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當代」看臺灣藝術市場未來

2020-12-19 藝術市場通訊

也許你從來沒有聽說過「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但這個明年一月將在臺北舉行首展的藝博會來頭不小。香港巴塞爾的總監任天晉 (Magnus Renfrew) 擔任總監並且一手策劃,幕後的金主也依舊是瑞銀集團 (UBS)。此外,雖然是首屆,臺北當代依舊請到了包括高古軒畫廊、貝浩登、豪瑟沃斯畫廊在內的國際知名畫廊。如此豪華配置的藝博會,讓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臺灣市場。

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選擇臺灣?臺北當代藝博會的總監任天晉在接受南華早報的採訪中表示,他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覺得臺灣市場是一個還沒有被挖掘潛力的市場,充滿了機遇。

臺北藝術市場是否是亞洲藝術市場的遺珠?臺北當代藝術的潛力有多少?臺北當代藝博會對亞洲市場的影響是什麼?為此,我們採訪了臺灣資深藝術顧問林順傑和臺灣知名藝術媒體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一起來探討臺北當代藝博會和臺灣藝術市場的前景。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什麼

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明年1月將會在臺北舉辦,屆時將會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90間藝廊參展。本次展覽的主題是「新觀點共享平臺」。在展會三天圍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主題,討論從二十世紀中亞洲當代藝術家,現今新晉知名藝術家,以及未來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發展。

不同於香港巴塞爾的國際化和大規模,任天晉有意將臺北當代打造成以亞洲市場為主的區域性藝博會。在展會名單中,亞洲畫廊佔了近九成,僅臺灣畫廊就達20家。

1. 總體市場較為成熟,2017年小有回暖

2. 本土收藏家的整體水平較高

3. 市場偏愛中價位的藝術作品

首先,雖然臺灣的藝術市場整體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但40年的藝術市場歷史奠定了臺灣市場的堅實基礎。目前臺灣畫廊總數超過400多家,包括許多優質本土畫廊,例如誠品畫廊,耿畫廊等等。臺灣的藝博會也較為成熟,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是亞洲資深的藝博會之一,至今已舉辦了25屆。

▲ART TAIPEI 2018 現場

此外,許多亞洲知名畫家在臺灣的表現遠勝他們在其他城市或地區的表現。以日本的奈良美智為例,他在臺灣的營業額佔所有營業額8%,僅僅比在日本低了3%。趙無極在臺灣的營業額佔到總比的4.4%,朱德群的佔到11%。

而2018年,臺灣的藝術市場更是有回暖的現象。根據ArtPrice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臺灣藝術市場成交額達到2億多美元,共出售近500件藝術作品,包括以近7百萬美元在羅芙奧拍出的趙無極作品《5.11.62》。此外,在今年原本不被看好的的臺北國際藝博會上,許多畫廊的銷售都出乎意料的好,即使在投資過高的情況下,也依舊可以打平。

除卻市場本身,臺灣的收藏家相較於很多亞洲地區也是更為成熟,例如世界知名的藏家陳泰銘,翁美慧等都來自臺灣。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向《藝術市場通訊》介紹說:「臺灣資深的的收藏家群,自90年代後期走出本地市場後,在全世界各地購藏藝術作品的傳統至今已經累積20幾年,對整個國際藝術市場的機制和操作有一定的熟悉度。」更重要的是,很多臺灣的藏家對於藝術作品不僅限於投資,而是以純粹的欣賞為主。他們很多會研究藏品,對於藏品的接受也更多元化。

林順傑說:「臺灣本地藏家群一直是華人藏家密度最高的區域,他們認知來自過去相對完整的收藏文化和生態脈絡再加上近年獲得國際資訊的同步性,收藏偏好要比起其他地區要來的多元而不會只限於自身地域性的偏好,可以接受億元定價上下的名作,也可以接受千元定價的小品-只要認同作品值得。 」

詔藝說:「臺灣收藏家的心態普遍上,相對而言比較開放和多元化,收藏上僅以投資取向的比例相對比較低,也不太會僅偏重有名氣的藝術家。我認識收悉的很多收藏家,很願意去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絕大部分心態不在投資,而是支持年輕藝術家,在與藝術家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個人內心的滿足與成就感。」

▲日本白石畫廊以高銷量中價位藝術作品在臺灣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雖然臺灣有一批頂級收藏家,但是由於臺灣的經濟等原因的限制,這樣的收藏家並不多。臺灣整體藝術市場比較偏愛以10-50萬美金為主中價位的藝術作品。回看新發布的臺北當代參展畫廊名單,真正的國際大畫廊並非很多,反而中小型畫廊佔了主力。

林順傑說:「近年來藏家多以畫作為購藏主流,多數作品的交易成績越來越多集中在一定層級的畫廊中,中間層級的畫廊交易成績大多在藝博會中。價位高到一定的作品若非有著國際知名度和能見度,太地域性的中高價位作品並不受臺灣藝術市場討喜。」

詔藝也表示:「臺灣的經濟在近十年來普遍不是很好,對於高價(約100萬美元以上)的作品,本地的收藏家在購藏時會很小心,會考慮比較多。因此此次臺北當代藝博會,如果價格訂得恰當,作品會應該會賣的不錯。反之,如果大部份畫廊在等級上訂價太接近香港巴塞爾水平,就非常可能不會成功,因為當今臺灣的藝術收藏市場應該沒有辦法吃下那麼多高價的藝術品。或是換句話說,這邊認真的藏家,平時就已經一直在世界各地看作品了,不見得非得在這個藝博會中購藏。」

預測「臺北當代」對臺灣藝術市場的影響

臺北當代的到來,無疑給略顯平淡的臺灣藝術市場注入了新活水。很多人都對這一次臺灣藝博會寄予厚望。然而,臺北當代對於臺灣藝術市場的影響實際可能並不高。

林順傑說:「短期內對於臺灣藝術市場的確是有非常大的衝擊,但如果臺北當代藝博能夠持續的經營好幾屆,則如同 Art Basel HK對香港所帶來的,才會對臺灣藝術市場甚至是整個產業結構有更顯著巨大的變化。」

詔藝說:「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因為一個臺北當代藝博就讓整個藝術市場活絡起來。許多藏家目前已經和國外的畫廊等有穩定聯繫和購買習慣。這邊有些高階收藏家,一年間會分春秋兩季,各預備約200-400萬美金的預算來買作品,因此臺北當代有沒有進來,對這些人來說,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臺北當代藝博會發布會現場

當然,臺北當代對於臺灣市場,以及市場的未來潛力依舊不容小覷。臺灣可能成為以亞洲為中心的區域性藝術市場中心。而其中主要原因:

1. 臺灣整體藝術市場眼界升高

2. 臺灣本土以及亞洲區域性藝術家機會增加

3. 更多國外畫廊,特別是中小型畫廊可能會在此設點

基於《藝術市場通訊》採訪的兩位業內從業人員的敘述,本次臺北當代的到來對于越來越趨於本土化的臺灣藝術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本地的收藏家、藝術家,還是藝術機構來說,都是一次提升眼界的機會,並能幫助臺灣市場向國際化進一步拓展。林順傑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藝術市場的範圍已越來越多元而變化甚大,這個趨勢近年只會加速度進行,藝術市場和收藏家的評斷眼光也只會越來越精,唯一需要擔憂的是作品夠不夠好到能在這不斷變動的趨勢中被肯定!」

另一方面,本次的藝博會也是對臺灣和亞洲區藝術家的曝光度有很大的提升。兩位受訪者都表示,本次藝博會為有村田有子、毛旭輝等亞洲知名藝術家設立個人展,對這些藝術家在亞洲市場的地位是一次鞏固。另一方面,臺北當代會吸引很多國外的畫廊。這對於增加臺灣本土藝術家的曝光度也有很大的幫助。詔藝表示:「這次從臺北當代的招商布局、策略和大量引進國外一、二線大畫廊與藝術家這件事來看,對於臺灣本地相對傑出的藝術家來說,將大大提升這些藝術家「被看見」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於本地藝術創作品質的多元化,與基於競爭而造成質量上的提升,應該是很正向的。」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本次臺北當代能夠順利舉辦,再加上今年臺灣藝術市場的整體回暖的趨勢來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際畫廊入駐臺灣。

地處東南亞和東亞交界的臺灣,藝術市場算是比較成熟,且自由度高。5%的稅收雖比不上香港,但相較其他國家來看也算是合情合理。臺灣藝術市場總體來看性價比還是很高。不管是之前雖不被看好,但在臺灣銷量一直穩定的白石畫廊,又或是近期Sean Kelly在臺灣設點,都預示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際畫廊考慮在臺灣設點。

總體來看,臺北當代對於臺灣市場的復甦來說可能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雖然,爆紅不太可能會發生,但是,臺灣市場的潛力會慢慢被發現。而臺北當代的到來,不僅僅給臺灣藝術市場帶來新的能量,它對於整個城市藝術品味,經濟發展等都有更多正面的回饋。

相關焦點

  • 2020藝術未來在臺北 當代新銳掀風潮
    ,及親手打造的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以培力藝術新秀為目的,擴張新銳藝術家的國際市場版圖,深化當代藝術的全新思維,成為當代藝術推手之領袖,於神旺大飯店與富邦國際會議中心,在2020年1月17日(五)至19日(日)臺北熱鬧的藝術周末隆重登場。
  • 關於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的對話
    對話時間:2009年12月7日  對話地點:深圳市民中心VIP室  鄭美雅:臺北當代藝術中心基本上是個提供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評論、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運動者聚會的空間,是用來討論藝術創作及文化政策的。
  •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延期至2021年7月份舉行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官方發布消息稱:鑑於現階段亞洲2021年眾會展的日期更動,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決定將2021年的展期從原先的1月15至17日,延期至2021年7月2日至4日,依舊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
  • 三地聯合限定 | 當代藝術周 - 陳科偉
    「Art Taipei 2019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CHUNG臺中藝術博覽會」「雙生火焰-陳科偉&駱志豪雙人展」99度藝術中心「One Art Taipei 2019」臺北西華飯店「Art Future 藝術未來」賦樂旅居2018「2018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 安徽當代文房四寶暨賀澤海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在臺北舉行
    安徽當代文房四寶暨賀澤海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在臺北舉行 2018年05月21日 16:13:00來源:華廣網  臺灣安徽同鄉會會長王正典致辭 華廣網5月21日訊  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皖臺兩地文化藝術交流,由安徽省當代文房四寶研究所和懶悟
  • 臺灣工藝中心臺北分館 欲打造當代「故宮」
    李向娟攝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李向娟 文/圖)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3日開館,希望籍由古蹟活化再利用,導入臺灣文化創意新元素,展現臺灣的當代工藝設計,開啟新的發展天地。
  • 臺北當代藝術館:讓藝術家進入社區與大眾創作
    藝術中國:首先,歡迎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臺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林羽婕兩位嘉賓來到本次沙龍現場。「臺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不僅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視為是臺北市孔廟到保安宮這一條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帶動了大同區整體再發展的一個新契機。臺北當代藝術館不僅是一個藝術的展覽場所,更是在藝術傳播上對社會有很大的責任,臺北當代藝術館致力於推動臺灣新時代藝術。作為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非常歡迎大家到我們臺北當代藝術館來參觀。
  • 臺北當代全新數字計劃:要替代的不是一場藝博會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臺北當代線下往線上的轉換,這其中有許多策略上的思考,但主辦方表示:它要替代的不是一場藝博會,而是博覽會之前的推廣工作,並希望藉此繼續推進臺灣與外界發生聯繫。雅昌藝術網及藝術頭條APP特別在線上藝博會開幕之際,對話臺北當代聯合總監嶽鴻飛(Robin Peckham),談到了他們舉辦全新數字計劃的思考。
  • 大陸元素閃耀「2019臺北藝術博覽會」
    從傳統油畫到抽象藝術,從當代水墨到先鋒裝置……大陸藝術家及團隊作品成為博覽會上的亮點。首度參展的北京墨齋畫廊帶來了徐冰的《天書》《蘇州文字寫生》,以及另外3位大陸藝術家的當代水墨作品。「海峽兩岸共享中華文化底蘊,臺灣藏家更易理解大陸藝術家的創作觀念。」
  • 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快來看這些腦洞大開的藝術品
    【解說】 1月17日,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在臺北開幕。裝置藝術、VR體驗、現代攝影……90家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畫廊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  粉筆「油畫」、菜刀翅膀……在博覽會上,各種生活小物件兒搖身一變,成為了一件件吸人眼球的現代藝術作品。甚至人們隨手丟棄的垃圾,在藝術家的精心改良創造下,也成為了設計感十足的現代「雕塑」。
  • 臺北當代藝術館呈獻陶亞倫最新 VR 個展「無處不在的幽靈」 展開...
    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展覽體現陶亞倫試圖透過數位科技擺脫物質身體的限制,製造一個能穿梭過去、現在、未來的敘事現場;同時亦可視為他對於未來虛擬實境演進下,作為警世預言的創作實踐。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成立於 2001 年 5 月 26 日,是臺灣地區唯一一間當代藝術館。紅磚築成的館舍建於 1921 年,原為日據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的小學。
  • 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開幕 20餘家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9月7日,「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在臺北世貿一館開幕。近400個攤位上,約百位臺灣及駐臺藝術家,帶來繪畫、陶瓷、布藝、手工等逾千件展品。其中,20餘家主要來自廈門的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來自福建省的陶瓷藝術大師李錦峰,從事雕塑20餘載,一直致力於傳統陶瓷雕塑的當代傳承與藝術創新。首次攜30餘件個人作品來臺參展,李錦峰說,感受到臺灣同胞很熱情。
  • 臺北味道的798 體驗當地新藝術氛圍
    漫遊臺北這座城,穿越時光隧道體驗復古。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說,「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這類例子很多,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片依山而建的違章建築群,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就是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
  • 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系列活動在臺北隆重舉行
    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主辦,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江蘇悅達集團及中華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基金會共同承辦的「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系列活動於2013年1月11日在臺北中山紀念館隆重開幕。
  • 【臺灣藝事報導】「臺北美術獎」的啟示
    2017年11月23日至2018年2月4日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臺北美術獎」,因為市立美術館的整修原因,轉至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藝術家王煜松是臺南藝術大學的在讀碩士研究生。作品靈感來源於王煜松高中時期的經歷。據他自己介紹,從他所讀的高中教室窗戶向外看去正好可以看到花蓮海邊的白燈塔,後來因為港口擴建,白燈塔早已被炸毀,而這個炸毀又牽涉到臺灣地區很多發展政策的問題。總的來說,王煜松作品主要和楊牧的散文集《搜索者》中的一篇《花蓮白燈塔》有關。
  • 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原標題: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08日 第 03 版)本報臺北電 (記者王堯、任成琦)由《旺報》主辦的「當代圖紀」兩岸藝術特展日前在臺北拉開帷幕。四川成都濃園藝術村20位駐村藝術家的50多幅作品亮相臺灣師範大學德群藝廊,展開為期7天的藝術饗宴。
  • 2011臺北新藝術博覽會5月12日登場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1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即將在5/12-5/15於臺北世貿二館登場,以首創古董蒸汽火車裝置藝術為首,展出大師級作品:唯一一張林布蘭「紅色版畫」這場堪稱世界級水準的臺北新藝術博覽會,既跨越中西藝術領域,也縱跨世紀,提供觀眾與大師鉅作零距離的接觸。  以藝術家為中心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的嶄新之處,在於「以藝術家為中心」作為策展理念,和其他藝博會以畫廊為中心有很大的不同。
  • 閩籍當代藝術家陳宗光個展「城市身體」在臺北展出
    閩籍當代藝術家陳宗光個展「城市身體」在臺北展出 2016年10月17日 11:38: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 2019藝術深圳 54家當代藝術畫廊齊聚鵬城
    「新面孔」藍岸畫廊、色界畫廊等深圳本地的藝術機構作為當代藝術畫廊的新生代佼佼者,將為「藝術深圳」注入更為年輕的活力。除了連續多年參展的國際知名畫廊,「藝術深圳」更新迎來了不少畫廊界的新銳,博覽會本身也打開了更為廣泛、深入的商務合作局面。2019「藝術深圳」將一以貫之堅持「全球視野、品質未來」的定位理念,穩中求發展,進一步把握品質與服務,將二者作為核心競爭力,對標世界頂級藝博會,構築立足深圳的全球知名藝術品交易平臺,打造成為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城市當代藝術博覽交易平臺。
  • 臺北城的文藝精神·感受臺灣藝術的魅力
    從藝術電影、唱片封面到商業設計品,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到臺灣的藝文設計,雖然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但也不可否認臺灣設計在華人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松山文化創意園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現作為文化創意展演空間,不定期舉辦各種文藝展覽,是臺北年輕人最愛的文創園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