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
與成年人不同,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充滿新奇和未知,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巨大的的探索求知慾。而在他們探索周圍世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犯錯誤自然就成了「家常便飯」,面對著孩子們犯下的錯誤,大部分寶媽一開始都能夠和顏悅色的教育自己孩子,並不放在心上。
然而隨著久而久之孩子們犯錯越來越頻繁,比較易怒的寶媽們就會開始自己的「吼叫式育兒」了,而被兇的孩子往往會在當時難過一陣,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忘記「仇恨」,再一次和自己的媽媽親密無間。
同事小李家有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皮膚白皙長相可愛的他名叫樂樂,是一家人的開心果。然而再乖的孩子都有「調皮搗蛋」的時候,樂樂就是這樣,平時雖然乖巧無比,看起來「人畜無害」,可是當他調皮起來,一家人都會被他折騰的夠嗆,整個家裡不得安寧。
面對著樂樂犯下的眾多錯誤,小李和愛人自然沒少對他批評教育,由於兩個人性格都比較溫和,所以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本都是以口頭教育為主,並沒有對孩子做出過過激的舉動,甚至連大聲責罵的次數都非常少。
這天正值周末,早晨本打算開開心心的帶著孩子去商場買點東西的小李,卻因為樂樂調皮犯下錯誤而破口大罵了他一頓,取消了行程。
甚少被媽媽這樣「教育」的樂樂嚇得大氣都不敢出,乖乖坐在了客廳的沙發上,做出了一副驚嚇過度有一些委屈的樣子。而小李看見孩子的前後反差,只感覺「氣不打一處來」,扭頭就回到了自己的臥室。
然而才過了十幾分鐘,樂樂就找到了小李承認錯誤,露出了討好的表情。小李看見孩子委屈巴巴的樣子胸口的怒氣一下就去掉了九成九,平復下了自己的情緒。
周一上班時在辦公室和同事閒聊的時候,小李說到了這件事,同事直言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她家的孩子也是被自己兇完了沒一會兒就忘了「仇恨」,變回了之前「貼心小棉襖」的形象。
被同事點醒的小李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一時有點搞不清楚為什麼孩子們都會這樣,「忘仇」總是太快了點,不像大人總是會記仇很久。
其實不止小李和她的同事,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有相似的經歷。前一秒還是一個調皮搞怪的「熊孩子」,轉臉就忘了「仇恨」來向自己的家長認錯,孩子的行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急劇的變化,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看完以後你還敢兇孩子嗎?
1.害怕失去爸爸媽媽的愛
在孩子們的眼中家長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平時不經常發火的爸爸媽媽突然責罵了孩子,孩子的第一感覺會是害怕,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是大是小,家長為什麼會如此生氣,害怕自己因此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
所以當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過後,大部分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轉而向家長「認錯求和」,以免在爸爸媽媽面前「失寵」。所以孩子這時候認錯往往並不是他們真的認識到了自己錯在何處,而僅僅是因為擔心「失寵」而求和的一種舉動。
2.習慣了父母「吼叫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長由於天生情緒比較容易激動,孩子一有讓自己不順心的地方,動輒就會對他們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孩子們適應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家長的責罵「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裡自然也就不會「記仇」了。
1.注意控制自身情緒
面對犯下錯誤的孩子,有些情緒失控的家長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將孩子罵的一無是處。而這樣的教育方法無疑會傷害到親子關係,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注意控制好自身的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
2.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孩子們的內心往往是脆弱敏感的,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時不顧孩子感受,用生硬的語言來刺激他的話,孩子的內心很可能就會受到創傷,或者逐漸對於家長的語言刺激變得麻木,不將家長的教育放在心上。而這樣的變化無疑是每一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教育他時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將對方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看待,以免對孩子脆弱的內心產生傷害。
老苗總結:
雖然俗語說「慈母多敗兒」,但是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在教育孩子時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儘量在不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予以改正。
今日話題:你還有哪些處理孩子犯錯的好方法?
我是@歪媽,家有4歲萌寶一枚,有關孕期、育兒方面的困擾,可以向我諮詢哦,了解更多的乾貨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