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從來沒有聽說過「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但這個明年一月將在臺北舉行首展的藝博會來頭不小。香港巴塞爾的總監任天晉 (Magnus Renfrew) 擔任總監並且一手策劃,幕後的金主也依舊是瑞銀集團 (UBS)。此外,雖然是首屆,臺北當代依舊請到了包括高古軒畫廊、貝浩登、豪瑟沃斯畫廊在內的國際知名畫廊。如此豪華配置的藝博會,讓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臺灣市場。
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選擇臺灣?臺北當代藝博會的總監任天晉在接受南華早報的採訪中表示,他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覺得臺灣市場是一個還沒有被挖掘潛力的市場,充滿了機遇。
臺北藝術市場是否是亞洲藝術市場的遺珠?臺北當代藝術的潛力有多少?臺北當代藝博會對亞洲市場的影響是什麼?為此,我們採訪了臺灣資深藝術顧問林順傑和臺灣知名藝術媒體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一起來探討臺北當代藝博會和臺灣藝術市場的前景。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什麼
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明年1月將會在臺北舉辦,屆時將會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90間藝廊參展。本次展覽的主題是「新觀點共享平臺」。在展會三天圍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主題,討論從二十世紀中亞洲當代藝術家,現今新晉知名藝術家,以及未來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發展。
不同於香港巴塞爾的國際化和大規模,任天晉有意將臺北當代打造成以亞洲市場為主的區域性藝博會。在展會名單中,亞洲畫廊佔了近九成,僅臺灣畫廊就達20家。
1. 總體市場較為成熟,2017年小有回暖
2. 本土收藏家的整體水平較高
3. 市場偏愛中價位的藝術作品
首先,雖然臺灣的藝術市場整體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但40年的藝術市場歷史奠定了臺灣市場的堅實基礎。目前臺灣畫廊總數超過400多家,包括許多優質本土畫廊,例如誠品畫廊,耿畫廊等等。臺灣的藝博會也較為成熟,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是亞洲資深的藝博會之一,至今已舉辦了25屆。
▲ART TAIPEI 2018 現場
此外,許多亞洲知名畫家在臺灣的表現遠勝他們在其他城市或地區的表現。以日本的奈良美智為例,他在臺灣的營業額佔所有營業額8%,僅僅比在日本低了3%。趙無極在臺灣的營業額佔到總比的4.4%,朱德群的佔到11%。
而2018年,臺灣的藝術市場更是有回暖的現象。根據ArtPrice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臺灣藝術市場成交額達到2億多美元,共出售近500件藝術作品,包括以近7百萬美元在羅芙奧拍出的趙無極作品《5.11.62》。此外,在今年原本不被看好的的臺北國際藝博會上,許多畫廊的銷售都出乎意料的好,即使在投資過高的情況下,也依舊可以打平。
除卻市場本身,臺灣的收藏家相較於很多亞洲地區也是更為成熟,例如世界知名的藏家陳泰銘,翁美慧等都來自臺灣。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向《藝術市場通訊》介紹說:「臺灣資深的的收藏家群,自90年代後期走出本地市場後,在全世界各地購藏藝術作品的傳統至今已經累積20幾年,對整個國際藝術市場的機制和操作有一定的熟悉度。」更重要的是,很多臺灣的藏家對於藝術作品不僅限於投資,而是以純粹的欣賞為主。他們很多會研究藏品,對於藏品的接受也更多元化。
林順傑說:「臺灣本地藏家群一直是華人藏家密度最高的區域,他們認知來自過去相對完整的收藏文化和生態脈絡再加上近年獲得國際資訊的同步性,收藏偏好要比起其他地區要來的多元而不會只限於自身地域性的偏好,可以接受億元定價上下的名作,也可以接受千元定價的小品-只要認同作品值得。 」
詔藝說:「臺灣收藏家的心態普遍上,相對而言比較開放和多元化,收藏上僅以投資取向的比例相對比較低,也不太會僅偏重有名氣的藝術家。我認識收悉的很多收藏家,很願意去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絕大部分心態不在投資,而是支持年輕藝術家,在與藝術家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個人內心的滿足與成就感。」
▲日本白石畫廊以高銷量中價位藝術作品在臺灣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雖然臺灣有一批頂級收藏家,但是由於臺灣的經濟等原因的限制,這樣的收藏家並不多。臺灣整體藝術市場比較偏愛以10-50萬美金為主中價位的藝術作品。回看新發布的臺北當代參展畫廊名單,真正的國際大畫廊並非很多,反而中小型畫廊佔了主力。
林順傑說:「近年來藏家多以畫作為購藏主流,多數作品的交易成績越來越多集中在一定層級的畫廊中,中間層級的畫廊交易成績大多在藝博會中。價位高到一定的作品若非有著國際知名度和能見度,太地域性的中高價位作品並不受臺灣藝術市場討喜。」
詔藝也表示:「臺灣的經濟在近十年來普遍不是很好,對於高價(約100萬美元以上)的作品,本地的收藏家在購藏時會很小心,會考慮比較多。因此此次臺北當代藝博會,如果價格訂得恰當,作品會應該會賣的不錯。反之,如果大部份畫廊在等級上訂價太接近香港巴塞爾水平,就非常可能不會成功,因為當今臺灣的藝術收藏市場應該沒有辦法吃下那麼多高價的藝術品。或是換句話說,這邊認真的藏家,平時就已經一直在世界各地看作品了,不見得非得在這個藝博會中購藏。」
預測「臺北當代」對臺灣藝術市場的影響
臺北當代的到來,無疑給略顯平淡的臺灣藝術市場注入了新活水。很多人都對這一次臺灣藝博會寄予厚望。然而,臺北當代對於臺灣藝術市場的影響實際可能並不高。
林順傑說:「短期內對於臺灣藝術市場的確是有非常大的衝擊,但如果臺北當代藝博能夠持續的經營好幾屆,則如同 Art Basel HK對香港所帶來的,才會對臺灣藝術市場甚至是整個產業結構有更顯著巨大的變化。」
詔藝說:「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因為一個臺北當代藝博就讓整個藝術市場活絡起來。許多藏家目前已經和國外的畫廊等有穩定聯繫和購買習慣。這邊有些高階收藏家,一年間會分春秋兩季,各預備約200-400萬美金的預算來買作品,因此臺北當代有沒有進來,對這些人來說,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臺北當代藝博會發布會現場
當然,臺北當代對於臺灣市場,以及市場的未來潛力依舊不容小覷。臺灣可能成為以亞洲為中心的區域性藝術市場中心。而其中主要原因:
1. 臺灣整體藝術市場眼界升高
2. 臺灣本土以及亞洲區域性藝術家機會增加
3. 更多國外畫廊,特別是中小型畫廊可能會在此設點
基於《藝術市場通訊》採訪的兩位業內從業人員的敘述,本次臺北當代的到來對于越來越趨於本土化的臺灣藝術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本地的收藏家、藝術家,還是藝術機構來說,都是一次提升眼界的機會,並能幫助臺灣市場向國際化進一步拓展。林順傑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藝術市場的範圍已越來越多元而變化甚大,這個趨勢近年只會加速度進行,藝術市場和收藏家的評斷眼光也只會越來越精,唯一需要擔憂的是作品夠不夠好到能在這不斷變動的趨勢中被肯定!」
另一方面,本次的藝博會也是對臺灣和亞洲區藝術家的曝光度有很大的提升。兩位受訪者都表示,本次藝博會為有村田有子、毛旭輝等亞洲知名藝術家設立個人展,對這些藝術家在亞洲市場的地位是一次鞏固。另一方面,臺北當代會吸引很多國外的畫廊。這對於增加臺灣本土藝術家的曝光度也有很大的幫助。詔藝表示:「這次從臺北當代的招商布局、策略和大量引進國外一、二線大畫廊與藝術家這件事來看,對於臺灣本地相對傑出的藝術家來說,將大大提升這些藝術家「被看見」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於本地藝術創作品質的多元化,與基於競爭而造成質量上的提升,應該是很正向的。」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本次臺北當代能夠順利舉辦,再加上今年臺灣藝術市場的整體回暖的趨勢來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際畫廊入駐臺灣。
地處東南亞和東亞交界的臺灣,藝術市場算是比較成熟,且自由度高。5%的稅收雖比不上香港,但相較其他國家來看也算是合情合理。臺灣藝術市場總體來看性價比還是很高。不管是之前雖不被看好,但在臺灣銷量一直穩定的白石畫廊,又或是近期Sean Kelly在臺灣設點,都預示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際畫廊考慮在臺灣設點。
總體來看,臺北當代對於臺灣市場的復甦來說可能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雖然,爆紅不太可能會發生,但是,臺灣市場的潛力會慢慢被發現。而臺北當代的到來,不僅僅給臺灣藝術市場帶來新的能量,它對於整個城市藝術品味,經濟發展等都有更多正面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