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本來是一種行為法則,亦是一種行為哲學,就是面對人生的各種貪念要斷然捨棄,被日本整理顧問山下英子運用到收納整理方法中,隨後日本心理學家川火田伸子親自實踐斷舍離,認識到其對精神層面的影響後,致力於該方法的普及。斷舍離,簡單一句話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他們的眷念。
小編覺得有必要重申「斷舍離」在整理與收納層面究竟講了啥?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 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是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非常簡單,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第一部分:感受自己和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1、當你丟棄第一件東西時,人生的轉變就開始了;
2、無休止的把東西搬進房間,使我們動彈不得;
3、不領會整理的真諦,我們永遠無法輕鬆;
4、給房間「排毒」,收拾整理自然輕鬆;
5、房間裡的雜物少了,身心能量就多了;
6、房間裡的雜物多了,身心能量自然會被消耗;
7、屋子的狀態,展示著屋子主人的心理狀態;
8、能用的東西也可能是雜物,清理掉那些能用卻不會再用的東西。
第二部分:丟棄意味著選擇和決斷,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
1、找一個最容易開始的地方:我選擇的是洗臉池上的雜物和鞋架;
2、計算整理每個空間所需的能量和時間:我的書應該是最費時間的。所以一直不敢動,與一些書做斷舍離真的需要勇氣,但是我真的不會再去看,1年,10年,20年都不會再看,可是它在書架上卻阻斷了我和我需要的書之間的接觸,一定要清理;
3、給自己描繪一個目標藍圖:我愜意的呆在自己寬敞乾淨的房間裡喝咖啡,翻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陽光斜射下來,好溫暖,好愜意;
4、對物品進行分類: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東西都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但是因為東西太龐雜,我實在無心歸類,可是把一些雜物處理掉之後,我需要用到的東西的歸類就變得容易多了,分類意識自然就產生了;
5、把攻堅戰放在最後:我的書架;
6、挑選出來的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物品的處置方法:
(1)丟棄掉;
(2)送人、賣掉、捐贈;
(3)「3R原則」(再循環利用,再使用,再改造);
7、設定一個總量限制,按照整理與收納的「7:5:1總量原則」的黃金比率:
(1)看不到的收納,佔7成,收納到櫥櫃中、帶門的壁櫥內;
(2)看得見的整理,佔5成,整理到帶玻璃門的餐具櫃中或沒帶門的架子及書柜上;
(3)用來展示的擺放,佔1成,把具有藝術價值感的或自己喜歡的物品擺放在自己看起來很舒服的位置,來裝飾自己的生活空間。
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的心靈。
這一部分主要闡釋的是斷舍離的心理治療功用,不要以為斷舍離只是對物品的整理與收納這麼簡單,它倡導的終極價值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更好,不為物誤。它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更舒適的家居環境,還能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當外在不再被繁雜物品所困擾,內在也就能不再感覺到規矩和章程對自己的束縛。
實施斷舍離,這些功效一定會實現。
當你開始丟棄東西的時候,你的人生的改變就開始了!比如,捨棄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期待一個全新的我,全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