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前後對比圖 |
國慶長假的第四天,陳慧慧已經忙著開工了,節前已有客戶早早預約。這位客戶覺得,家裡有了小孩後,明顯感覺儲物空間不夠。
作為一名整理收納師,從上門測量、空間設計,到搬家整理、陳列收納,陳慧慧全包了,燒腦又費力,可以說,絕對是個技術活兒。
在消費時代,女人成為「買買買」的主力軍,長久積累下來,收納空間超負荷的家庭不在少數。需求孕育新機,整理收納師這一職業隨之興起。
靈感來自設計師的「抱怨」
兩年前,陳慧慧還是一名室內設計公司的人事主管,工作中陳慧慧總會聽到設計師感慨:明明設計得好好的,過了一年回訪,客戶家裡怎麼就變得凌亂不堪了呢?
聽多了這樣的「抱怨」,一個念頭開始在陳慧慧的腦海中打轉:設計師的工作都是在客戶裝修前,如果後期能看到客戶的生活場景,根據實際情況幫助他們改善居住環境,是不是就能解決設計師做不到的痛點呢?
那時起,陳慧慧就在網上搜索整理收納的信息和書籍。
提到整理收納,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日本作家的《斷舍離》一書。從《斷舍離》到《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陳慧慧翻了個遍。看得越多,心裡越嘀咕:「中國的家庭有不少三代同堂,讓老人斷舍離,恐怕很難吧?」
「日式收納雖然不錯,但不一定適合中國,我們沒有經歷過物質豐厚的年代,很難『斷舍』。」
經多方了解,陳慧慧發現,經過本土化的發展,中國也在整理行業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留存道」就是其中一支。
「『留存道』倡導的是慎扔、慎舍、慎棄的理念,是『斷舍』前的心理過渡。」一個『留』字戳中陳慧慧的心,這個雷厲風行的女子果斷北上南下,去北京和深圳接受系統培訓,最終考取了空間規劃師高級資格證書。
「學習的過程,讓我摒棄曾經可笑的佔有欲,重新梳理人生目標。」不久,35歲出頭的陳慧慧順應自我的內心,選擇辭職,重新出發,正式成為一名職業整理師。
幫助別人整理房子也有滿滿成就感
說起這幾年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陳慧慧說,整理讓她更加明白了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整理房子就是「治癒」主人的心。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進入一戶重組家庭的過程。「當時,一位媽媽找到我,希望我以第三方的名義介入,幫助她的大兒子整理房間。」
重組家庭的背後往往有捋不清的關係。這戶家庭有兩個孩子,是同父異母的兩兄弟,相差五六歲。
俗話說,「後媽不好當」,她就用「買買買」的方式補償大兒子,小兒子只能用哥哥穿剩玩剩的。陳慧慧明白原委後,把兩個孩子的衣物一件件分類展示出來,哥哥的衣物和玩具超過弟弟不止一倍。面對比例相差懸殊的結果,這位媽媽頓時傻眼了。「其實是她矯枉過正,她真正虧欠的是對小兒子的愛。」
陳慧慧有位朋友在一家企業擔任高管。有一天,朋友請求陳慧慧上門整理,原因是她正在國外讀書的女兒馬上要歸國,家裡卻有「難言之隱」。
走進朋友的臥室,陳慧慧傻眼了,「床上堆滿了被子被套,人只能擠在角落裡睡覺」。朋友道出了心中藏了多年的隱情——出生在農村的她,小時候兄弟姐妹多,長輩總是叮囑她要懂事,把好的衣物讓給弟弟妹妹,兒時物質的貧乏帶給她極大的不安全感,以至於事業成功後,她還是習慣在家裡囤積被子。
「聽到這樣的隱情,我立刻知道,她是絕對做不到丟棄的,房子的狀態就是她內心的狀態,她是通過囤積來彌補兒童時期的欠缺。」於是,陳慧慧告訴她,可以將多餘的被子送給村裡年長的老人,通過幫助他人來彌補內心的那段缺憾。這一方法得到了朋友的認同,也解決了收納的難題。
「空間治療」是整理師的核心
能夠幫到他人,讓陳慧慧更加認清了這份事業的價值。但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陳慧慧坦言,最煩惱的莫過於有些客戶不理解,總將她的職業跟家政服務員等同起來。
整理收納,其實只是最後一個環節,空間規劃師真正的核心任務是「空間治療」。「很多家庭的衣櫥設計本身就不合理,衣物存儲起來很不方便,但如果重新裝修,成本太大。於是,我們會通過對隔板的移動或增減,使空間布局更合理。我認為整理師是一份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既要懂得裝修設計,又要懂美學陳列和品牌知識,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
從事整理行業後,陳慧慧又迷上了改造二手貨。她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伸縮床的照片,「這是我無意中經過回收站時低價收來的。主要是看中它精緻的鐵欄杆,改造成座椅或花架,都是不錯的選擇。」
記者 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