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紅
2月23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首次請普通工作者作為發布人。 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裡抗疫,通過網絡觀看新聞發布會就成為大眾獲得官方疫情防控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
我國新聞發布制度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而政府部門對於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的重視肇始於2003年的非典。經歷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後,我國新聞發布制度走向成熟。特別是在今年,每一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都會吸引億萬民眾觀看。
據統計,從1月22日國新辦舉辦首場疫情新聞發布會至3月7日的46天時間裡,中國政府已召開了67場發布會;湖北及北京、廣東、上海、安徽、重慶等地,基本實現新聞發布會「日更」。雖然也有個別發布會答非所問、照本宣科,但總體來看,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這場「大考」中,各級黨委、政府交上了一份「硬核」答卷。
內容全面 回應關切 多數發布會實現「日更」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知多少?
從中央政府層面看,筆者查詢國新辦網站和國家衛健委網站後得知,截至3月7日,國新辦和國家衛健委共召開67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國新辦1月22日舉辦了首場新聞發布會,雖然不是每天都召開,但有時是一天2場甚至3場,共舉辦26場。國家衛健委1月27日開始召開新聞發布會,每天一場,共舉辦41場。此外,國新辦和國家衛健委分別自2月3日和2月5日起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名義舉辦發布會。
在省級政府部門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中,筆者關注了三類省(市):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及周邊省份;確診病例較多的省份,如廣東、河南、浙江等;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截至3月7日,湖北、安徽、上海、重慶、北京召開的發布會均為40場及以上,基本實現「日更」;廣東、浙江為30多場,廣東從3月開始不再「日更」;河南、陝西為20多場;四川、江西為10多場。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誰家辦得最早?
經歷過非典之痛的廣東省反應最快,於1月21日就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成為全國最早舉辦發布會的省份,比國新辦、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及其緊鄰的安徽省還要早一天。
筆者經過梳理發現,上述三類省(市)召開首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的時間分別為:廣東1月21日,湖北和安徽1月22日,天津1月23日,北京和河南1月24日,上海和重慶1月26日,浙江1月27日,四川、陝西和黑龍江1月28日,江西1月29日,相對較晚的是湖南,為2月10日。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什麼內容?
各地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主題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大致發展軌跡為疫情防控、病例救治、物資保障、市場監管、交通運輸、復工復產等方面。當然,新聞發布會的主要功能是回應社會關切。例如,疫情早期,鍾南山院士1月21日在廣東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新冠肺炎「人傳人」,讓民眾及時防控;2月27日,他在廣州新聞發布會上預測「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讓民眾及時了解疫情走勢。再如,2月底,武漢刑滿釋放人員黃某英進京事件引發民眾質疑,於3月2日的北京新聞發布會上及時公布了此事件的調查及處理情況。還有天津新聞發布會對新冠肺炎病例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講解,讓民眾大呼「給力」。
移師武漢 英文發布 國新辦幾個「首次」引關注
首次把發布會開到京外、首次請普通人作為發布人、首次舉辦全英文發布會……在這個特殊時期,國新辦特殊應對,其中幾個「首次」分外引人關注。
2月15日,國新辦將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的現場,從北京搬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湖北省武漢市,這也是近年來國新辦首次在京外召開發布會。「把新聞發布會開到武漢,就是想和派駐一線的幾百名新聞工作者一道,更及時、全面、準確地介紹疫情防控一線的情況。」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襲豔春在發布會上如是解釋。
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以往的發布人是各部門領導和醫療專家,而2月23日召開的這場發布會則不同,不僅有逆行的白衣戰士、護佑萬家燈火的公安民警,還有主動留守的外賣小哥、挺身而出的青年志願者等來自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的5位普通工作者,他們分享了質樸感人又飽含力量的抗疫故事。「接地氣,親民」「很不一樣、很感人的新聞發布會」,這場發布會引發無數網友點讚,有的媒體直接以《外賣小哥,被請上了國新辦發布會》作為標題。
3月4日,國新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再次創新。通過北京和武漢遠程視頻連線,國新辦首次舉辦全英文發布會,面對北京演播廳裡記者的英文提問,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襲豔春和4位參與一線救治的醫學專家在武漢用英文侃侃而談。「外國記者用英文提問很正常,但襲豔春和中國醫生都用英文回答問題,這非常罕見。這種形式,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醫生的專業水平和風採。這是在一個非常時期、一群非常人物、在一個非常之地舉行的一次非常特殊的發布會。」「牛彈琴」在自媒體上用好幾個「非常」表達對這次發布會的推崇。
5G直播 融媒助力 「雲發布會」成流行
疫情大考,既是檢驗也是提升。「雲發布」是今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的另一個特點。新聞發布會最早是現場發布,隨著疫情升級,為避免人群聚集發生傳染,就陸續被搬到「雲」上。從中央政府層面的發布會,到各省(區、市)的發布會,再到各市縣的發布會,不少是在「雲」上召開的,其中多數省市是首次上「雲」。
2月15日,國新辦在武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首次採用5G直播,記者視頻遠程提問。各省(市)新聞發布會「觸網」更早,如湖北省自2月2日開始改為以網絡視頻直播形式舉行發布會,浙江省從2月6日開始把發布會搬到網上,四川省自2月12日至今均採用召開網絡新聞發布會。
在地級市裡,江西省新餘市和山東省煙臺市等紛紛藉助「學習強國」視頻會議平臺舉辦網上新聞發布會。5G技術、省級雲技術平臺、市縣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微信群等,也在各層級的「雲發布會」上顯示了威力。
筆者經過梳理發現,「雲發布會」不僅藉助的發布平臺不大一樣,連線對象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網上新聞發布會視頻連線連的是記者,也有的將發布人作為連線對象。安徽省舉辦的宣城市、舒城縣、繁昌縣和滁州市的4個地方專場是視頻連線發布人。主持人在現場主持,記者在現場提問,各市縣負責同志作為發布人通過大屏幕遠程發布和回答提問。視頻連線的還有無法到達發布會現場的「最美逆行人」。在1月31日河南新聞發布會現場,就連線了身在武漢的河南首批援鄂醫療隊部分代表。
疫情期間,部分地方公檢法系統也將新聞發布會搬到了網上。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和天津海事法院等紛紛通過網絡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且均為該單位發布會首次「觸網」。
手語翻譯 共情溝通 細節凸顯人文關懷
2月3日,北京聾協通過北京日報客戶端發出倡議:如果情況允許,希望疫情能有手語翻譯或字幕。這個倡議第二天就有了回應,2月4日召開的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新增一位手語翻譯。
此舉引發示範效應,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和天津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也增加了現場手語翻譯;2月20日,國新辦官網新聞發布會直播畫面增添手語主播;2月22日,上海發布會現場也出現了手語翻譯。「疫情發布會配手語翻譯,體現文明的溫度」「考慮真的是周全細緻」,媒體和網友為此紛紛點讚。
這樣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節還有很多。2月20日,國新辦在武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赴湖北指導組成員起立為英勇犧牲的醫務人員和不幸去世的患者默哀。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微信、朋友圈評價說:「這樣的表達終於來了,贊!對新聞發言人來說,態度表達是基礎,也是提高媒介素養的第一步。」
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增設常駐健康科普專家也是一項創新舉措。從出行防護方式到辦公室工作指南,從青少年用眼衛生到宅家鍛鍊方案,自2月21日起,在每天的發布會上專家都會發布一條實用的科普內容。
此外,新聞發布人在會上脫稿發言,共情溝通,這些細節也讓觀眾感到特別走心。例如,3月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引用偉人毛澤東的詩句「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再如,2月14日河南新聞發布會快結束時,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深情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辦學歷程的一段話,也圈粉無數。還有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一次發布會上「硬核」地呼籲:「一線崗位全換黨員上」,成千上萬民眾為他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