橫著抱還是豎著抱?記住這兩個重要動作,到時怎麼抱都行
    文|穀雨老師這天,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裡的媽媽們因為一句話,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得不可開交。到底什麼話,意見能如此不統一。我向上翻群裡的聊天記錄,才發現大家這也是好心。新入群的小何是今年才有孩子的新手媽媽,對養孩子這檔子事根本就是一竅不通,我經常到她家裡教她一些嬰兒護理方面的知識,把她拉到同城媽媽群裡後,經常和一些有經驗的媽媽們學習。
  • 寶寶哭鬧父母究竟該不該抱?倆實驗對比,抱與不抱區別真心大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對於不少寶媽而言,寶寶哭了之後,抱還是不抱是一大難題,有的寶媽怕抱了會讓其養成不好的習慣,而有的則怕不抱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當面臨這一兩難抉擇時,寶媽們到底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 很多孩子走著走著就求抱,為何有的父母會拒絕?該不該抱?
    家裡有孩子的父母都會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場景,當領著2、3歲的孩子去逛街時,沒多長時間孩子就會哭著喊著要抱抱,有的媽媽會心疼孩子,就抱了起來,有的是讓爸爸抱,而有的媽媽會告訴孩子都多大了,也不嫌害羞,所以也不抱孩子,他們怕太嬌慣孩子了,對於這個現象不同的父母不同的觀點,那麼該不該抱呢?
  • 寶寶出生後,一放下就醒不抱就哭?新手媽媽該如何改變嬰兒睡眠?
    家裡的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肯定不捨得讓孩子哭一聲,一哭要麼趕緊抱起來哄,要麼就是直接抱著餵奶哄他睡覺。時間久了,寶寶就養成了抱睡、奶睡的不良習慣,這讓寶媽十分崩潰。新生兒缺乏安全感,喜歡被人抱著睡,但是如果一直抱著的話,對他們的發育又不利,作為新手媽媽,應該如何應對呢?來自一位粉絲的自述:我兒子小米加於今年8月份出生,出生時因為血液感染在保溫箱呆了半個月。
  • 新手爸爸意外走紅,抱個娃渾身表情都是戲,該如何抱新生兒?
    近日,陝西西安的一位「新手」爸爸」第一次抱剛出生的女兒視頻,在網上走紅,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好像全身都在用力,這無處安放的雙手,還偷偷瞄了一眼妻子,那個小眼神像極了怕被發現在做壞事,無數網友圍觀,大家議論紛紛,笑稱這個新手爸爸就像是在偷地雷。
  • 育兒理念的那些矛盾(1)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
    比如一派觀點說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及時的關注,如果哭了不抱孩子會缺愛,所以應該馬上抱;另一派觀點說應該給小孩立規矩,並進行行為的訓練,如果哭了就抱,以後孩子就學會了通過哭來索取父母的關注,就會喜歡哭,所以不應該馬上抱。
  • 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二胎媽媽有話說
    對於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這個問題好處一:老人帶孩子,給新手媽媽指導和分擔。很多的夫妻,結婚沒有多久就懷有寶寶了,更不說那些奉子成婚的,從寶寶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從妻子的角色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就不得不上升為寶媽這一身份。寶寶怎麼這麼小,我該怎麼抱他?他不是剛剛才喝過的奶,為什麼又哭了?為什麼晚上他就是不睡,而白天打雷都驚不醒?
  • 豎抱、斜抱、靠肩抱,出生不久的寶寶該怎麼抱?正確抱姿學起來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溫暖而滋潤,是非常舒服的狀態。等嬰兒呱呱墜地,大多新手爸媽由於缺乏經驗,並不太了解怎樣抱孩子。很多時候新手爸媽抱娃抱得很吃力,而寶寶呢也很不領情,哇哇大哭搞得父母更加緊張了。
  • 新手媽媽躺著餵奶,孩子窒息死亡,夜間如何餵奶,又該怎麼護理?
    特別是對於新手媽媽來說,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還要照顧寶寶,會非常勞累。再加上沒有經驗,或者,在照顧寶寶的時候不注意,就會給寶寶造成傷害,甚至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新手媽媽躺著餵奶,孩子窒息死亡網上就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彤彤是個90後,和丈夫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後來在同事的介紹下,兩人相愛並結婚了,去年冬天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小寶寶。一天晚上,照顧了一天孩子的彤彤困極了,把孩子哄睡後,她也很快進入了夢鄉。凌晨2點左右,孩子醒了,哭著要吃奶。
  • 孩子一定要讓抱,可是媽媽手上提滿東西,該怎麼辦?
    可是這個時候你的孩子愁眉苦臉地站在原地,雙臂向你伸開,說道「抱」。你很累,也沒有空餘的手去抱他,只能無奈道:「你可以走,媽媽手上都是東西呢,而且就一點路了。」你的孩子小臉皺了起來,說「走不動」,然後洩氣地坐在了地上,不斷說「抱——抱!」
  • 寶媽抱孩子時這個動作,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新手
    每個寶媽都經歷過新手的階段,新手媽媽在面對這個突然降臨的小生命時,大都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害怕由於自己經驗不夠而傷害到孩子,希望自己能夠儘快的掌握帶孩子的技巧。那麼新手媽媽和經驗豐富的媽媽們到底有著怎樣的差距呢?其實從這4個細節上就能看出來。
  • 新生兒該如何抱?新手寶媽需注意4個要點,不然影響寶寶骨骼發育
    由於王玲太喜歡這孩子,就一直抱著,不管孩子在玩還是在睡著,總是一個姿勢的抱著。婆婆見狀,每次都說她:「不要總抱著孩子,這樣不僅你累,孩子也累,對他的發育沒有好處。」可身為新手媽媽的王玲對婆婆的勸告完全聽不進去,雖然每天都會累得渾身酸痛,但是還是會抱著孩子。
  • 新生兒該如何抱?新手寶媽需注意4個要點,不然影響寶寶骨骼發育
    可身為新手媽媽的王玲對婆婆的勸告完全聽不進去,雖然每天都會累的渾身酸痛,但是還是會抱著孩子。直到孩子滿月那天,王玲的胳膊徹底抬不起來,找來醫生查看,「產婦本身生完孩子身體就虛弱,你還每天抱著孩子,再說你這姿勢也不對啊,哪有成天這樣用胳膊抱著孩子的,你不擔心你自己,你也得關心關心孩子吧。」
  • 陳妍希抱孩子姿勢遭批新手媽媽動作不熟練也是人之常情
    陳妍希陳妍希抱孩子姿勢遭批。陳妍希2016年12月順利產下健康男寶寶,產後3個多月至今,只在鏡頭前曝光過1次。直到3月16日,她才被網友野生「捕獲」,親自抱著小寶貝現身內地火車站,不過抱娃姿勢卻意外引起了爭議。新手媽媽動作不熟練也是人之常情。
  • 橫抱、豎抱、飛機抱,剛出生的孩子該怎麼抱?正確抱姿需了解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剛出生的孩子用「柔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作為大人面對這麼小的孩子,總是忍不住想去抱他們的衝動。不過很多新手爸爸媽媽們還沒有正確掌握抱孩子的姿勢,總是讓孩子處於不舒服的狀態,這樣就會引起孩子的哭鬧。努力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首先就要從學會抱孩子開始。新手爸媽們也會通過護士和家裡老人抱孩子的方式想去學習一下,奈何這麼簡單的事情,看了還是不會呢。
  • 新手爸爸抱孩子就像「偷地雷」,新生兒身體嬌貴,不是說抱就能抱
    文|檸橙媽媽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職業,沒有拿到合格證就上崗了,那就是父母。許多新手爸爸媽媽在有孩子前,從來沒有進行過學習,孩子出生後各種茫然無措,笑話百出。樣子笨拙也就罷了,最擔心的是對孩子造成傷害。新手爸爸抱孩子就像「偷地雷」陝西西安,一位新手爸爸沒有經過訓練,第一次抱剛出生的女兒,像是在偷地雷。只見他一手託著女兒的頭,一手託著小屁屁,彎腰曲背,將女兒抬到胸前,一條腿也急得向上彎起了膝蓋。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新手媽媽看過來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是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位美國媽媽帶孩子的方法,現在也越來越被媽媽們接受。因為這種理論宣稱,用了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第一:為了不讓寶寶哭,讓孩子奶睡  為了晚上能安穩的睡上一覺,很多孩子都被父母刻意的養成了那種奶睡的習慣,就是吃著奶吃著奶就睡著了,寶寶不哭也不鬧,省事的很。但是很多情況下是奶頭一拿出來孩子就又醒了。並且這樣會導致孩子吃不飽,孩子沒有吃飽,當然,也就睡不好。  剛剛生產完的媽媽,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會讓自己的精神損耗很大,這樣媽媽的身體也會被拖跨。
  • 【圍產保健】孩子抱不對,「媽媽手」找上門
    它的出現機制和生完孩子抱寶寶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情況不單是產婦會有,而且經常抱孩子的婆婆或者外婆也很容易出現,男性出現的機率比較少,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抱的少了。媽媽手的疼痛主要位於哪個位置?手腕側上方疼痛,也就是大拇指手背面向手腕延伸的交界處疼痛,有時疼痛還能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在主動或被動活動大拇指的時候,疼痛會有些劇烈。
  • 哺乳期媽媽發燒了該怎麼辦
    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哺乳期發燒了怎麼辦?哺乳期發燒了還能給寶寶餵奶嗎?哺乳期發燒了可以吃藥嗎?哺乳期發燒了怎麼退燒才不會影響到孩子?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會在這裡給各位新手媽媽做一個解讀。針對哺乳期發燒了該怎麼辦的問題:首先呢媽媽應該注意個人衛生,在接觸寶寶前,把手洗乾淨了,並且要帶上口罩,以免病毒通過呼吸或者說話時的飛沫傳遞給寶寶。哺乳期發燒了還能給寶寶餵奶嗎?
  • 媽媽手,新手媽媽的困擾
    「是啊,是啊」「腱鞘炎,俗稱媽媽手」「不是骨頭問題嗎?」「不是,是筋傷問題,抱寶寶抱出來的」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很清楚了,所謂的媽媽手就是腱鞘炎。其實腱鞘炎的好發年齡是在40歲前後,但哺乳期的媽媽,尤其是新手媽媽比較容易得腱鞘炎。為什麼是新手媽媽,因為新手媽媽都把孩子當寶,捨不得放下,寶寶一哭鬧,心一軟,就抱著寶寶哄,久而久之,寶寶習慣了,越哭鬧越不能放下,手腕由於長期保持同一姿勢而造成慢性勞損,最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