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大選·大考:回眸2020年的全球新聞傳播

2021-02-11 NEWS全媒體採訪與寫作

2020年是全球新聞傳媒業經歷的「大考」之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黑命貴、美國總統選舉等重大新聞事件紛至沓來,新聞媒體在抗疫、抗議與爭議的多重夾擊中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出現了回歸「傳統」的趨勢。面對社會各界對於「信息疫情」「誤訊」與「謬訊」的關注與批評,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加大事實核查力度,對包括總統在內的政治人物採取必要的監管手段,調整了政治廣告的運營模式。總的來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努力適應日趨極化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將提升公信力作為殊途同歸的目標。

美國疫情自今年春季暴發至今居高不下並且愈演愈烈,歐洲各國在秋冬之交實施第二波「封城」和「禁足」。在抗疫長路漫漫的背景下,居家隔離和數位化生存已成為人類社會與日常生活的新常態。在此背景下,紙媒沒落的趨勢日益加劇且難以逆轉,只能在尋找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求得一線生機。電視新聞的強勢回歸、新聞播客的悄然興起和小微地方媒體的逆勢增長成為本年度值得關注的亮點。雖然從目前看疫情結束仍然遙遙無期,但全球傳媒業創新的探索未曾停歇,並且呈現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新趨勢。本文對2020年全球新聞媒體發展走向和變革路徑進行梳理,以期為國內同行準確把握和認知後疫情時代的新聞傳播變局提供鏡鑑。

大疫之年對於新聞傳媒業而言是喜憂參半的一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傳媒業陷入了生存危機,但也為一些主流媒體機構帶來了近十年來最強勁的營收增長,加速了傳統媒體機構的轉型。權威信息成為疫情之中的稀缺資源,媒體競爭邏輯從「量」到「質」的轉型趨勢愈發明顯。具體來看,2020年的新聞傳媒業在產品、渠道和價值取向上都體現出了向「傳統」回歸之勢。

疫情期間,電視臺和報紙等傳統媒體機構恢復了新聞「供給側」主渠道的地位,品牌黏性顯著提升。從這個意義上看,疫情極大地緩解了傳統主流媒體逐年被邊緣化的頹勢。今年1月到4月,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幾乎在所有國家均穩步提升。權威媒體品牌影響力的回升態勢更為強勁,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晚間收視率在3月份增長了30%左右,英國首相詹森呼籲全體國民「居家禁足」的講話成為該國史上觀看人數最多的電視節目之一,僅在大屏端就有2700萬人收看直播節目。歐洲廣播聯盟的數據也顯示,疫情期間各國主要電視機構的收視率平均增加了14%。①

大選與大疫的雙重疊加為美國電視業帶來了強勢復甦的機遇。福克斯新聞臺的收視率創下了2007年以來的新高,其廣告收入增長高達41%,這樣的業績即便與電視業黃金時代的大選之年相比也毫不遜色。有線電視新聞網和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雖然在廣告收入上分別下降14%和27%,但其觀眾數量和收視率均出現了顯著增長。

晚間新聞的回歸是此次疫情期間傳媒業的一大亮點。晚間新聞曾經是形塑國家認同和政治共識的主要渠道。網際網路和社交平臺興起以後,電視晚間新聞收視率大幅下降,逐漸從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淡出。但在2020年,許多美國人恢復了收看晚間新聞的習慣,其廣告總收入同比增長11%。②社交和生活方式的劇變也培養了年輕用戶群體看電視的習慣,在英國,疫情期間35歲以下看電視新聞的人增加了23%。

2020年另一個「傳統回歸」是電子郵件新聞「重出江湖」。它曾是網際網路誕生之初報業機構向用戶推送新聞的主要形式,但在門戶網站和搜尋引擎相繼興起之後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近年來面對社交平臺的衝擊,傳統媒體機構重新發掘了這一「古董產品」的優勢。疫情期間,電郵新聞的訂戶猛增。相比於社交媒體的新聞推送,電子郵件的傳播效果更好。調查顯示,44%的用戶會閱讀電子郵件提供的大部分新聞。

這一「傳統回歸」的勢頭在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最為強勁。全美21%的用戶會定期收閱電郵新聞,而這一部分用戶之中又有近一半人將電郵作為最主要的新聞獲取方式。多數主流媒體都會為受眾提供電子郵件新聞產品,《紐約時報》為用戶提供了近70種不同的電郵新聞產品,其廣受歡迎的「早間簡報」坐擁1700萬用戶,每一款產品都有資深記者作為「策展人」幫助公眾選擇優質新聞。與數字推送相比,電郵新聞的訂戶忠誠度更高,將會成為後疫情時代傳統媒體繼續深耕的重要品類。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傳統產品和渠道的回歸,更為重要的是新聞價值和公信力的回歸,而這兩個領域恰恰在後真相時代受到了最為嚴重的衝擊。不可否認,在疫情暴發之初,歐美主流媒體出於意識形態偏見對中國實施的嚴格抗疫措施進行了「妖魔化」報導和解讀,同時還刻意放大了「災難只會降臨在別人身上」的「第三人效應」。隨著疫情的蔓延和發展,歐美主流媒體開始回歸凝聚社區共識的「小鎮公告員」的角色,用及時而專業的事實核查抵禦「信息疫情」的挑戰,滿足了受眾對於真相和權威信息的渴求。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公眾對社交平臺的信任度進一步降低。牛津路透新聞研究院近期對於美、英、德、韓、西班牙、阿根廷等六個國家的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將電視新聞及主流媒體作為其主要新聞來源。尤其是在抗疫信息方面,59%的受眾相信傳統新聞媒體提供的抗疫信息,僅排在醫生和科學家(83%)、各國公共衛生部門(76%)和世衛組織(73%)等專業性信源之後。相比之下,相信谷歌等搜尋引擎的為45%,相信政治人物的僅為35%,相信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的則低至26%。這充分說明,此次疫情期間,傳統新聞媒體的角色重新歸位,發揮了公共傳播體系「神經中樞」的作用。

就疫情報導而言,主流媒體擅長的深度報導和「解釋性新聞」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③超過60%的民眾認為,傳統媒體在幫助普通民眾了解危機程度和提供信息指導方面表現更好。但來自美國、阿根廷等一些國家的受訪者對媒體的信任度較低,認為傳統媒體的報導誇大了疫情。④這種狀況顯然與上述這些國家的抗疫失敗和政治因素的幹擾密切相關。

在世界各國當中,美國的情況最為複雜。2016年以來該國「自由派」與「保守派」媒體之間的分歧與對抗日益顯著,而疫情的暴發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截至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確診數量還在持續攀升,保守派媒體的誤導作用難辭其咎。研究表明,依賴福克斯新聞臺等保守派媒體的共和黨受眾更容易相信有關新冠肺炎的謠言和陰謀論。⑤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各國的新聞消費普遍增長,對傳統主流媒體的信任度顯著提升。但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社會分裂更加嚴重的國家,公眾的新聞消費增長率及信任度則相對較低。在這種極化的政治和生態當中,即使是相對中立的媒體也會遭到不同政治派別的批評與抵制。⑥這種「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輿論氛圍和社交平臺上「因言廢人」的「取消文化」大行其道,成為2020年美國新聞輿論場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從全球範圍來看,此次疫情重新激發了人們對「客觀新聞」的關注,雖然2016年以來黨派新聞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理中客」的新聞價值取向,但大多數受眾仍然願意看到沒有特定立場偏向、完整呈現各方立場的新聞報導。即使在政治極化傾向愈演愈烈的美國,「沉默的大多數」也在努力尋找「更為完整」的新聞報導。從年初的大疫到年中的抗議,再到年底的大選,傳統媒體的報導傾向逐漸回歸中立。尤其是當拜登當選已經成為既成事實,一貫「立場先行」的福克斯新聞臺等「準黨派」媒體也開始向中間立場靠攏。

2016年社交平臺上「後真相」的泛濫成災導致傳統主流媒體方寸大亂,被右翼政客散布的各種陰謀論帶了「節奏」,影響力和公信力都受到了巨大衝擊。哈佛大學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本克勒繪製的圖表顯示,一個密集的「新右翼媒體圈」主導了社交平臺的輿論場走向,而主流新聞媒體就圍著這個圈層設定的議程「打轉」。⑦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1.5億選民參加投票,創下了史上最高紀錄。由於疫情的影響,本次選舉中的傳播生態比四年前更為複雜。在這場「大考」中,傳統主流媒體調整了角色和戰略定位,進一步夯實了「把關人」的角色,運用大數據技術及時提供事實核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公共傳播重新回歸基於事實和真相做出判斷的理性軌道。

「為真相而戰」「發掘後真相時代的真相」等超越黨派偏見的口號體現了傳統主流媒體在此次大選的報導理念。在選情膠著的關鍵時刻,《紐約時報》推出了「川普每年交稅750美元」的調查報導,成為全球輿論場熱議的話題。與水門事件等調查新聞的經典案例不同,這篇報導的操作幾乎全部藉助於採編團隊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對檔案數據的縝密核查,而其呈現方式又融入了社交媒體時代「議題管理」的策略,因而在這場「真相之戰」中佔得先機。

對川普團隊拋出的「拜登之子硬碟門」等「黑料」,《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加強核查,最終僅以新聞評論等方式一筆帶過。雖然這些「黑料」藉助於《紐約郵報》等小報和社交平臺得以擴散,但由於主流媒體選擇了淡化和忽視,其傳播效應大打折扣。2016年以來盛行的「誰編造的故事更動聽」的傳播理念轉變為2020年「誰挖掘的真相更可信」,這不能不說是傳統主流媒體破解「流量魔咒」後取得的成果,也是最終助力拜登勝選的重要因素。

在投票前夕,《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發表社論,呼籲選民基於真相做出選擇。值得注意的是,《柳葉刀》一批專業媒體也加入到了「選邊站」的隊伍中,這在歷史上可謂前所未見,尤以有著175年辦刊歷史的《科學美國人》首次就大選表態支持拜登最為引人注目。在相關報導和評論中,主流媒體儘量規避「民主黨」「共和黨」「保守派」「自由派」等政治色彩濃厚的標籤,突出「真相」「科學」「民主」等能夠凝聚社會共識的價值觀,一舉扭轉了被社交平臺上的右翼媒體圈設議題、帶節奏的不利局面。

大疫之年舉行的大選投票和計票進程異常複雜,選情猶如過山車一般起落。美國傳統主流媒體在「大考」面前基本秉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對選舉結果進行實時呈現,向公眾實時解釋開票的整個過程。⑧CNN等媒體在計算選舉人票的過程中,從善如流,主動調低了過早計入拜登名下的票數。即便是一貫被指責偏袒保守派陣營的福克斯新聞臺,在大選計票的階段也沒有發表誤導性和煽動性的言論,並且加入了認可拜登勝選的行列。⑨

雖然選舉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但美國公眾比任何其他國家更依賴主流媒體來了解政治進程,雖然數字平臺已成為公眾最重要的信息門戶,但電視頻道、報紙網站和主流媒體的客戶端仍然是政治新聞的主要來源,此次大選期間,59%的美國人通過電視獲取新聞,這個比例遠超臉書(35%)、YouTube(24%)和推特(17%)等社交平臺。由此可見,主流媒體對於整個政治傳播生態的影響意義仍然重大。

雖然四年一度的大選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川普也獲得了史上第二高的選票數。不出所料,媒體公布選舉結果後,他立即與轉向中立的福克斯新聞臺「切割」,並宣布支持「一個美國網」和「麥克斯新聞」等另類右翼網站,還宣稱要建立自己的媒體平臺。這充分說明近年來美國社會的政治裂痕仍然難以癒合,「川普主義」的影響仍然會延續下去。

2016年美國大選中社交平臺所扮演的角色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質疑,對其加強規制的呼聲近年來不絕於耳。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信息疫情」在社交平臺的同步暴發則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新挑戰之一。在大選與大疫相互疊加的背景下,2020年全球網際網路和社交平臺的治理達到了前所未見的力度,新媒體機構同樣經歷了一場「大考」,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其經驗和教訓集中在以下三個問題上:

首先是如何通過對社交平臺的有效規制抗擊「信息疫情」。對此,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積極與世衛組織和各國公共衛生部門合作,加大對於假新聞與信息謠言的治理程度,但其結果並不理想。研究表明,相比於臉書、推特等開放社區,此次疫情中的陰謀論更多的是在小範圍的共享信息和本地社交網絡等封閉社交系統中進行傳播的,具有顯著的「本地性」。表現在於,此次疫情期間全球範圍內下載量增長最大的社交平臺WhatsApp成為傳播陰謀論的重災區,「5G傳播新冠病毒」等謠言便是通過群聊、私人轉發等方式在部分收入及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內擴散開來的。因此,對虛假信息的治理不僅要從平臺入手,還要針對特定的網絡社區精準施策,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其次是如何利用有效的監管防止政治勢力利用社交平臺操控選情。隨著大選日益臨近,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腹背受敵」。川普、蓬佩奧等右翼政客及其陣營指責社交平臺對其言論進行打壓。與此同時,自由派則指責平臺在審核保守派言論方面力度過低,導致極端言論的盛行,臉書也因此受到了來自多家廣告主的抵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兩方對於社交媒體平臺的指責均有失偏頗。多項研究顯示,沒有證據表明保守派的言論受到了社交平臺的「過度審核」,保守派言論的海量傳播也並非社交平臺審核規則不嚴所導致。一項針對多個社交平臺的分析發現,保守派用戶之間在互動、對話意願方面都優於自由派和傳統新聞媒體。另一項為期9個月的跟蹤研究也顯示,26%的保守派媒體內容帶來了43%的互動流量。⑩相比於自由派的「多元觀點」和鬆散聯繫,保守派在經濟和社會議題上的「單一訴求」使其在社交媒體之中更有凝聚力。這充分說明,社交平臺「操控」選情的作用被誇大和高估了。

儘管如此,在輿論的壓力之下,此次大選期間,臉書、推特、Tiktok等數字平臺在現有核查機制基礎上加大對於選舉信息核查力度,維基百科則在大選前便開始增加對可編輯者的審核門檻,避免不實信息進入平臺影響民意。臉書對除主流媒體以外的過早宣布大選結果的帖子貼上「爭議」標籤,並直接封禁了「偷走選舉」等散布陰謀論、煽動抗議行為的群組。經過大疫和大選這兩場「大考」,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與《紐約時報》、CNN等傳統媒體機構的價值取向和把關標準日趨貼近,加入了「主流媒體」之列。為此,右翼保守勢力創辦了新的社交平臺「嘮嗑」與之抗衡。可以預期,即便拜登入主白宮之後,這場「媒體戰爭」還要繼續打下去。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通過社交平臺的有效治理來維護信息安全和國家利益。今年6月白宮以此為由對TikTok和微信等「外來平臺」進行打壓。雖然目前看來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但這一前所未有的舉措還是震動了業界和輿論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臉書歐洲用戶的數據傳輸到美國的做法引發了來自歐盟的質疑,但白宮公開為臉書站臺,譴責歐盟的打壓行為,而對歐盟用戶信息在美國的安全保障問題避而不談。今年9月,面對來自監管部門的再次警告,臉書則看準了歐洲網際網路產業聯盟基礎薄弱的「軟肋」,威脅要退出歐盟市場。上述這些「信息主權」之爭的典型案例在2020年的集中出現,也預示著美國推行的「網際網路自由」神話的徹底破滅,有關網絡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博弈將成為全球治理的焦點之一。

總的來看,與各行各業一樣,2020年全球新聞傳媒業面臨著業務和運營層面的「大考」。為了能夠順利通過這場「大考」,傳統媒體機構和新媒體平臺都在努力將其化為探索新機和開闢新局的動力。

疫情對於依賴印刷媒體和數字廣告的小微地方媒體而言影響巨大。面對挑戰,一方面,他們通過內部挖潛造血,逐漸擺脫對數字平臺的依賴,培養自身的忠實用戶並進行付費化轉型。在美國、北歐以及德國等地,地方報紙及其網站仍然是當地居民最主要的新聞來源,這一趨勢在疫情期間得以強化。另一方面,地方媒體通過提供定製化內容、開發「新聞簡報播客」等新產品來增加在線新聞收入,並通過增加長篇報導和新聞分析為主的「增值內容」來培育忠實用戶。在全國性主流媒體因營收壓力紛紛裁撤地方新聞之時,一些小微地方媒體抓住機遇,通過將內容版權和轉播權賣給有線電視網提供商等方式來賺取利潤,以此填補了廣告營收下降所導致的虧空。⑪

播客是近年來傳媒行業的創新產品。儘管疫情期間市場增速放緩,但其商業發展模式在2020年愈顯成熟。首先,新冠疫情強化了播客的場景價值。雖然疫情大大降低了人們的通勤出行率,使得部分播客節目的收聽率下降了20%。但與此同時,居家主題的播客節目增長明顯,醫生和專家對防疫知識進行科學解讀的播客節目均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用戶認為,新聞播客能夠提供更深入的體驗和更廣泛的視角。

2020年,用戶主要通過智慧型手機和耳機終端收聽播客,政治新聞仍是最流行的播客節目,並且培養了固定的用戶群體。播客在25-34歲「千禧一代」用戶當中最受歡迎,其較高的消費能力和意願為播客帶來了相當可觀的廣告收入,實現了疫情之下的逆勢增長。

另外,播客也成為傳統新聞媒體提升品牌忠誠度的一個重要渠道。《紐約時報》旗下的播客節目《每日新聞》有200萬聽眾,儘管其廣告收入相當可觀,但《紐約時報》開發播客節目的主要目標是為其報紙和網站培育忠實用戶。在英國,BBC旗下的播客產品則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儘管也有「聲田」等以音樂內容為主的專業播客,但傳統媒體開發的播客產品正在迎頭趕上,逐步成為其產品創新點和營收增長點。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全球新聞傳媒業與各行各業一樣,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艱難前行。「禁足令」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聞業的數位化轉型。以視頻會議為代表的新工作空間讓新聞採編向數字平臺遷移。這種線上工作模式即便在疫情結束後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從而儘快實現從新聞生產到內容分發的全鏈條再造。疫情期間電視新聞以及電子郵件新聞的回歸也說明了人們對於傳統媒體渠道的熱情並未消失,其價值在特定時期仍會被激活。後疫情時代,新舊媒體邏輯將共同影響未來傳媒業的發展。同時,在全球公眾對於新聞業的信任度持續下降之時,新聞業若想實現長足發展必須彌合媒體偏見,以權威及專業姿態重塑公信力。

過去的一年,大疫與大選的雙重效應相互疊加,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經歷「大考」。為避免「網際網路」滑向「分裂網」,對於虛假信息的治理及輿論極化的消弭仍將是傳媒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場「大考」的經驗再度證明,倡導基於真相的公共傳播是傳媒業責無旁貸的使命,而要改變「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輿論生態急需各方做出努力。

從目前疫情的發展來看,除中國等少數國家外,這場災難還遠未結束。世界銀行警告,新冠肺炎大流行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有可能導致全球1.5億人口陷入赤貧,其中有超過5000萬人「返貧」。2020年全球經濟下降幅度將達到5.2%,其恢復時間可能長達10年。由此帶來的經濟周期性下滑也必將帶來政治和社會層面的危機和挑戰,全球傳媒業還要面臨更多新的「大考」,繼續探索「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的轉型之道。編輯:小青

①The Guardian: Boris Johnson’s covid-19 address is one of most watched tv programmes ever[EB/O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0/mar/24/boris-johnsons-covid-19-address-is-one-of-most-watched-tv-programmes-ever

②Pew Research Center: Coronavirus driven downturn hits newspapers hard as Tv news thrives[EB/OL] , https://www.journalism.org/2020/10/29/coronavirus-driven-downturn-hits-newspapers-hard-as-tv-news-thrives/

③Reuters Institute:Felix Simon,Communications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lessons for the second wave[EB/OL],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communications-coronavirus-crisis-lessons-second-wave,2020-10-27

④⑥ Nic Newman:Executive Summary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20 Report[EB/OL],https://www.digitalnewsreport.org/survey/2020/overview-key-findings-2020/

⑤史安斌 童桐:《抗疫與抗議夾擊中的美國新聞媒體:角色與影響》[J],《青年記者》,2020年9月上

⑦By Yochai Benkler, Robert Faris, Hal Roberts, Ethan Zuckerman .Study: Breitbart-led right-wing media ecosystem altered broader media agenda [EB/OL],https://www.cjr.org/analysis/breitbart-media-trump-harvard-study.php

⑧Nieman Lab: Bad polls, fake news, and that damned needle: Here’s how the media covered a twisty Election Night[EB/OL],https://www.niemanlab.org/author/niemanlabstaff/,2020-11-04

⑨RASMUS KLEIS NIELSEN, Hey, news outlets: Tell us your plan for covering a contested election outcome now[EB/OL], https://www.niemanlab.org/2020/11/hey-news-outlets-tell-us-your-plan-for-covering-a-contested-election-outcome-now/,2020-11-02

⑩LAURA HAZARD OWEN,Two new studies show, again, that Facebook doesn’t censor conservatives[EB/OL], https://www.niemanlab.org/2020/10/two-new-studies-show-again-that-facebook-doesnt-censor-conservatives/Jen Schradie, The Revolution That Wasn’t: How Digital Activism Favors Conservative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9,8-30

⑪Reuters Institute ,Publish less, but publish better: pivoting to paid in local news[EB/OL]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publish-less-publish-better-pivoting-paid-local-news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本刊學術顧問;童桐: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原創研究】大疫·大選·大考:回眸2020年的全球新聞傳播
    2020年是全球新聞傳媒業經歷的「大考」之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黑命貴、美國總統選舉等重大新聞事件紛至沓來,新聞媒體在抗疫、抗議與爭議的多重夾擊中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出現了回歸「傳統」的趨勢。面對社會各界對於「信息疫情」「誤訊」與「謬訊」的關注與批評,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加大事實核查力度,對包括總統在內的政治人物採取必要的監管手段,調整了政治廣告的運營模式。
  • 學術動態 | 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成員學術動態(2020.12.4-2.3)
    胡翼青(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0年12月4日,主持南大新傳418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第十一季第8期(總第158期);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年第6期發表文章《超越傳統,回歸媒介: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三種新路徑》;在《現代出版》2020年第6期發表文章《出版研究的媒介入射角:一種延伸學術想像力的路徑》;2020年12月25
  • 《35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情緣》首發式在廣州舉行
    1月5日上午,《35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情緣》一書的首發式在廣州隆重舉行。該書是為紀念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創辦35周年而編輯出版的,主編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以下簡稱新聞學院)原院長張昆教授。
  • 專精型媒體、新聞時刻、音視頻轉向……2020全球新聞傳播有哪些新...
    編者按:為了更為全面而準確地研判全球新聞傳播的最新趨勢,清華大學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開展合作,邀請了近百位國際知名學者和業界高管對2020年全球新聞傳播業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作了前瞻性的預測。
  • 《中國新聞周刊》戰"疫":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原標題: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2月28日,中國新聞社獲得了獨家專訪上海「網紅醫生」張文宏的機會,採訪記者是一名「老將」——中新社上海分社社長李鵬。經中新社社長陳陸軍同意,我們提前一天商定了一個「特別策劃」,即《中國新聞周刊》(以下簡稱周刊)將全文刊發採訪實錄。
  • 疫亂交織 正道致遠——回眸2020年的世界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疫亂交織 正道致遠——回眸2020年的世界新華社記者 凌朔2020年,人類邁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股思潮湧動,多種危機牽動,多重失序攪動,世界格局加速震蕩、重構。
  • 早安·世界|回眸2020②大流行:漫長的告別
    早安·世界|回眸2020②大流行:漫長的告別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12-20 09:21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當選「漢語盤點2020」年度...
    2020年的世界,風雲多變,危機不斷。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打亂正常生活秩序;混亂動蕩持續不斷,矛盾衝突在所難免。特殊時期觸發熔斷機制,限制性措施成為常態。美國大選吸引全球關注,科比遇難令人心痛不已。群體免疫並非良策,防疫合作方是正道。最終,「疫」和「新冠疫情」當選國際字詞。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2021年推免招生簡介
    」)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媒介與傳播系的「全球媒介與傳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雙碩士學位項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Po)創新與管理學院的「傳播、媒介與創意產業」(Communication,Media and Creative Industry)雙碩士學位項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墨爾本大學文學院「全球文化與傳播
  • 2020, 新聞的履痕
    ——內鄉縣2020年度新聞輿論工作回眸·樊翠華 龐磊· 時節如流,彈指芳華。 隨著新年的鐘聲響起,註定會以特殊方式永載史冊的2020年遁入了時間的長河,時序的年輪又平添了新的一環。
  • 生命至上 萬眾一心抗大疫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2020年,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帶領我們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 全球注目下的2020美國大選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時刻,千百萬美國選民投下自己的選票。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能否連任,還是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結果備受全世界關注。按照美國選舉人團制度,勝選者需要贏得至少270張選舉人票。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疫情等負面因素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復甦,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年底,包括中國在內,多國研發的疫苗開始大規模接種,給全球抗擊疫情帶來希望。
  • 石棉縣法院民庭2020年亮點工作回眸
    石棉縣法院民庭2020年亮點工作回眸 2021-01-07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高考遇上「大考」:家國情懷的「映照」與「回眸」
    「這次高考是在疫情大考下舉行的,首日又正值『七七事變』83周年。聯繫到今年援助武漢醫護『白衣披甲』和抗戰時期的人們保家衛國的歷史,可以說家國情懷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巡考結束後,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高利對記者說。
  • 2020年全球事件大盤點—這一年我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疫情在全世界肆虐 2020年2月28日,世衛組織新冠肺炎情況每日報告,地區及全球風險級別均提升為最高級別「非常高」,與中國一致,此前地區及全球風險級別為「高」。
  • 臺灣選出2020年度代表字:「疫」
    「臺灣2020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8日公布,「疫」字毫無懸念地以壓倒性優勢在66個候選字中勝出,獲選為年度代表字。據臺灣聯合新聞網8日報導,在總共8萬多張選票中,「疫」字拿下近1/3的票數,幾乎是第二名「蓄」字的兩倍。
  • 【人文夏令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推免招生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以下簡稱「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媒介與傳播系的「全球媒介與傳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雙碩士學位項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Po)創新與管理學院的「傳播、媒介與創意產業」(Communication
  • 《環球時報》盤點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疫情等負面因素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復甦,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年底,包括中國在內,多國研發的疫苗開始大規模接種,給全球抗擊疫情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