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臺灣人看破手腳!創黨大佬斷言:民進黨2022、2024必大敗

2021-01-14 騰訊網

民進黨當局開放萊豬(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引起民怨,前民進黨「立委」林正杰今日在廣播節目中斷言,民進黨因為萊豬政策已經得罪島內老百姓、被大家看破手腳,所以2022年選舉一定大敗,至於2024年要繼續維持政權也相當困難。

林正杰今在島內廣播節目《千秋萬事》中,以「波濤洶湧」形容民進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狀況,並稱光是中天關臺這件事,內部亂成一鍋粥,新潮流、海派都在爭黃金頻道;他更進一步批民進黨萊豬政策出爾反爾,已經得罪全臺百姓,「在我看來,民進黨很快要結束!」

林正杰直指,「民進黨2022年選舉一定大敗,任何支持萊豬的縣市長,因不努力幫老百姓把關,通通要下臺,到了2024年「大選」,民進黨要維持政權也會相當困難,主因正是不顧百姓健康、出賣臺灣人,這點被大家看破手腳,是要垮臺的。」最後,他更說,今天民眾不是戒嚴時代下的老百姓,不可能接受民進黨當局這一套。

相關焦點

  • 蔡英文闖大禍,這次不用大陸出面,臺灣專家斷言民進黨2022慘了
    一段時間以來,臺當局屢次無視兩岸民意,企圖背靠美國「以武拒統」,為此,還積極引進「萊豬」,這下,蔡英文闖下了大禍,不用大陸出面,臺灣專家斷言民進黨2022年慘了!據臺海網12月25日報導,臺灣立法機構利用多數優勢將強行通過開放進口萊克多巴胺美豬的行政命令引起了臺灣島內民眾的不滿以及國民黨多位政要的批評。面對批評聲浪,臺當局不僅無視民意,還要「約談」提出危害健康質疑的蘇偉碩醫師。
  • 邱毅:臺灣民眾黨真正的挑戰在2022年
    作者:年負 8月2日,臺灣民眾黨成功召開黨員大會,渡過「滅黨」危機。臺灣「政黨法」規定:兩年召開一次的黨員大會必須有全黨半數以上的人出席。之前民眾黨因為意向參加人數過少而引發外界討論,現在黨員大會圓滿完成,柯文哲似乎可以放下心來。
  • 2022臺灣「百裡侯」之爭!綠營逆風作戰,藍營陷人才荒
    2021到來,距離2022縣市長選舉又近了,藍綠各有盤算,國民黨想力拼北臺灣連線,除了雙北,也冀望在基隆桃園新竹有所斬獲;民進黨則是想奪回彰化雲林嘉義失土,最好還能收復臺中。但目前第三勢力逐漸抬頭,加上「執政包袱」,專家預測,綠營會是逆風作戰。
  • 金燦榮:民進黨大敗,美國手中的「臺灣牌」快爛了
    不僅是民進黨潰敗,曾「風光無限」的柯文哲也僅在臺北險勝,但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表示將提出「選舉無效訴訟」。為什麼民進黨在短短兩年之後就盡失民心?這次選舉又會給島內政治和兩岸關係帶來哪些變化?美國手中的那張「臺灣牌」效力還有多大?觀察者網在選後第一時間連線美國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帶來最新解讀。
  • 臺灣作家洛杉基:民進黨創黨口號 被蔡英文、陳水扁完全推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昨日談及 「臺灣價值」直言,他的臺灣價值就是「清廉、勤政、愛鄉土」,以及「民主自由多元開放」。這番話還引來民進黨批評,這是在吃民進黨的豆腐。作家洛杉基認為,這句民進黨創黨的口號,已經完全變質了。
  • 強行開放萊豬 民調專家斷言:民進黨2022慘了
    臺灣立法機構民進黨團利用多數優勢將強行通過開放進口萊克多巴胺美豬的行政命令,另一方面壓制民間抗議聲浪,臺衛福部門就針對提出危害健康質疑的蘇偉碩醫師「查水錶」約談。對此,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近日接受港媒專訪表示,若以現在民進黨蠻幹情勢發展再不收兵,民進黨2022選舉結果一定會很慘。
  • 民眾黨成臺灣第三大黨,無奈民進黨立法機構過半,柯文哲難施手腳
    2020臺灣「大選」民進黨蔡英文以817萬票大勝,成立5個月的臺灣民眾黨也獲得不錯成果,政黨票獲得158.8萬票、得票率11.22%,成功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核心幕僚民眾黨發起人蔡壁如等5人送進臺立法機構,勢頭不錯。
  • 民進黨「獨派」大佬斷言蔡英文不可能選贏2020
    民進黨「獨派」大佬斷言蔡英文不可能選贏2020。(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中國臺灣網12月3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民進黨敗選後,「獨派」逼宮聲浪不斷,反對蔡英文2020尋求連任。「獨派」大佬辜寬敏認為,蔡英文絕對不可能當選,要她選根本是空話,若「行政院長」賴清德出馬角逐2020,「沒有人敢反對」。
  • 創黨至今34年無緣花蓮臺東縣長!傳民進黨2022年派2女將奇襲
    @銳看臺灣報導 民進黨創黨34年始終無緣花蓮與臺東兩縣長,傳出蔡英文核心圈思考讓蔡辦發言人Kolas Yotaka(圖右)及四連任少數民族「立委"陳瑩出徵,盼在2022年奇襲,挑戰國民黨籍花蓮縣長徐榛蔚、臺東縣長饒慶鈴,形成女將對決。
  • 「臺灣這四年」之:潮起潮落的臺灣「第三大黨」
    就在這一天,臺灣民眾黨舉辦創黨大會,柯文哲出任首任黨主席,宣示要改變臺灣的政治文化。不過,臺灣民眾黨從成立之初起,就是「柯文哲一人黨」 。柯文哲強調,臺灣民眾黨的目標,是希望在2020民代選戰中有所作為。為此,在臺灣民眾黨剛成立之際,柯文哲就先後炒作「郭柯王」結盟以及「郭柯宋」合作議題,吊足外界胃口。
  • 傳鄭文燦選臺北 民進黨2022內幕:接班喬不定 有人卡燦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桃園市長鄭文燦11月先後造訪澎湖、雲林、金門,並接連兩天到臺北、新北出席活動,外界普遍揣測是是為參選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熱身,也有傳他是要選臺北市長。香港《中評社》則指,目前民進黨內部為了2024年的接班問題爭執不下,而「誰選2022縣市長」也就成了攻防的焦點。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金燦榮:民進黨大敗,美國手中的「臺灣牌」快爛了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11月25日,2018臺灣地方選舉結果出爐,除了韓國瑜不出意料地擊敗民進黨陳其邁,當選下屆高雄市長外,國民黨在全臺也取得了2016年大敗之後的翻轉,拿下「六都」中的「三都」,總共取得全臺15個縣市長職位,臺灣再次出現「藍綠大變天」。
  • 讓柯文哲踢掉蔡英文 民進黨「1490造勢大會」是賴清德在搗鬼?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6·23」的造勢大會,原意是要拉抬黨內臺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的聲勢,沒想到卻成為網民看民進黨的大笑話,「1490」的人數空拍圖成為臺灣的網絡熱點。有網友表示,「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戰略「是不是2018寧願讓臺北市送給國民黨,也要利用姚文智拉下柯連任」。不過,有網友則認為「如果2018大敗,身為『行政院長』的賴清德也絕對跑不掉」。
  • 柯文哲的政黨旗開得勝,2024年他能不能戰勝民進黨?|臺灣選後觀察2
    而憑藉11.22%的政黨得票率,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也獲得2024年直接參選地區領導人的門票。6年前,當時的政治素人、自稱「墨綠」的臺大醫生柯文哲與民進黨聯手,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到了2018年,在民進黨候選人參選的情況下,他還是涉險成功連任。
  • 王鴻薇示警:鬥倒韓國瑜、柯文哲,民進黨在找下一個目標了
    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再吞大敗,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鴻薇指出,柯文哲挑戰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夢碎」。民進黨好整以暇,現在除了派系繼續內鬥之外,就是再找對外鬥爭的對象了。王鴻薇用七個字比喻綠營鬥韓國瑜的策略,民進黨及其側翼全力攻擊韓國瑜,即使「大選」結束,仍發揮「宜將勝勇追窮寇」精神,鬥到韓國瑜退出高雄,絕不給韓翻身機會。
  • 民進黨大佬激烈反對:不要再選了
    蔡英文(臺媒)海外網12月18日電 近日,臺當局「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被推舉參選民進黨主席,不只民進黨大佬吳乃仁憤怒退黨,另一位黨內大佬林濁水也開炮,說卓榮泰參選是要保蔡英文連任。據臺灣TVBS新聞消息,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17日在臉書發文稱,要讓社會大眾認為卓榮泰不是「保皇黨」也很簡單,只要承諾不讓民意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人(蔡英文),在2020年代表民進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行。「努力推出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人參選,真是荒謬。」
  • 贏回高雄後 民進黨已開始著手準備2022
    臺媒報導,民進黨在高雄市長補選一役勝出,收復南臺灣執政版圖,有民進黨內人士透露,黨秘書長林錫耀日前已在縣市黨部主委會議提到,將啟動各縣市黨部的2022年地方縣市長選舉準備工作。不過,展望2022,民進黨能否守住現有執政的桃園市、基隆市與新竹市等縣市,並拿回2018年丟掉的執政縣市,仍有不小挑戰。
  • 民進黨已選舉無敵 臺灣怎走下去?國民黨的未來在哪裡
    南臺灣的臺南、高雄、屏東又全部插上綠旗,2022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可能僅能保住新北市、金門、馬祖、花蓮,以及新竹縣、苗慄等客家優勢選區。2014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拿13席,國民黨6席;2018變成國民黨15席,民進黨6席,活生生就是鐘擺,下次鐘擺再擺回去不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醜聞打不垮民進黨。
  • 收復高雄後民進黨啟動2022布局 6個執政縣市將面臨挑戰
    臺媒資料圖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民進黨今天在補選一役收復失去的高雄市長寶座,拼回南臺灣執政版圖;不過,展望2022年地方縣市長選舉,能否守住現有執政的桃園市、基隆市與新竹市等縣市,並拿回2018年丟掉的執政縣市,仍有不小挑戰。
  • 民進黨2024、臺北市長人選,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人選浮出水面?
    民進黨2024看鄭文燦 賴清德政壇已經到頂針對蔡英文520人事布局,「獨派」教授施正鋒8日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應會留任,但2022年選舉前一年,「閣揆」的位置應該會由蔡自己人、前「立法院長至於賴清德成為副手是被蔡就近看管,沒實權,2024大選賴應沒有機會了。他認為,最可能代表民進黨參與2024大選的,應是新潮流系的桃園市長鄭文燦。 蘇貞昌最近比較得意,不過7日也跌了一跤。應當指出的是,圖中的「中國」應為「大陸」,「各國」應為「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