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2971字,閱讀需要6分鐘。
圖文均為【南梔夫人】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從我的寶寶出生以來,好多人都熱心地來向我傳授經驗,其中提的最多的是:「別老抱孩子!」
原因五花八門,有的人說會寵壞孩子,長大了沒出息,有的人說孩子喜歡上抱的感覺,就不願意躺著了,還有的人說會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
當時我覺得挺有道理,如果孩子總是需要抱著,那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還能幹什麼事呀?我還想寫寫文章呢。
所以我也秉承著能不抱就不抱的原則對待寶寶,第一個月我倆相安無事,我還暗自竊喜,我們家寶寶真是個天使寶寶!
我家可愛的豬寶寶
然而很快,二月鬧就來打我的臉了。
滿月以後,寶寶總是莫名就哭,有時候一放下就哭,有時候躺5分鐘以後哭,有時候躺個40分鐘突然哭起來,毫無邏輯,毫無章法,應該還沒到餓的時間呀?紙尿褲也是放下前剛換的呢!
這種時候,我爸媽就會一個箭步過來推開在床邊糾結的我,抱起來一直哄到睡著再放下。
沒原則的我想著只要不哭就行,抱睡就抱睡吧。結果沒多久,我就後悔了。
被爺爺奶奶抱習慣的寶寶,連喝夜奶的時候也得我起身抱才肯睡了!
饒了我吧,一晚上這樣折騰兩次,基本等於沒睡覺,我還因此得了麥粒腫,痛的要暈過去……
最後經過幾天的對抗戰(過程已經可以另寫一篇了,本文先不談),寶寶終於願意自己在床上入睡了,我流下了欣慰的淚水……總算可以閉上被麥粒腫佔領的眼皮,扶住斷掉的老腰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我是堅決反對抱孩子黨,不不不,通過我個人帶娃的實踐證明,抱還是要抱的,只不過抱亦有道,不可亂抱。
看到這個小標題,先別說我是前後不一,來看看這句古今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實乃神人也,這句教子詩實在不能更對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在拿到孩子實物之前,其實看再多攻略也沒用,因為沒法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攻略裡的指導,除非把它們都背下來。
想必新手媽媽對這樣的畫面肯定不陌生:
當孩子在眼前慘烈的嚎哭時,媽媽的心都要被哭亂了,根本記不起任何曾經看過的攻略內容。
腦子裡只迴響著一句大家強調的:「不能抱!」然後看著床裡的孩子手足無措。
折騰到最後,你也精疲力盡了,啥也幹不成,也許連好好睡一覺都成了奢望。
這個時候,如果你家有願意幫忙的長輩來抱孩子,別急著對他們喊著:「不許抱!」
如果你提供不出讓孩子停下哭泣的方法,多半長輩是不會搭理你的,畢竟他們可能不是因為心疼孩子,而是心疼自己的耳朵和心臟。
我們來想想,要是在公眾場合遇見一個小怪物在尖聲哭喊,家長卻不阻止,換了誰都聽不下去。
這種時候就讓長輩先抱著吧,與其花精力去生氣,擔心這樣會養成孩子的「抱睡」習慣,不如用他們哄孩子的時間好好補一覺,精力充沛地去找找如何解決孩子哭鬧的科學攻略。
等研究清楚了以後,再來改正「抱睡」的毛病也不會遲的。不要擔心糾正很困難,畢竟你如果不先騰出時間和腦力來研究清楚正確的做法,你永遠也沒辦法搞定小孩,只會越來越累。
比起一直抱著孩子,我們當然更希望孩子乖乖地在床上躺著,讓自己能騰出更多時間來做家務,或者做些感興趣的事情。
不過育兒專家松田道雄在《育兒百科》中提到,願意老老實實躺著的孩子,抬頭和坐立的時間都比愛哭鬧常常被抱的孩子更晚。
書中建議,在孩子兩個月以後,可以每天安排2個小時豎抱寶寶。
其一是因為被抱起來的時候視野不一樣,寶寶就會很喜歡支著腦袋左右看看,這樣可以鍛鍊到他的頸部肌肉,其二是因為需要挺直上身,所以可以鍛鍊到寶寶的背部、胸部、腹部的肌肉。
既可以幫助寶寶鍛鍊,也可以算是親子時間,抱抱孩子何樂而不為?
也許是因為被爺爺奶奶抱得多了,我家寶寶在剛滿兩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自己挺著小腦袋了。
所以,儘量多抱抱孩子吧。
如果你自己沒時間抱,就讓喜歡孩子的長輩來抱,只是一定要記得,寶寶醒著的時候才抱哦,如果過程中寶寶開始犯困,還是要馬上讓他去床上睡覺,不能在溫柔的臂彎裡養成習慣。
在我家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寶寶哭鬧的時候如果我及時抱起來,沒幾秒鐘他就會打出一個巨大的帶吐奶的嗝,但是如果我晚一會去搭理他,就會發現他已經吐在了床上……
如果寶寶正好好躺著,突然間開始哭鬧,最好第一時間將他抱起來。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提到:
很多父母會讓哭鬧的寶寶一直哭下去,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養成壞習慣。
但是實際上,寶寶的腦子還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哭鬧的時候並不是像他們想的那樣是在要挾父母滿足他,他其實是需要你的幫助,只是苦於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哭表達。
我們來設想一下,假如你因病只能躺在床上,希望你的家人幫你餵點水喝,家人卻說:「不許說話!聽話一點!」你會有怎麼樣的感受?你可以氣到跟他們拌嘴,但是寶寶卻只能用更大聲的哭來表達。
如果總是不理他的抗議,久而久之,他的確不會哭鬧了,但是也會因為跟父母無法交流而成為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潛意識裡就帶著自卑,長大以後更難有面對世界的勇氣。
來自圖蟲創意
「哭聲免疫法」曾經一度流行,它的原理就是放任孩子一直哭,等他哭累了自然就睡了,而且他會因為知道哭鬧沒有用而變得懂事。
這個方法很契合那些想讓寶寶無條件聽話的父母們的訴求。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向我推薦「哭聲免疫法」,因為「聽說這方法可以讓寶寶乖乖的不哭。」
然而家長們只要稍微一查,就會知道,「哭聲免疫法」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教育方式,它相當於直接從一個孩子的嬰兒時期,就把他的一生給毀掉了。
看看創始人約翰·華生養育的幾個孩子的下場:
跟前妻生的兩個孩子,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
兒子雷納多次自殺,最終在三十幾歲時自殺身亡;
女兒瑪麗易怒、總是酗酒、並且多次嘗試自殺;
外孫女成了酒精成癮者,因為媽媽的影響多次考慮自殺;
華生犧牲了自己後代的幸福,親自證明了「哭聲免疫法」是多麼錯誤,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多麼可怕的後遺症。
其實除了生病以外,孩子哭鬧的原因一般出不了這四項:
①有個嗝卡在喉嚨裡面好難受啊,快把我抱起來!
②尿布溼透了不舒服,幫我換一下呀!
③我沒有吃飽,我還要吃奶奶!
④太冷/熱了,好難受啊沒法睡!
⑤好無聊啊,快來個人理理我抱抱我!
家長總以為孩子突然哭鬧,二十次裡有十九次都是第五項。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拿我家寶寶來說吧,每次哭幾乎都是因為前四項,第五項的情況也就二十次裡發生一次。久而久之,我甚至可以聽出哪種哭聲代表餓了,哪種哭聲代表不舒服。
不過呢,不同於第二條,當問題解決了,寶寶不鬧了以後,就要馬上放下來,讓他繼續在床上睡覺哦!
回想一下我們三歲以前的記憶,恐怕都是一片空白。這是因為在人的大腦在三歲前還在飛速發育,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意識。
所以不要怕嬰兒時期去抱孩子就會寵壞了他,雖然他並不會留下記憶,但是我們如果能對這個時期的寶寶溫柔以待,就能在他的潛意識裡留下永久的安全感。
「別老抱孩子」也許是個好建議,但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建議。我們得搞清楚:什麼程度算抱多了?什麼程度又是抱少了呢?
想要掌握這個度,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三個基本要點來執行,也就是:
一、搞不定的時候,就算抱睡也可以接受。
二、有空閒的時候,多豎抱清醒著的孩子。
三、突然哭鬧的時候,第一時間抱他起來。
另外,每個寶寶的性格和需求都不一樣,想在照顧寶寶和個人生活中取得平衡,就要靠你和寶寶之間來磨合了~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
個人成長,是一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