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問題:為何沒有「3+3」布局的六座乘用汽車?

2020-12-17 汽車科學島

#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問題:

六座汽車逐漸成為二胎家庭的剛需選項,2+2+2布局總需要很長的車身,為何不設計為兩廂汽車也可以使用的3+3座椅呢?有些初入車圈的愛好者諮詢過這一問題,然而只能說沒有遇到但並不是沒有;曾經的歐美老車基本都用這種設計,前排座椅與後排都是「聯排座椅」,核載人數是可以有六人標準的。

而且2000年後仍然有這種汽車,比如「菲亞特-multipla」,不過這臺車的設計感真的是略顯詭異,燈組的設計總能令人聯想到兩個字——妖怪。所以這臺車保有量很低,但是眾泰汽車以這臺車為原型,打造出了設計感挺不錯的朗悅M300,但為何這臺一度被戲稱為「小白朗」的MPV仍舊冷萌呢?

01設想與現實的衝突

「3+3」六座汽車想像起來還是挺不錯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會感覺非常差。

一般五座汽車最佳的核載人數是四人,後排只乘坐兩人才會有理想的乘坐體驗;車身寬度雖然普遍超過1.8米,但內部橫向距離要短得多,因為要去掉兩側的車身框架和內飾板,實際橫向空間平均只是1.3米左右,座椅寬度還要略短一些。

而成年人的平均肩寬在45釐米左右,滿載三人則會達到135釐米;這還是車內沒有胖紙的正常標準,結果已經是肩並肩地擠著了。如果都是同性別乘客感覺還好,但只要有異性的存在,會不會感覺很尷尬呢?

重點:前排的橫向寬度不會後後排更大, 那麼前排滿載三人當然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不過最重要的問題是怎麼掛擋?自動擋汽車很少觸碰檔杆還沒有很大影響,但是手動擋是要頻繁換擋的,感覺「尬不尬」?

參考朗悅M300這臺車,在前排乘坐兩人時,中排座椅的椅背前翻就是扶手,中間還設計有水杯座——問題又來了,滿載後胳膊往哪放?如果中間乘客是男性且駕駛員也是男性,這就會顯得基情滿滿了,如果是女性乘客您敢往哪放!就算是自己的伴侶,這樣開車分不分神?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而且真的不是開玩笑,任何影響安全駕駛的設計都是要被淘汰的。

02安全配置的矛盾

兩點式安全帶安全氣囊汽車最重要的安全配置並不是氣囊而是安全帶,因為只有通過這條帶,在碰撞中約束駕乘人員不出現大幅度的移動,才能給安全氣囊留出填充空間,也才能實現不與內飾板或鋼板碰撞。

如果按照「作用力=質量×時速」的標準計算,車輛以50km/h的時速碰撞急停,前排中間的駕乘人員有50kg體重的話,作用力就會達到了2.5噸的高標準。此時身體移動的速度是會非常非常快的,缺少了安全帶則會瞬間撞向中控臺的中間位置,參考下圖不系安全帶的後果吧。

核心問題:

兩點式安全帶只能束縛腰部,碰撞時的上半身仍舊會以高速度,且大幅度的搖擺;那么正面碰撞就會直接磕向中控臺,是頭硬還是塑料飾板或中控屏幕硬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而如果要安裝三點式普通安全帶,座椅頂部與內部結構就要進行嚴格的加強;同時還要配合頭枕才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但是不加頭枕的椅背都要比坐墊深度大得多,加上頭枕就沒法摺疊了。

所以說前排三座的設計是很差的設計,如果考慮到安全氣囊則會更差;因為安裝氣囊的位置必須進行軟化處理,否則填充瞬間無法撐破飾板。軟化處理就要用合成橡膠或皮革,按照氣囊的尺寸滬上一塊在中控中間,視覺效果會怎樣呢?

而且還要考慮到車機和物理按鍵的布局,結果只能是中間區域不安裝氣囊;那麼中排乘客就沒有任何安全保護了。

總結:六座汽車不適合採用3+3的設計,即使車身寬度沒有限制;常規的2+2+2六座體驗是最好的額,中後排以正常安全帶配合側氣囊和頭部氣簾,保護也才能做到足夠全面。

至於輕客普遍採用前排三座設計,只能說這種車型的安全性本就是偏差的;因為99%的輕客只有主駕駛方向盤的一枚氣囊,其他位置只能依靠安全帶。客車使用這種標準是基於車輛的特殊用法,與普通家用代步汽車是不能相比並論的。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一盔一帶」後排沒有裝備安全帶的汽車怎麼辦?
    教育為主處罰為輔電動汽車佩戴頭盔,汽車用戶後排系安全帶,這是「一盔一帶」新規的要求。不過正式執行節點尚未公布,所謂的「2020.06.01日」只是開始勸導查糾,指發現違規使用機動車的用戶以普法(說服教育)為主,只要用戶能認識到錯誤所在則不會進行處罰。汽車安全帶也是不例外的,只不過在高速公路行車時的查糾力度會嚴格一些。
  • BBC 的招牌汽車節目「Top Gear」為何選擇這家汽車資訊應用?
    如果你曾愛好過汽車,那也一定對各類汽車 App 和資訊失望過。失望於那些無聊卻強充新聞的資訊、內容乏味的標題黨、毫不實用的「汽車八卦」,最後不得不把「汽車」從頂閱欄裡取消。如果你曾這麼失去過信心,那當遇到「極駕客」時必定會的長舒一口氣,覺得自己的興趣終於有了個值得寄託的地方。
  • 「我乘地鐵3號線去學校」用英文怎麼表達?
    今天我想跟大家說一說你們常見的出行方式:乘地鐵。說起乘地鐵,你們可能都會說上一句:I always go to school by subway.那我們究竟該怎麼表達乘地鐵幾號線呢?其實很簡單,用line 就可以表示。比如: (1). I take the subway line 3 to school. 我乘地鐵3號線去學校。 (2). Which line do you take to work?
  • 汽車趣味知識:發動機為什麼不能設計為「防水」以降低涉水風險
    比如在進氣口或空氣濾清器位置加裝「水浸傳感器」,在遇到水的瞬間即可控制節氣門翻板完全關閉實現隔離進水。以目前的電子技術加裝這套系統實在是再簡單不過,對於技術水平最差的車企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種設計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知識點:內燃機基礎為燃燒,燃燒需要「燃油+空氣中的氧氣」。
  • 大眾中國市場跌8.3%;豐田發布六款新電動概念車「禾顏閱訊」
    大眾中國市場跌8.3%;豐田發布六款新電動概念車「禾顏閱訊」" src="http://e0.ifengimg.com/08/2019/0618/36FB66FCFF340A6A303F9356B51DCB84840629CA_size16_w640_h312.jpeg" />豐田發布六款新電動概念車
  • 趣味知識:汽車電路系統為何採用「負極搭鐵」-正極不可以嗎?
    汽車電瓶(啟動蓄電池)的接線方式很有意思,車輛線束與正極連接,負極搭鐵(與金屬車架相連),所有低壓電子設備均可車架連線負極直接形成迴路。這種設計似乎讓車身框架「帶電」了,如此設計真的合理嗎?——解析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為什麼需要「負極搭鐵」,原因有以下三點。
  • 趣味知識:自動擋汽車「S·運動模式」能高頻率使用嗎?
    #自動變速箱的「S擋·sport」為運動模式,偶爾使用或長時間使用是否會損傷汽車。相信這是很多新手司機總會關注的問題,其實完全不用有擔心。因為車企也會思考用戶是否掌握足夠高的駕駛技能,對車輛的機械結構是否有詳盡的了解。很顯然絕大多數汽車用戶是不具備這兩項能力的,所以能夠設定並允許用戶使用的控制方式總是不傷車的,S擋也不例外。
  • 趣味品牌:為何在同級國產汽車中,比亞迪很少被對比測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兩類車型的概述特點,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測評機構對於該品牌的燃油汽車缺少興趣,混動與電動汽車基本無需測試,因為比亞迪這家車企有非常嚴格的「出廠測試」。所謂存在的問題只能說是「6DCT25-六檔乾式雙離合」的問題,這家車企作為很早投入變速箱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初期選擇的機型是DCT(雙離合);而初期的DCT幾乎九成以上都在使用幹摩擦式離合器,所以比亞迪也沒有例外。
  • 汽車「滅火器」知識解析:規定與類型
    #問題:汽車是否需要配備滅火器,滅火器是否會爆炸而成為行車安全隱患?(反光背心是新規明確要求配備的,無需配備的車型只有無駕駛室的三輪汽車)重點:要求配備滅火器的車型為載客汽車與部分類型的載貨汽車,這裡所謂的「客車」指的的≥中型的營運客車(涵蓋校車),如果車輛只有一個滅火器的話,那麼安裝的位置一定是靠近駕駛座的;如配備多個滅火器的話,則要按照前中後的順序布局。
  • 「汽車人」長安馬自達:百萬用戶時代的「價值三重奏」
    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付遠洪表示:「推出「悅馬星空」用戶共創計劃,是對「用戶+」思維的傳承和延續,也是系統化踐行「用戶+」思維具體體現。」從2016年推出「用戶+」思維,將用戶置於企業發展的C位,到現在的「悅馬星空」用戶共創計劃,涵蓋3大平臺、7項行動。一路走來,長安馬自達始終將用戶放在自身視野的中心。
  • 趣味問題:汽車開空調會造成動力下降,是因為降低了馬力嗎?
    「horsepower-馬力」的釋義,或者理解為本土化的理解,因為馬的量詞為「匹」(一匹馬)。所謂的「功·率」就是發動機每分鐘做功的效率,不過這個概念可能不好理解;於是就有了以馬力來直觀體現性能的方式,但是馬力一定要是功率乘1.36,因為功率的真實單位為「kw」,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
  • 「趣味諺語」——七個跟顏色有關的有趣諺語!
    「玫瑰色眼鏡」、「飛揚的色彩」、「給他人綠光」!?這些是什麼意思?讓小編來告訴你!1.see through rose-tinted glasses 樂觀看待事物所謂「帶著玫瑰色的眼鏡」,像帶著粉紅色的夢幻視野看著這世界。總是用正面、樂觀的想法,來詮釋所遇的人事物。
  • 長城汽車的「哈弗」是什麼意思,魏派真的是以人名命名的嗎?
    #問題:HAVAL是什麼意思,為何國產汽車要取英文名?對於長城汽車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撇開技術層面和產品規劃問題不討論,最大的問題是長城哈弗品牌為何要蹭「哈佛大學」的熱點?其實這是個非常大的誤解。2:賽弗之後的第二臺SUV是「HOVER-哈弗」,不過早期哈弗沒有獨立為子品牌,首款車叫做「長城哈弗CUV」(city utility vehicle-城市多用途汽車)。
  • 汽車百科知識:C2駕駛證比C1「業餘」嗎?
    不會駕駛手動擋汽車似乎會顯得「業餘」吧。這種詭異的想法仍然普遍存在,會駕駛手動擋汽車仍然被視為更專業的存在,為什麼會這麼理解呢?——原因無非是商用車型仍然以手動擋汽車為主,專業駕駛員所掌握的技能總會被無限放大價值。然而駕駛汽車只是一種最基礎的技能,需要掌握何種技能應該以實際需求而不是普遍認知決定,對不對呢?
  • 大眾汽車的「DSG」與DCT有什麼區別?
    而公共汽車卻將雙聚散界說為DSG,是directshiftgearbox的縮寫,翻譯應為「乾脆換擋變速箱」,字面上的差別應當怎樣明白呢?「乾脆換擋」的觀點能夠明白為經歷聚散器布局,與電機操控的換擋布局完成連結分開與檔位切換,說白了即是機器主動變速器(AMT)的另一種注釋。
  • 【日本交通攻略】東京廣域週遊券3天內任意線路隨便乘!
    現行發售的「JR關東地區通票」,可在3日內無限次數搭乘關東地區的新幹線與特急列車的指定座,而今後的週遊區間還增加了東京臨海高速鐵道線,以及備受訪日遊客青睞的越後湯澤站和GALA湯澤站,展現全新面貌重新推出,在使用上也更加便利。除了富士山、輕井澤,以及日光方面等深受訪日外國旅客青睞的觀光景點之外,這張新的週遊券,還將帶您暢遊臺場與日本的知名滑雪渡假勝地。
  • 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7):「豆知識」---翻譯的推敲
    >2.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2)「伊呂波歌」的譯文亂彈3.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3)文化承載詞漫想(1)——從跨文化溝通視角看「刺身」和「餅」的翻譯(上)4.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4)文化承載詞漫想(2)——從跨文化溝通視角看「刺身」和
  • 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6):「豆知識」---職場常用日語慣用句趣味譚(下)
    (2)「伊呂波歌」的譯文亂彈3.趙平教授的日語趣味教學小知識點(3)文化承載詞漫想(1)——從跨文化溝通視角看「刺身」和「餅」的翻譯(上)那麼,「梨の礫」使用的是何種表達手法呢?「梨の礫」要複雜些。首先,它使用了「掛詞(かけことば)」即「雙關語」。日語雙關語多用諧音營造幽默,這一點與漢語類似。比方說「狗攆鴨子呱呱叫」利用的是形容叫聲的「呱呱叫」,隱喻「特別優秀」。「梨の礫」中的「梨」與表示「沒有」的古日語「無(な)し」發音一致。
  • 汽車共振問題解析:為何怠速會振動,加油門就能恢復正常呢?
    #趣味現象:為何發動機怠速會抖動,真正行駛卻不會抖動,甚至連三缸發動機也不例外?燃油動力汽車裝備的「內燃式熱機」的關鍵詞是「燃」,燃油的燃燒過程中會出現分子劇烈的不規則運動;以熱能的概念推動活塞往復運轉,以帶動曲軸以轉動的方式輸出動力。分子碰撞當然會產生振動,燃燒室的振動會連帶機器共振;在活塞下行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垂直作用力,機體則會因為這種振動的存在而搖擺。
  • 36氪獨家 | P2P汽車分時租賃平臺「Getaround」以3億美元收購...
    36氪獲悉,當地時間 4 月 24 日,美國 P2P 汽車分時租賃平臺「Getaround」正式宣布,已收購歐洲市場份額的最大競爭對手「Drivy」,收購價格為 3 億美元。 本次收購完成後,公司將在全球範圍內超過 300 個城市運營 P2P 汽車分時租賃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