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民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而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
眾所周知,人心向背關係著黨的生死存亡。因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曾經用小米哺育了延安革命根據地、用小車推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用手印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沒有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就無法理解90多年來我們能昂首前行、攻堅克難,創造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然而,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各種條件的改善,一些黨員幹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出現了變化,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博弈的複雜化以及法治的不健全,致使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還大量存在,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這「四風」問題不加緊解決,將嚴重危害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嚴重危害黨和人民的事業。
當前,增強黨員幹部群眾觀念的關鍵在於落實「為民務實清廉」這六個字,而「為民」則是黨員幹部增強群眾觀念的思想基礎。為民,就是要求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強化群眾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宗旨意識強、群眾觀念強,才會有為民務實清廉的自覺,才會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也才會在關鍵時刻把個人的利害得失置之度外;否則,就會淡漠群眾、忽視群眾,各種不良作風就會滋長起來。可以說,能不能做到為民,能不能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上明確立場,決定著黨性黨風的好壞。
為民高於一切,要求黨員幹部在思想上築牢執政為民的理念
所謂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在全面認識執政地位和執政環境的基礎上,圍繞執政主旨、執政目標、執政方略、執政方式而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指導原則。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黨執政以來在執政主旨、執政目標、執政方略上的創新;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是在執政方式上的創新;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要求我們的黨員幹部必須時刻擺正與人民群眾的位置,始終堅持為民高於一切,並在感情上保持與人民群眾的零距離,始終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唯一依據,始終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
同時,為民高於一切還要求我們的黨員幹部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必須努力探索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的水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過去相對封閉環境下所造成的群眾對權威和體制的依賴性、依附性大大減弱,獨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快速凸顯,這就要求我們針對社會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探索聯繫群眾的新規律。為此,黨員幹部在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首先應當尊重群眾的表達自由,健全完善群眾的意見表達機制,使人民群眾的意願能夠真實、迅速地反映到決策機構;其次,我們應當擴大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並自覺接受群眾的政治監督;再次,還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不斷提高黨的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為民高於一切,要求黨員幹部在感情上保持與群眾的零距離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是了解社情民意、衡量為政得失、堅持為民高於一切的有效途徑。古人十分重視這一點。周朝就設有專門的採詩官,他們常年巡遊各地採集民間歌謠,從中體察風俗民情。當然,在資訊時代的今天體察民情的手段與古代大不相同了,但為政者需要傾聽百姓意見和呼聲,這一點沒有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黨員幹部,更有必要經常問一問自己,對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傾聽了沒有,聽出了什麼,又做了些什麼。這是其一。其二,對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可能有不同的態度:可能是主動地聽、謙虛地聽,也可能是不想聽、不願聽或者只是在不得已而聽;可能是帶著深厚的感情聽,也可能是神情冷漠、心不在焉地聽或者聽而不聞、隨聽隨忘。毫無疑問,黨員幹部應該採取的態度是樂意聽、耐心聽、帶著感情聽。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現在有少數領導幹部習慣了聽掌聲、笑聲、歌聲,聽唯唯諾諾之聲、觥籌交錯之聲、讚美叫好之聲,而對人民群眾的心聲、呼聲卻兩耳塞豆、置若罔聞。這種作風嚴重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不利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轉變作風,不妨從注重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開始,這也是堅持為民高於一切的基礎。其三,一個心繫群眾、服務人民的黨員幹部,應該從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中聽出責任和義務。人民群眾提意見、提建議,總是緣於他們有困難、有訴求,同時也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應善於從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中聽出責任和義務,認識到當前狀況同人民群眾願望之間的差距,把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當作改進工作、轉變作風的要求,認認真真思不足,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創造一流業績,不斷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為民高於一切,要求黨員幹部在工作上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
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黨員幹部踐行「為民高於一切」思想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具體體現。當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是在利益主體多元化條件下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也是黨員幹部作風建設的落腳點。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條件下,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和矛盾。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應當努力地協調各方的利益關係、化解各類利益矛盾。目前,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教育、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並最終將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必須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點。而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就必須完善體制機制,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在把握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基礎上,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涵養領導幹部優秀的從政品格。而這諸多的「必須」,實質是對領導幹部從政使命的要求。而從眼前講,則是要求領導幹部俯下身來接「地氣」,為老百姓踏實做事,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解決當前他們所關心的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高於利民」,黨員幹部應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態度,始終堅持為民高於一切的思想,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因為這是我們黨的神聖使命。
(作者:資深黨務工作者、高級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