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挑燒味 才是真吃貨
靚燒肉肥肉半透明
靚叉燒邊角帶點焦
靚燒鵝皮脆有光澤
帶你搵食
燒味,在以清淡見長的粵菜系中屬於另類而隆重的一派。明爐燒,掛爐烤,既能做出皮脆的燒肉燒鵝,也能燒出軟潤的蜜汁叉燒。親朋好友來家中作客,主人家也必定會直奔燒味鋪「斬料」。
街市的燒味鋪眾多,您是否能火眼金睛從中挑出上乘者?日前,有20多年製作燒臘經驗的九龍燒味老闆吳炳輝為各位吃貨支招,講述行內人士是怎樣挑燒味的。
燒肉:生燒肥肉呈半透明狀
燒肉,在民間有一個更形象的稱呼——「紅皮赤壯」,無論是酒樓宴席還是家中大小節慶,燒肉是必備菜品。
「傳統的燒肉做法是『生燒』,將豬肉放掉血水,醃製幾小時,隔一定距離插上燒針固定,先用200℃的火烤至表皮微黃,再焗至表皮不粘手,整個過程要幾個小時。而有的商家為了速度和增加重量,會把豬肉先煮熟再燒,行內稱『熟燒』,但這樣的燒肉口感就完全變了。」 吳炳輝介紹,「生燒要掌控火候,所以燒肉一般3~4釐米厚,而熟燒會比較厚,一般會有4~6釐米。切開燒肉,生燒的燒肉橫切面是乾爽的,而熟燒的因煮過所以會有汁水流出。最後是肥肉,生燒的脂肪部分會呈半透明狀,而熟燒的脂肪是白色的不透亮的。」 吳炳輝說,生燒和熟燒的口感差別挺大,生燒的燒肉香而味濃,肉質富有彈性;熟燒的比較淡口,口感會像煲過湯的豬肉。
叉燒:邊角帶點焦才是明火燒
在廣東有個有趣的說法,娘親們生氣的時候會說:「生舊(粵語「塊」的意思)叉燒好過生你。」要知道,做叉燒選擇原材料是很挑剔的,不是隨便一塊豬肉都能做叉燒的。
粵式叉燒大致可分為肥叉和瘦叉,肥叉以花肉為主,口感香滑;瘦叉用瘦肉製作,口感稍硬而甘香。吳炳輝說:「最好是用豬肩胛位的前端部分,俗稱『一字枚』,一隻180斤左右的豬就只有5斤『一字枚』。這部分的肉兼具豬頸肉的爽脆,又帶少許油脂,入口細嫩甘香,不油膩。」
吳炳輝教了一個挑選叉燒的小竅門:邊角有丁點焦,就是明火燒的證明,廣東人吃燒味總追求「明爐」二字,因為用炭火吊燒而成的燒味更甘香;而只有周圍一圈紅的,一是用電爐燒,二是用染色劑上色。
燒鵝:皮太脆可能用了「脆皮水」
燒鵝通常以皮脆有光澤,汁多而不帶腥味為上品,然而燒鵝皮並不是越脆越好。如果放過夜或者進冰箱後還保持脆皮的,可能就在燒制的過程中使用了「脆皮水」。吳炳輝說,選擇燒鵝,鵝肉的厚薄也很重要,有的食肆以鴨代替鵝稱燒鵝,價錢就相差數倍。「好的燒鵝,要選擇棚鵝,就是等草鵝長到9斤左右後,在棚裡餵養1個多月的穀物催肥長到10斤半左右。這樣的鵝皮脂肪足夠厚,做出的燒鵝才會甘香。」(高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