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免除景區門票,讓一些原本有些尷尬的旅行線路有了更多的執行價值。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有大量人持續數年從全國各地湧向湖北宜昌或者重慶,再從宜昌或重慶出發,以四五天的乘船旅行,告別三峽。
這只是一場盛大告別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很多人心裡永遠的三峽。
如今高峽平湖已經十幾年,兩岸城鎮也已經沉澱了足夠的時間,是時候去看看現在的三峽了。
峽江已經深深地嵌入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之中,過往已矣,一切仍將繼續,重遊三峽,以新的畫卷替代往日記憶,這才是真正的告別吧。
基本旅遊路線
從奉節到宜昌直線距離180公裡,一路會經過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座城市,三峽風光其實只是背景,真正有價值的還是三峽人家的生活。
以此為準則,旅行實驗室設計了如下的旅行計劃。
第一日:抵達神農架。
第二日:從神農架出發,穿過大九湖,順平定河而下,到達巫山。
第三日:巫山至奉節,乘坐客輪往返。
第四天:沿長江而下,在沙溪、歸州等鎮之間有輪渡,可以來個四渡長江,也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最終,抵達秭歸住宿。
第五天:觀三峽大壩之後,繼續沿長江而下,前往宜昌。
第六天:返程。
這樣一個行程,可以看到涓涓細流是如何匯成滔滔長江的,也可以較全面地看見現在三峽地區的風景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具體執行上首選自駕,不願意開長途,可以從宜昌租車自駕。
也可以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從大九湖到巫山需要包車,長江段則乘坐客輪一站一站地走。
拓展更多可能
基本線路用時一周,但很容易拓展。比如趁著免費遊一下武當山和神農架,雖然這兩地的內部交通費用還是較高,但能省點兒是點兒。
在奉節可以住一晚,第二天再返回巫山,用多出的時間逛逛白帝城,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能夠在合適的角度拍攝夔門。
宜昌之後可以逛逛荊州古城,這樣就能夠成為兩周的路線。
其實三峽地區本身如果一個鎮子一個鎮子地逛,也一樣不會枯燥,放慢腳步反倒可以看到很多匆匆過客忽略的東西。如此消耗掉兩周時間也不是什麼難事。
另外,重慶的巫溪也值得前往,那裡有巫鹹國的舊地寧廠古鎮和正宗的烤魚。
至於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景區就不建議前往了,雖然門票免費,但其它費用還是較高。而且景區內標本式、遊樂式的三峽,也沒有太高的旅遊價值。
當然,如果有時間,也有興趣,武漢還是值得深度體驗一下的。
希望三峽旅遊產業突破門票陷阱
湖北旅遊此次免門票引發了強烈反響,很多景區出現了門票預訂一空的景象,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比如景點必要消費普遍較高,即便免除門票,其它如內部交通費用、二道門票費用依然不少。
再比如大的景區被拆分成多個小景區,神農架就是如此,而如果成為統一的一個大公園,對於提升整體形象和分散客流都會大有好處。
事實上,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對門票的依賴而產生的。因為收取門票是最容易的旅遊開發方式,對於開發者來說,操作簡單,收入有保證,但卻不是最經濟的,也無法持續。
在國家層面而言,門票模式已經被打入另冊,中央已經多次發文要求各地減免門票,以促進旅遊發展。
對開發者來說,這種壟斷收入尋租成本也會很高,大一統的管理格局也會造成大比例的內耗。
對於遊客來說,大多數景區的遊覽價值與門票價格不匹配,缺乏購票進入的動力。
部分景區由於先天條件好,確實值得掏錢前往,但是大多數遊客也僅僅是去一次,沒有反覆消費的可能。
景區國家公園化或郊野公園化、降低門票價格是大勢所趨,這樣才有利於相鄰的旅遊資源彼此整合,把盤子做大,遊客數量做多。
此外,中國很多旅遊資源是跨地區的,比如三峽就橫跨了重慶和湖北,而如今不少的長江旅遊資源被封閉起來收門票,各自畫地為牢,開發層次低不說,更缺乏吸引力。
如果能做到三峽大多數旅遊資源免費或者低價開放,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形成一個發達的旅遊產業帶。周邊客流、全國客流、國際客流疊加,又不至於聚集在幾個熱點景區,而是各取所需地分散在三峽沿線。
三峽是世界級、史詩級的旅遊目的地,這一點不會因為一兩座大壩的建設而發生改變,但還是需要能夠有整體、高層次的規劃和執行。去商業化也不是放棄掙錢,而是讓旅遊成為平臺,去承載、銷售更多有價值的體驗和產品。
而這需要湖北和重慶配合才能做到。湖北和重慶的旅遊市場,也需要這樣一個高質量的項目來提升自己的產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