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煉獄裡人類不可饒恕的七宗罪是什麼呢,薄伽丘為表示對《神曲》的讚賞和對但丁的崇敬,給它加上定語「神聖的」(義大利文「La Divina Commedia」)。當時的正統語言是拉丁語,而長詩卻是用「俗語」,即義大利語寫成的,力求通俗,符合大眾需要。我國譯為「神曲」。《神曲》中譯本曾以《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分別出版。
神曲裡面地獄的景象極其陰森可怖:無比龐大的地獄之王魯西弗(即撒旦)半身露出冰外,三頭三面,每面下生兩翼,六翼不住地轉動生風,六隻眼睛淌著眼淚,這些眼淚淌到嘴下與鮮血混合。每張嘴裡咬著一個罪人。正面的一個正在被剝皮,頭在魯西弗口內,腳在外亂動,他就是出賣耶穌的猶大。之後,但丁隨維吉爾通過一條裂罅又重返了地面,向煉獄走去。 煉獄又稱「淨界」,浮在南半球的海中。煉獄這裡的刑罰不像地獄裡的那樣嚴酷,並帶有贖罪的性質,有寬容之意。
煉獄山的山腳部分(從海濱到淨界的「山門」,即淨界外部)是煉獄的預備部,收容的都是生前沒有來得及懺悔的靈魂。煉獄山的山體部分可以說是煉獄的本部,分為七級,分別洗滌傲慢、嫉妒、忿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七種人類罪過。但丁在維吉爾的引導下走進淨界山門時,被守護天使在額頭上刻下了七個相同的字母「p」(拉丁文peccata,罪孽),意為人的七宗罪。
煉獄山的山頂是地上樂園。維吉爾突然消失不見,天空中祥雲繚繞。花雨繽紛之中,貝雅特麗齊出現在但丁面前。但丁喝了忘川水,忘了過去的過失,獲得新生。貝雅特麗齊引導但丁繼續飛升,遊歷了天堂。天堂分為九重天,生前為善、有德行的人在這裡享福。這裡境界莊嚴、光輝四射,充滿歡樂和愛。
九重天之上是上帝所在的天府,即光與愛之天 。貝雅特麗齊歸位於幸福的玫瑰之中。這裡比天堂更加美麗光明,上帝之光籠罩一切。但丁一瞻上帝靈光,窺見三位一體的神秘如電光一閃。「這時但丁大徹大悟,他的思想已與上帝的意念融洽無間。」全詩就此結束。
但丁的天堂圖
從《神曲》的構思和情節內容來看,作品明顯地受到了基督教觀點的支配,包含著很多宗教意位的象徵和暗喻。不過,但丁寫宗教性的內容,卻非為了宣揚宗教教義,而是為了從道德上探索人類的出路。在《致斯加拉大親王書》中,但丁說要使得生活在這一世界的人們擺脫悲慘遭遇,把他們引到幸福的境地。整個作品的主題就字面上說來,是亡魂的境遇。就其寓意說,是人們在運用其自由選擇的意志時,由於善行或惡行,將得到善報或惡報。相當於限制了人類的欲望。
詩人描寫的地獄、煉獄、天堂,並不是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幻想,而是一個清晰可見、具有立體感的境界,原因就在於其中的材料多半來自現實生活。如果說詩中所寫的宇宙三界構想的框架是虛構的,那麼就其中提到的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和人物來講,卻來自義大利、主要是佛羅倫斯的現實,諸如統治者的暴政,黨派之間的殘酷鬥爭,教皇與僧侶的罪惡,義大利的混亂和災難等等,無不以生動具體的形象顯現在讀者面前。它們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就是地獄裡的種種想像的酷刑,其構思也來自現實生活中教會與封建主常用的統治手段。
通過貝雅特麗齊引導但丁遊歷天堂的情節,告訴我們: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個人和人類不但要在哲學的指導下,憑藉理性,滌除「地獄」中的罪惡,遠離「煉獄」中的錯誤,經歷苦難和考驗,在道德上得到淨化。在此基礎上,通過信仰(愛)的途徑、神學的啟發,走出迷惘,認識最高真理,達到至善的境地。他認為信仰和神學高於理性和哲學,這是但丁作為中古詩人的看法。他所認識的真理和至善,顯然還局限在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裡。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關懷人類命運的熱情,還是有進步意義的通過苦難的磨礪,達到一個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