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歡迎關注公眾號「泡杯茶看金融」,加入茶融社,一起聊財經、聊投資、聊銀行。
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內垂直主義和水平主義之間的爭論說明內生貨幣提倡者對於貨幣操作的理解非常不同於新古典經濟學家。實際上,如Fullwiler (2003)指出的,除了少有的幾個例外,直到最近,新古典經濟學家中和美國聯邦基金市場中的銀行行為相關的研究與對於美國聯邦儲備的行為的研究沒什麼關係,反之亦然。自從20世紀最後幾年來,這一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新古典研究者發現了一些要求將上述兩者放在一起的問題——比如關於在0利率界限上的政策選項、零售清掃帳戶、支付系統危機以及對非央行批髮結算選項越來越多的使用等問題的擔憂。儘管過去幾十年對於貨幣操作的一個詳細理解一直是內生貨幣研究傳統中的核心,它現在仍然還不是新古典貨幣經濟學中一個獲得很好確立的研究領域。
兩種方法之間的尖銳差異仍然存在。在新古典主義中,關於央行操作的文獻並沒有被整合到金融資產定價模型或者所謂的「新共識」模型中。儘管後者假設利率目標,新共識模型關心的還是貨幣政策策略,而不是手段或者日常操作;儘管貨幣政策執行作為期刊發表的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它還是新古典貨幣理論研究生教材中的一個「邊緣問題」,比如Walsh (2003) (Bindseil, 2004, p. 1)。此外,如Marc Lavoie(see, for instance,Lavoie, 2005)反覆地指出的,新古典主義不認為貨幣是被在銀行系統內內生地創造的;實際上,如Charles Goodhart在一系列論文中認為的,新共識模型中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私人銀行系統(see, for instance, Goodhart, 2008a)。
這很明顯是令人失望的,因為在最近關於央行操作所發表的新古典文獻中的證據事實上和央行操作的內生貨幣觀點相當地一致。央行只直接盯住利率(而不是準備金或者貨幣總量)並且可以如願地精確完成的水平主義觀點,已經被這一文獻尤其反覆地支持了。儘管相關的文獻有很多,這裡值得注意的還是Bindseil (2004)的書,他是前歐洲央行流動性管理部負責人,這本書以非常接近於水平主義故事的方式描述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操作的重要細節。
這裡就是要描述現代央行操作的十大基本原理。這十個原理並不是要成為詳盡或者廣泛的;對於其中每一個原理的討論也不必詳盡。事實上,鑑於在這一領域的大量正統和異端研究,以及包含在央行官方機構的演講和出版物中的經驗或者軼事證據,這些原理代表了「現在每一個經濟學家應該被期望知道的東西」。如已經指出的,這一研究基本上確認了Moore (1988)以及其他和水平主義文獻相聯繫的作者們更早之前的觀點。
原理1
準備金餘額只為了兩個目的而被持有:支付結算和滿足法定準備金要求(在有這一要求的地方)。準備金餘額並不為貸款「提供資金」或者幫助銀行負債的創造。
原理2
作為準備金餘額總量的壟斷供給者,央行有一個促進國家支付系統平滑運行的基本法律義務。
原理3
央行參與到準備金餘額或者基礎貨幣的直接目標中的貨幣乘數觀點在實踐中是無法實現的。唯一可能的直接目標是一個利率目標。
原理4
央行在目標利率上適應商業銀行對於準備金餘額的需求,同時在過程中抵消會和這種適應不一致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改變。
原理5
法定準備金要求和利率目標相關,而不是和控制貨幣總量相關。
原理6
隔夜目標利率偏離央行目標利率的潛在大小,是由對準備金餘額支付的利息和獲得央行借款的罰金之間的差額或者走廊的幅度設定的。
原理7
沒有與央行改變其操作目標相聯繫的「流動性效應」。
原理8
流通中的準備金餘額數量主要是由央行的利率保持方法決定的。
原理9
在當前的操作程序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內生地擴張和收縮,而這些改變既不創造也不毀滅非政府部門的淨金融資產。
原理10
央行的利率目標「重要」,因為商業銀行使用準備金餘額來結算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