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出門上學時對我說「媽媽,今天你不能再兇我了。」
聽著孩子的話,看著到孩子微笑對我飛吻的樣子,內心很酸楚,因為我知道昨天兇孩子的原因並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自己的情緒不好。
我把孩子當著了發洩的窗口。
上學第一周,自己想要開啟晨跑,每天需要6點起床,跑步一小時,7點回家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餐,7點50送墨墨出門。
然後,要送包包子去上幼兒園,習慣了暑假生活的包包子,每天晚上睡的比較晚,早上很難起床,上學前兩天總是哭鬧不要去上幼兒園。
一個人很難把他抱上園車,我感覺一早上很累,但老公好像從不關心我在做什麼?他會睡到快9點起床,然後去上班。
當園車老師打電話後,包包子拒絕穿鞋,快4歲的孩子在哭鬧中我根本沒辦法給他穿鞋,也沒辦法抱著他出門,只有叫老公起床。
看著他慢吞吞的洗漱、穿戴後出門,園車又打電話催促了。
當老公抱著包包子時,包包子哭鬧的更厲害,不停的要媽媽,接過孩子,我背著書包抱著孩子,老公在後面走,那種感覺真的炒雞不爽,想罵人。
我感覺那一刻的老公只是一個觀眾,並不是我老公,也不是孩子的爸爸,只是一個熟悉的人而已。
送完孩子上學,我轉身離去,不想看他,也不想理他。
一個人在家聽課學習、練字、做運動、吃減肥營養餐,在學習群裡分享了自己早上的感受,感受著被看見、被關注、被理解的賦能,我感覺自己釋放早晨的情緒。
下午,5點半接兩孩子回到家。
開始做飯,孩子們邊聽英語繪本邊玩遊戲,7點半吃完飯。
想陪孩子閱讀繪本,看著墨墨拿的繪本不是我想要孩子看的,但尊重孩子的選擇,我選擇做自己的事,8點孩子進來說自己看完繪本了,也把碗洗了。
看著興奮的孩子,讚美了孩子的主動學習,主動去洗碗真的很棒。
墨墨做學校作業時,我陪包包子閱讀牛津樹英語繪本。玩鬧中墨墨也會偶爾參與進來。
當墨墨完成學校作業已經9點了,我想著英語還沒完成打卡,讓墨墨先完成英語打卡,但孩子拿著平板先玩起了遊戲,中間提醒了兩次,孩子沒有理我。
9點半時,作業還沒完成,又該洗澡睡覺了,剛回來的老公又坐在那裡玩起了手機。
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炸毛了,對兩個孩子兇到,今晚都自己睡覺,媽媽不陪哄睡覺了。
包包子立馬放下了手機對我說:媽媽別生氣,我不玩手機了,你可以陪我睡覺嗎?墨墨還是不動,我把他趕出了房間。
然後自己洗完聽直播課,並告訴孩子10點不學習完不洗澡完,我就鎖門了,不要找我,只聽老公在客廳馬上喊道「馬上10點了,你們還不洗澡媽媽就不原諒你們了!」
這是什麼鬼?拿我當工具嗎?忍著沒做聲。
哄孩子睡覺時還是不忘要數落孩子,在我的數落中墨墨完成了英語繪本閱讀,包包子抱著書撒嬌要我陪看。
看著睡熟的孩子,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更多的來自於老公對我的不關注,孩子的行為讓我找到了爆發的原由。
解決自己的情緒還是要回到我跟老公的關係中去,我感覺內心真的很不想去與老公哪個悶葫蘆交流,半天悶不出一句話真的會讓我抓狂。
硬著頭皮爬上老公的床,不爭氣的淚水譁譁流,我也不知道怎麼了,就是想哭,對老公說了一大堆,老公還是不做聲。
我忍無可忍的說「你從來就不問問我怎麼了嗎?」
「我問了你從來都不說」
「我剛剛說了這麼多還沒說嗎?」
然後,我只聽到了老公的呼吸聲和我大聲的哭泣聲,說完、哭完感覺自己的情緒也就釋放,但到睡著老公還是一句話沒有。
也許,這是他的正常反應吧,我真的很好奇,他長大的經歷是什麼樣的,為何他總覺難受與愛都不需要表達?
其實,我能理解老公每天的幸苦,早上9點一直到晚上9點下班,經常午飯都不能吃,晚上9點回家才能吃一餐飯,想要玩遊戲放鬆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也沒有要求老公每天輔導孩子的學習,但孩子的成長必須要有爸爸的參與才能完整,我希望老公每天用30分鐘陪孩子玩遊戲、看書,專注半小時就好。
我希望老公能看到我每天陪伴孩子的幸苦和困擾,哪怕說一句「老婆幸苦了,老婆,愛你!」,或是一個簡單的擁抱說幾句簡單無用的話,讓我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就好。
但,我的需求老公從來看不見,即使看見了也不會問,也不會表達。
如果,兩個人除了有事說事,除了孩子,再無其他的共同,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至少我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為何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因為我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因為我每天對孩子的愛都在流出,我內心的愛也需要補給,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補給,乾枯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的成長中,經營好自己的夫妻關係,在夫妻關係中感受到愛,讓自己的情感需求被滿足,才是給孩子營造最好的成長環境。
未來的日子,如何讓悶葫蘆老公每天表達對我的愛,是我的一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