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拉丁語:septem peccata mortalia;英語:seven deadly sins),或稱七大罪或七原罪,屬於人類惡行的分類,並由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天主教教義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1]「重大」在這裡的意思在於這些惡行會引發其他罪行的發生,例如盜賊的貪婪源於欲望。
這些惡行最初是由受過希臘神學及哲學的修士埃瓦格裡烏斯•龐帝古斯定義出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暴食、色慾、貪婪、憂鬱、憤怒、怠惰、虛榮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傲慢為甚
六世紀後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八種罪行減至七項罪行,將虛榮並歸入傲慢;憂鬱並歸入怠惰,並加入嫉妒。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
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色慾。
目錄
• 1聖經出處
1.1和合本譯文 1.2思高本譯文 1.3恢復本譯文
• 2與神曲的關連
• 3神學論述
3.1Saligia
• 4天主教七美德
• 5與惡行相呼應的惡魔
• 6現代七宗罪
聖經出處
以下列出不同譯本的《加拉太書》第5章第19-21節,也就是指出跟七宗罪有關的經文。
和合本譯文
• 19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汙穢、邪蕩、
• 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
• 21 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思高本譯文
• 19 本性私慾的作為是顯而易見的:即淫亂、不潔、放蕩、
• 20 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
• 21 妒恨、【醉酒、宴樂以及兇殺】,與這些相類似的事。我以前勸戒過你們,如今再說一次:做這種事的人,決不能承受天主的國。
恢復本譯文
• 19 肉體的行為,都是明顯的,就是淫亂、汙穢、邪蕩、
• 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私圖好爭、分立、宗派、
• 21 嫉妒、醉酒、荒宴以及類似的事;關於這些事,我現在事先告訴你們,正如我先前說過的:行這樣事的人,必不得承受神的國。
中文 拉丁文 英文
傲慢 superbia pride
嫉妒 invidia envy
憤怒 ira wrath
懶惰 acedia sloth
貪婪 avaritia greed
暴食 gula gluttony
色慾 luxuria lust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修士龐帝古斯主教(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為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衝動仍然被描述為「致命的激情」 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四種基本美德和神學三美德合稱為七德行。
神學論述
各種罪行其實環環相扣,所以各種各樣的動機也被假設成是與各種罪行相連。例如驕傲(過度迷戀自己)其實暗示了暴食(過分消耗或浪費食物),其餘各種罪行亦有相同的連繫。每種罪行其實在表現出自視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愛神。學者和神學家們也利用了屬性(attribute)和原因(substance)設立圖解(schema)來解釋這些罪行。
Saligia
像之前所說的,七宗罪在拉丁語中為:「superbia」(傲慢),「invidia」(嫉妒),「ira」(憤怒),「accidia」(懶惰),「avaritia」(貪婪),「gula」(暴食)和「luxuria」(色慾)。在重新排列後,它們的第一個字母可以形成中世紀拉丁語「saligia」,然後衍生出其動詞「saligiare」(去實行一條罪名,to commit a deadly sin)。
天主教七美德相對於七宗罪,天主教列出了七美德。
罪行 美德
色慾(Lust) 貞潔(Chastity)
暴食(Gluttony) 節制(Temperance)
貪婪(Greed) 慷慨(Charity)
懶惰(Sloth) 勤勞(Diligence)
憤怒(Anger) 耐心(Patience)
嫉妒(Envy) 寬容(Kindness)
傲慢(Pride) 謙虛(Humility)
與惡行相呼應的惡魔
1589年的惡魔學學者開始把每種罪行和惡魔聯繫在一起,代表各種罪行的惡魔會引誘擁有相同罪行的人。
根據Binsfeld說法上進行的分類,其配對如下:
大罪 對應惡魔 魔獸
傲慢 路西法(英語:Lucifer)⟨墮天使之首,魔鬼明星,伊甸園之蛇⟩ 獅鷲獅孔雀蝙蝠
嫉妒 利維坦(英語:Leviathan)⟨吞噬一切的巨大海怪⟩ 人魚 蛇犬貓
憤怒 撒但(英語:Satan)⟨憤怒化身,地獄魔王⟩ 獨角獸龍 (西方)狼猿
懶惰 貝爾芬格(英語:Belphegor)⟨原亞述的魔神,狂歡的狡辯者⟩ 不死鳥熊牛騾
貪婪 瑪門(英語:Mammon)⟨財寶和貪婪的錯誤之神⟩ 狐、針鼴、烏鴉
暴食 別西卜(英語:Beelzebub)⟨蒼蠅君主,聖經中以「鬼王」相稱⟩ 塞爾伯洛斯豚虎蠅
色慾 阿斯莫德(英語:Asmodeus)⟨激怒或色慾的魔神始祖⟩ 魅魔、山羊、蠍、兎
但丁在神曲裡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從輕到重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 色慾--放縱自己的欲望,只重視肉體的滿足,忽略心靈的溝通交流。
色慾是指過於強烈的、不合乎道德的欲望。對性愛的渴望,對刺激的追求,均屬於色慾之罪。亂摸私處、強姦、雞姦等,都是色慾最極端的罪行。(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阿斯摩太(英文:Asmodeus,希伯來文:אשמדאי,Ashmedai),亦譯作阿斯莫德,是出現在次經《多俾亞傳》及猶太經典《塔木德》中的惡魔,在神秘學書籍《所羅門的小鑰匙》中是七十二位魔神之一,排第32位的魔神,位階為王,統帥72個軍團,被十八惡靈所侍奉的女王。並且被傳為代表七大罪中色慾的魔王。且被描繪成一個擁有女性的頭外,還有著一個牛頭、一個羊頭,共有三個頭的外表。
阿斯摩太這個詞的字根一般認為源自於阿維斯陀語的『aēšma-daēva』,其中『aēšma』指憤怒,而『daēva』指惡魔。
各文獻的記載
多俾亞傳
多俾亞傳中提到阿斯摩太附在辣古耳的女兒撒辣身上,她的七任丈夫在和她圓房前都遭他殺害。但是多俾亞在託名大阿納尼雅的兒子阿匝黎雅的總領天使拉斐爾幫助及指示下,在洞房夜時以燃燒魚的心、肝的煙驅除了之後又被拉斐爾追上捆綁。
塔木德
阿斯摩太在塔木德中的描述比起多俾亞傳中較少惡行惡狀的描述,比較被描寫為一個好相處且幽默的傢伙,不過和多俾亞傳中類似的是,在塔木德中他將欲望的對象轉向拔示巴和所羅門的妻子們。不過這裡的他也比較像個好色之徒而非兇惡的惡魔。
在其他傳奇中,它也被所羅門欺騙去建造神殿,但在另一故事中,變成是跟隨他多年。
在其他故事中,他被寫為所有陰影之王。
所羅門的遺囑
在寫於西元一到三世紀且偽託是所羅門王所做的猶太教偽經所羅門的遺囑中提到所羅門召換役使的諸惡魔中,它預言了未來以色列國的分裂(該書5:4-5),也提及自己曾被天使辣法耳驅除過,和它討厭水和鳥。
地獄辭典
在十五世紀由法國科蘭·普朗西所寫的地獄辭典一書中有描繪其外貌為擁有吐火的人、公牛、綿羊三顆頭及有著一條蛇尾巴,公雞腿。騎著一隻有龍的飛翼和獅子的脖子的怪物。
所羅門的小鑰匙
在中世紀偽託為所羅門王所寫的《所羅門的小鑰匙》中將它描述為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之一,統領著七十二個軍團的王者。[6]
• 暴食--浪費食物,沉迷享樂。
狹義的觀點認為「暴食」等於浪費食物。從廣義來說,就是指「沉迷」於某事物,如酗酒、濫用藥物、屯積不必要的物品、沉溺於賭博玩樂而不思進取等。(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巴力西卜(Beelzebub 或 Beel-Zebub),又譯為別西卜,意思為「蒼蠅王」,腓尼基人的神,新約聖經中稱巴力西卜為「鬼王」,聖經中七宗罪的暴食。但是在拉比(Rabbi,猶太教的宗教領袖)的文獻中,別西卜這個名字也以「蒼蠅王」的意思在使用,被視為是引起疾病的惡魔。傳說祂原本是熾天使中聖歌隊的成員,在創世紀戰爭中失敗逃走。惡魔學裡認為他是地獄的最高統帥,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將其描繪成是外貌威嚴的智者,是最強大的墮天使之一。
異教的起源由來
巴力(Baal)在原意上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稱神的用法,而Zebub是為王子之意,可能是腓尼基人的聖典中的太陽神,後來卻被以色列人改成了噁心、邪惡的代名詞。這名惡魔也曾出現在希臘神話中。
巴力西卜(BaalZebul)在巴勒斯坦的名氣僅次於路西法,常把他們混為一談。
文學中的形象
《失樂園》中寫著別西卜由熾天使墮天后,在撒旦名號的爭奪戰之中有很高的聲望,因此他的名氣只在路西法之後,地位就等同於地獄宰相,別西卜有著統領眾鬼的權力,所以被稱為鬼王,而蒼蠅王的形態亦是很有名的。
• 貪婪--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的事物。
尤其是指金錢或權力的過分追求。聖多瑪斯•阿奎納認為貪婪是「背向神的罪惡,正如所有朽壞的罪惡一樣,是人為了會腐敗的東西,放棄永恆的東西。」與貪婪有關的罪包括偷竊、打劫、貪腐、叛國等。(但丁的觀點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瑪門(Mammon,也作Amon、Amen、Amun、Aamon、Mammon、Maymon或者Amaimon)在新約聖經中用來描繪物質財富或貪婪 ,在基督教中掌管七宗罪中的貪婪,但在古敘利亞語是「財富」之意。在新約聖經中耶穌用來指責門徒貪婪時的形容詞。被形容是財富的邪神,誘使人為財富互相殺戮。在《失樂園》中,被打入地獄的眾天使們便在瑪門的指揮下發掘無數的珍寶以建造自己的聖殿。瑪門(Mammon)在新約中描述物質財富或貪婪。另外,彌爾頓的《失樂園》中,瑪門為撒旦建造的宮殿名為「潘地曼尼南」。
因為名字的關係,所以容易與亞蒙(Amon,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中的第7柱)和亞麥依蒙(Amaimon,地獄四王之一,東方支配者)混淆。在舊約聖經中被稱為撒旦的兒子。
偉伯將「瑪門」定義為:
財富和貪婪的假神
財富被當成崇拜的對象和貪婪的追求;財富被看作邪惡的,或多或少被人格化。
Winston的定義:
財富、世間的財富;
對財富的貪婪。
牛津詞典的定義:財神[1]
在當代語言中,這個詞彙至少在芬蘭語(mammona)、丹麥語(mammon)、希伯來語(mamon)、挪威語(mammon[2])、波蘭語(mamona)、捷克語(mamon)、斯洛伐克語(mamona)、瑞典語(mammon)、德語(Mammon)和南非荷蘭語(Mammon)中,都具有同樣的含義。
瑪門
瑪門原意是指錢欲,後來變化成喜愛金錢的惡魔名稱。在16世紀的魔法書中繪製的瑪門王 (Maymon Rex)網絡的肖像,在其肖像邁蒙表示為全身黑色,持有雙鳥頭的惡魔。 Fred Gettings指出瑪門持有鳥頭的魔鬼型態有可能起源於亞蒙(Amon,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中的第7柱,相傳也是瑪門的別稱。)
人格化
「 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蛀、鏽蝕,也有賊挖洞偷竊;只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蛀、鏽蝕,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必在哪裡。 」
— 《馬太福音 6:19~21》
「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
— 《馬太福音 6:24》
在聖經中的路加福音 16:13和馬太福音 6:24,瑪門被人格化。在一些譯本中,還包括了路加福音16章9節和11節。
• 懶惰--逃避現實、無責任心及浪費時間。
怠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
1. 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
2. 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怠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盡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怠惰、怯懦、容易滿足及無責任感。)
貝爾芬格(Belphegor或Beelphegor)在惡魔學中是一個會幫助人們發現事物的惡魔,會藉由提供人們各種能讓他們變得更富有的靈巧發明來誘使人們墮落。根據一些十六世紀的惡魔學家之說法,他的力量在四月的時候會變得比較強。身為主教與獵巫者的Peter Binsfeld相信貝爾芬格會使用「怠惰」的方法來誘惑人們。[1]同時,根據Peter Binsfield所著的《Binsfield的惡魔分類》,在基督教傳統中貝爾芬格以身為七宗罪之一的「怠惰」的大惡魔而為人所知。
貝爾芬格起源自亞述的巴力毗珥(Baal-Peor),是在什亭[2]的以色列人所歸附的摩押人之神(民數記25:3),與荒淫和狂歡有關。他以做為生殖力象徵(即菲勒斯)的形式被崇拜著。作為一個惡魔,貝爾芬格在卡巴拉的文書被描述成一個「辯論者」,第六質點「美」的敵人。當被召喚的時候,他能夠給予財富、發現的力量與靈巧的發明。做為一個惡魔,貝爾芬格的任務是去「在人們之間灑下不和的種子」以及「藉由財富之分配令人們墜入邪惡」。他很難被召喚,或許是因為他要的犧牲供品是排洩物的關係。
貝爾芬格(初始之主 / Lord of the Opening)被描繪成兩種不同形象: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或是一個有著角及前端尖銳的尾巴、怪物似的蓄鬍惡魔;前一種形象,根據大多數的說法乃是他在被凡人所召喚時用於俗世的偽裝。根據De Plancy的《地獄辭典》,他乃是地獄駐法國的大使。貝爾芬格也在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與維克多·雨果的《海上勞工》之中出場過。
根據傳說,貝爾芬格是被路西法從地獄送到地上去尋找在地上是否真的有「婚姻的幸福」。惡魔們聽說過有關這事的傳言,但他們也知道人們並非被設計為能和睦生活的存在。貝爾芬格在地上的經歷很快地就說服他認為那傳言只不過是子虛烏有。這個故事被發現在各種早期的現代文學的作品之中,因而被用為「憤世嫉俗者」與「荒淫、放肆者」的代稱。
• 憤怒--憎恨他人。
產生無理的憤怒,對人復仇。在律法所賦與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歧視、過分的警戒心、對他人有傷害的意圖也算是暴怒。(但丁描述為「把對公義的愛護歪曲為復仇和憎恨」。)
撒但(希伯來語:שָּׂטָן;阿拉伯語:شيطان;英語:Satan)[1],又作撒旦[2],思高譯本譯為撒殫[3],東正教《新遺詔聖經》譯為薩他那。景教譯為娑殫,還有一些中文譯本譯為沙丹或薩坦。但是《舊約聖經》的《創世記》誘惑夏娃吃下知識樹果子的蛇,並不是撒但的化身。《啟世錄》中象徵撒但的大紅龍,也和《創世記》的蛇沒有關係。
概論
撒但來自希伯來語:שָּׂטָן(Satan),Satan是一個源自動語的名詞,原意為敵對、反對。
在馬所拉文本中,撒但這個字眼共出現13次。在《約伯記》1至2章中出現10次,《撒迦利亞書》3章中出現3次。在其中,它被稱為神之子,或神的使者,相當於天使的地位。
撒但的結局:魔鬼撒但後來會被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無底坑被關閉,用印封上,使撒但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撒但。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就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5]
不同語文的表示
「撒但」在不同的語言中都有出現,下面列出的是以色列附近的民族使用的表示方法:
שָׂטָן Satan 標準希伯來語
Śāṭān ──希伯來語泰比利厄斯方言
סטנא Sāṭānā'──阿拉米語
Σατανάς Satanás ──希臘共同語
شيطان Šeytân ──波斯語
شيطان Šayṭān ──阿拉伯語
ሳይጣን Sāyṭān ──吉茲字母
Şeytan──土耳其語
شيطان,Shāitān──烏爾都語
撒但的身份
希伯來文的本意為「敵對者」。
在《希伯來聖經》常常將檯面上的政治事件引申到操縱該政治背後的撒但(約翰一書5:19),就如《以西結書》第28章第11-18節中關於撒但有著如下的描述:
「推羅王的結局」中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人子啊,你為推羅王作起哀歌,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無所不備,智慧充足,全然美麗。你曾在伊甸神的園中,佩戴各樣寶石,就是紅寶石、紅璧璽、金鋼石、水蒼玉、紅瑪瑙、碧玉、藍寶石、綠寶石、紅玉,和黃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裡,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預備齊全的。你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我將你安置在神的聖山上;你在發光如火的寶石中間往來。你從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後來在你中間又察出不義。因你貿易很多,就被強暴的事充滿,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褻瀆聖地,就從神的山驅逐你。遮掩約櫃的基路伯啊,我已將你從發光如火的寶石中除滅。你因美麗心中高傲,又因榮光敗壞智慧,我已將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們目睹眼見。你因罪孽眾多,貿易不公,就褻瀆你那裡的聖所。故此,我讓火從你中間發出,燒滅你,使你在所有觀看的人眼前變為地上的爐灰。
在《啟示錄》第20章第2節記載:「龍,就是最初的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這條蛇曾經引誘夏娃反叛上帝。《創世記》第3章第1-5節
撒但的形象
在有些文獻,小說,影視作品等描述撒但是一個頭上有羊的角、背上有蝙蝠的翼、屁股上有尖尾巴、手拿長柄叉、在烈火熊熊的地獄裡折磨人的怪物。聖經沒有這樣描述撒但。這只是中古時代一些藝術家幻想出來的。他們的想像既取材於希臘神話中半人半山羊的潘,也取材於義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地獄篇》所作的描述。有的小說裡把撒但描寫成惡魔之子。
關於「Satan」一詞的翻譯差異
通過查看目前比較流行的國語和合本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聖經、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還有比較古老的光緒19年福州美華書局活板文理聖經、光緒34年上海大美國聖經會官話串珠聖經、宣統3年聖經公會的文理聖經,Satan一直翻譯為「撒但」,並不使用「撒旦」。天主教會的聖經譯本思高本譯為「撒殫」。
「撒旦」這個譯法出現在中國出版的《英漢辭海》和聖經普通話版本中,然而此詞條解釋確實來源於聖經中對魔鬼的解釋。[7]
下面列出的是主要聖經譯本對Satan一詞的翻譯,所參考的聖經經文是《啟示錄》第12章第7-9節。
譯為「撒但」[編輯]
這個譯法出現在絕大多數中文譯本中。這些譯本幾乎覆蓋19-21世紀聖經翻譯運動以來的各個時期。
7 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他的使者去爭戰。8 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9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聖經和合本
7 天上發生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作戰,龍同它的使者也起來應戰,8 它們都打敗了,天上再也沒有它們的地方。9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8]
7 在天上就有戰爭。米迦勒和他的使者(與『天使』一詞同字)對龍爭戰;龍和他的使者(與『天使』一詞同字)也來爭戰。8 他們不能得勝,在天上再也找不著他們的地位了。9 於是大龍被摔下∶大龍就是古蛇,叫魔鬼又叫撒但的,就是那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與『天使』一詞同字)也同他被摔下。
——聖經呂振中譯本[9]
7 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它的使者去爭戰,8 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它們的地方。9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靈修版聖經[10]
7 天上爆發戰爭,米迦勒和他的天使跟龍爭戰,龍和它的天使也來爭戰,8 卻沒有得勝,天上再也沒有他們立足的地方了。9 於是大龍被摔了下去。大龍就是最初的蛇,叫做魔鬼,又叫撒但,迷惑了普天下的人。他被摔在地上,他的天使也跟他一起被摔下去。
——聖經新世界譯本[11]
7 天上起了爭戰,米迦勒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和它的使者也爭戰,8 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9 大龍就被摔下去,它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聖經恢復本[12]
譯為「撒殫」[編輯]
天主教聖經的專有名詞和其它譯本向來有較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聖經中各部分的名字,以及聖經記載中人物,地名等。這些名字與其天主教會發行的各個時期中文譯本一致。
以後,天上就發生了戰爭:彌額爾和他的天使一同與那龍交戰,那龍也和它的使者一起應戰,但它們敵不住,在天上遂再也沒有它們的地方了。於是那大龍被摔了下來,它就是那遠古的蛇,號稱魔鬼或撒殫的。那欺騙了全世界的,被摔到地上,它的使者也同它一起被摔了下來。──天主教思高譯本
猶太教中的撒但
在以諾書中,提及一群和人類女子結婚的墮落天使,其首領叫做阿撒茲勒。不過,後來的猶太教學者拒絕以諾書以及墮落天使的概念,將希伯來聖經中出現撒但(שָּׂטָן satan,敵對)字眼的段落,解釋為抽象概念惡的衝動(Yetzer hara)的一種擬人化隱喻方式[13],又或者是服從耶和華意志的滅命天使[14]。
伊斯蘭教中的撒但
撒但在伊斯蘭教等同於Shaitan(شيطان)阿拉伯語音譯為「易卜劣斯」。
詞彙Shaitan(شيطان,詞根是šṭn شطن)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墮落的」或者「遠離的,有時也翻譯為「邪惡者」,穆斯林認為惡魔是人類的「明敵」。穆斯林傳統中,易卜劣斯亦可以指人們之間的挑撥離間者。
根據伊斯蘭傳統認為,易卜劣斯最初出現於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易卜劣斯原是(真主)上帝用火造化而成,穆斯林視其為精靈之祖,在安拉創造人類祖先亞丹(伊斯蘭教中的亞當)之後,便命令眾天使向亞丹下跪,唯獨易卜劣斯自認其較人類高貴而不肯下跪,結果遭安拉的遣怒,被貶為魔鬼,並要以墮入火獄作懲罰,但因為其後向真主求饒,得到安拉承諾而暫緩至末日審判之後才執行,易卜劣斯被放逐後誓言要極力證明人類始終有日會背叛真主,人類並不值得真主厚待等,要在審判日時找更多人陪伴同墮火獄。時刻等待機會去引誘人類犯罪。
以伊斯蘭教的觀點看,易卜劣斯跟當前的基督教和猶太教有類似又有不同,只接近猶太教與基督教共有的部分看法,易卜劣斯亦即是基督教中的撒但,惡魔之首。根據伊斯蘭教的看法,並不認為易卜劣斯是墮落了的天使長,而是和人類一樣有自由的意志,不像天使般嚴格遵循真主的命令,這也解釋為什麼易卜劣斯能夠反叛真主,向亞丹歪曲解釋真主的命令,但穆斯林相信人類和精靈、惡魔的一切「自由意志」都在真主的控制範圍之內。
• 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惱恨他人。
嫉妒跟貪婪一樣,是一種因為不能滿足的欲望而產生的罪惡。貪婪通常跟物質財產有關,而嫉妒則跟其他方面有關,例如愛情,或他人的成功。(但丁說:「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利維坦(Leviathan),又譯巨靈,1874年施約瑟翻譯的舊約全書譯為利未雅坦[1],之後的聖經和合本譯為鱷魚[2],現在的和合本修訂版譯為力威亞探,聖經思高本譯為裡外雅堂,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海怪,是《希伯來聖經》的一種怪物,形象原型可能來自鯨及鱷魚。「利維坦」一詞在希伯來語中有著「扭曲」、「漩渦」的含義,而在天主教則是與七宗罪中的「嫉妒」相對應的惡魔。《以賽亞書》第二十七章 描述利維坦為「曲行的蛇」;烏加裡特史詩則記載利維坦為利坦(Litan),並形容其為「纏繞之蛇」。後世每提到這個詞語,都指來自海中的巨大怪獸,而且大多呈大海蛇形態。
相關形象
《希伯來聖經》裡的利維坦,是一頭強到足以與撒旦相提並論的強大怪獸,其形象亦與《以賽亞書》中的海怪「拉哈比」(Rahab)十分相似,類似形象的生物在聖經中尚有許多,相信都是利維坦的形象來源。
《約伯記》(第41章)中提到,利維坦是一頭巨大的生物。它暢泳於大海之時,波濤亦為之逆流。它口中噴著火焰,鼻子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好像包裹著鎧甲般堅固。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它在海洋之中尋找獵物,令四周生物聞之色變。
• 傲慢--最嚴重的罪惡,包括對上帝不敬、對他人兇殘。
《聖經》在路加福音4:5-8記載:撒但是這世界的統治者,撒旦也曾以他所統治的世界榮耀試探耶穌,這顯示撒但擁有全世界的政治權柄。聖經中並沒有交代撒旦的真實身份,僅在舊約有提到:上帝明令人類不可食用智慧之樹的果實,撒旦為了摧毀上帝的創造物,化為蛇引誘人類犯罪,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從此必須忍受寒冷與飢餓。後來其他人的小說寫作內容借用撒旦代表:傲慢被認為是七宗罪中最原始,最嚴重的一項,因為撒旦擁有統治世界的權力,而濫用權力正是一種傲慢。
路西法(拉丁語、英語:Lucifer),基督教與猶太教名詞,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1],通常指被逐出天堂前的魔鬼或者撒旦。但其墮落天使和撒旦身份的真實性並不確切。
「路西法」(Lucifer)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1],希伯來語為「הֵילֵל」(helel),而在聖經中,這個字只出現過這一次。
七十士譯本將它譯為古希臘語「ἑωσφόρος」(heōsphoros),字面意思為黎明使者,即黎明時分出現的金星,又稱啟明星。武加大譯本將它譯為拉丁語「Lucifer」,由lux(光,所有格lucis)和ferre(帶來)所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
聖經譯本中的路西法
「 明亮之星、黎明之子啊,你怎麼竟從天上隕落?你這擊潰列國的,怎麼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去,高舉我的寶座,凌駕上帝手下的星。我要坐在北方的極處,坐在盛會之山上。我要升到雲霄之上,使自己與至高者同等。』可是,你必被摔到死人之地,掉進深坑的極處。 」
— 《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至第15節參
上述經文中的「明亮之星」即是「Lucifer」的中譯。而現存的英語版聖經中,只有欽定版聖經使用「Lucifer」,其他版本多使用「morning star」或類似的譯名。聖經並未提及「Lucifer」曾經是一位天使,也未提到他的地位,由於舊約聖經的作者群尚未有所謂的「邪惡天使」的概念,因此這裡的「明亮之星」並非指特定某一位天使。[2]路西法等於魔鬼的說法是因為上述文字受到錯誤解讀所導致。原文中的「明亮之星」(希伯來語:הֵילֵל,helel),在希伯來語指的即是晨星(金星),用來影射巴比倫的君王尼布甲尼撒。[3]而在彼得後書1:19及它處,路西法也都是指晨星,與惡魔毫無關係。在啟示錄22:16中,耶穌自身被稱為晨星,而非路西法。
以賽亞在預言裡吩咐以色列人譏諷巴比倫王時,提到「明亮之星」。這節經文主要是針對巴比倫王朝的。然後,經文說:「你必被摔到死人之地」。可見「明亮之星」是對人的稱呼,跟靈體生物無關。因為死人之地是埋葬人的地方,不是埋葬魔鬼撒但的。此外,有些人看見「明亮之星」被摔之後,就問:「這就是那個震動大地,搖撼萬國的人嗎?」顯然,「明亮之星」所指的是人,而不是靈體。[4]
聖經用顯赫的稱呼來指巴比倫王,因為巴比倫王是在國家陷落以後,才被譏諷為「明亮之星」的。[5]巴比倫的統治者妄自尊大,把自己抬高置於鄰國之上。巴比倫十分囂張放肆,甚至誇口:「我要升到天上去,高舉我的寶座,凌駕上帝手下的星。我要坐在北方的極處,坐在盛會之山上。我要……使自己與至高者同等。」[6]
聖經把大衛王系的君王比作星。[7]從大衛開始,這些「星」在錫安山施行統治。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後,錫安這個名稱就用來代表整個耶路撒冷城。律法之約規定,所有以色列的男子必須每年上錫安三次。所以,錫安成了「盛會之山」。尼布甲尼撒決心徵服猶太的君王,把他們從錫安山趕走,他的行動擺明他要凌駕上帝手下的「星」。他打敗了以色列王,卻沒有把功勞歸給耶和華,反之,把自己置於耶和華的位置上。因此,巴比倫陷落後,聖經就把巴比倫王諷刺為「明亮之星」。
巴比倫統治者驕傲自大,反映了「現行制度的神」魔鬼撒但的態度。[8]魔鬼同樣渴求權力,妄圖凌駕耶和華上帝之上。不過,「明亮之星」卻不是聖經對魔鬼的稱呼。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路西法
在古希臘神話中,路西法名為晨曦之星福斯福洛斯,拉丁文譯為路喀斐耳,Lucifer,意為「帶來破曉的人」),即晨星,是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體。
古羅馬天文學家發現,晨星與金星(Venus)實為同一顆星,因此有不少詩人將愛神「維納斯」又名「路西法」。另有一說路西法是古羅馬的神,形像是一持火炬的神。
基督教中的路西法
以賽亞書中的拉丁文譯本中所包含的「路西法」這個詞,究竟具體何時開始指代撒旦,並不能確定。最早是由中世紀的教父,如耶柔米,將路西法指為魔鬼墜落前的名字。[2]但亦有一些學者稱,最早將路西法確認為惡魔的是3世紀的神學家俄利根[9]、特土良和希波的奧古斯丁。[10]這用法是如此的普遍,使至當米爾頓寫《失樂園》時,很自然地用了路西法作為魔鬼的本名。
根據基督教一些教會的觀點[誰?],路西法在未墮落前,他由於過度驕傲而忘記祂是一個天使,意圖與神同等。有一天,上帝帶聖子巡遊天界,讓眾天使向聖子下跪參拜;路西法因為不滿上帝讓其向聖子下跪,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路西法極端驕傲和自信祂可以推翻上帝。不過,路西法和祂的軍隊都失敗了,因而被放逐並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榮耀,結果被逐出天堂,墮落成魔鬼(撒旦)。路西法在地獄重新建立了一個類似天堂的新世界,在那裡祂成為了魔王—撒但,而跟隨祂的墮落天使們則成為惡魔(demon)。
這個傳說類似中東迦南地區的一則神話:迦南人認為拂曉的明星是稱為撒赫爾的神祇,黃昏的明星是喚為撒冷的神祇,兩者為雙子神。因為妒忌榮光遠勝的太陽神,撒赫爾發動叛變,而以慘敗告終,並從天上被扔了下來。比較少見的傳說有著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或基督的說法[來源請求],可能就是源自於撒赫爾與撒冷為雙子神的關係。
文學裡的路西法
路西法的墜落。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中的插畫,1866年。
在但丁的《神曲》與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之中,都是說路西法因為拒絕臣服於聖子基督,率天眾三分之一的天使於天界北境起兵反叛。經過三天的天界劇戰,路西法的叛軍被基督擊潰,在渾沌中墜落了九個晨昏才落到地獄。此後神創造了新天地和人類,路西法為了復仇兼奪取新天地,乃化為蛇潛入伊甸園,引誘夏娃食用了禁忌的知善惡樹之果實,再利用她引誘亞當也犯下了這違抗神靈的罪。於是路西法如願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墮落,而且為諸魔神開啟了通往這新世界的大門,自此罪、病、死終於遍布地面。
現代文化的路西法
在現代文化的遊戲與動漫影響之下,路西法常被用於作為一位強大的魔王或是惡魔的統領,作為遊戲的最後BOSS抑或是在動漫中作為魔族的君王或者元帥,在各種的手遊的發揮之下,路西法也有千變萬化的樣貌,2016年由Fox播出的美國電視劇作為路西法 (電視劇)的主角,另外路西法也於知名手遊龍族拼圖、怪物彈珠、神魔之塔、時空之門、Crash Fever中以高級卡牌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