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化、盲目留學須謹慎「黑中介」、「野雞大學」要提防
海外留學市場現狀調查
又到8月,國內考生的出國留學大軍再成社會關注的焦點。最近有機構預測,今年中國自費留學總量或將增長30%,達到創紀錄的27萬人,這也將繼續保持中國「留學生輸出全球第一」的地位。而隨著近年來出國留學的低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有專家也提出了應警惕「留學負現象」的發生。為此,我們推出這期海外留學市場調查,將目前各主要留學目的地國的留學政策法規、留學市場現狀、中國留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危害較大的「黑中介」、「野雞學校」現象等逐一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報駐基輔記者朱冬傳
駐東京記者張超
駐華盛頓記者鄒強
本報實習生張春雨沈圳
烏克蘭:留學中介魚目混珠
記得在基輔國立舍甫琴科大學參加烏克蘭第三所孔子學院揭幕時,記者曾碰見幾位熟人,他們是記者1984年在基輔大學進修時的老師。羅曼語系教授和國際關係系教授都對記者說:基輔大學與中國有著傳統的學術友好聯繫,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就曾有數百名中國留學生赴「紅樓黃樓」求學。中國改革開放後,1984年起基輔大學恢復了與中國的聯繫,當時他們迎來的第一批6名中國進修生,成為了中烏友好的「第一批春燕」。如今,已有超過上萬名中國學生與基輔大學的名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烏克蘭作為一個傳統的留學目的地國,至今仍保持著一定的優勢和吸引力。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部分人才精英流失,但仍基本保留下獨立國協內僅次於俄羅斯的科技教育大國地位。目前烏全國共有904所高校,其中95所為國立。每年招生約50萬,在校生為250萬。按照平均人口計算,烏高校數量在整個歐洲名列前茅,但學生數量卻是較低的。從2000年以來,外國在烏克蘭的留學生人數每年以10%的幅度遞增,現約有5萬名來自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烏克蘭就讀,其人數規模居世界第九。
因歷史、現實等綜合因素,在烏克蘭的中國留學生的比例在前獨立國協國家中一直居首,目前約有1萬人。這些年輕人年齡上大多以18至20歲為主,雖然他們中大部分仍保持著前輩們刻苦學習、嚴格自律的優良傳統,但現實中仍有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而隨著留學年輕化趨勢的不斷蔓延,這些問題也更加值得國內教育界和家長們關注。
基輔語言大學老師麗達說:「我們系裡有些中國學生都來了三年多,俄語還是開不了口。」不過,一些中國學生也有他們的苦衷,「現在學校有關烏克蘭語必須為講授的語言的規定,無形中增大了學生的語言負擔,除了在上俄語課時是使用俄語,其他課程都是用烏克蘭語授課,這對本國學生沒有負擔,但對東方的中國學生,俄語和烏語則是有著極大差異的兩門外語。」
由於語言不過關而導致的學生逃課現象也較為普遍。對此,學生們會抱怨說,因為他們聽不到「精彩」,學校的授課方式陳舊單一,屬於「填鴨式教學」,所以才提不起興趣。在課餘時,大多數學生都是把時光耗費在電腦、遊戲、網絡上,另有少數則是進行隱蔽性的「打工」,因為烏克蘭法律不允許學生在任何時間打工,世界多數國家都通行的學生勤工助學在這裡並不被允許。而在考試時,也往往有不少學生「臨時抱佛腳」,借別人的筆記本抄寫,甚至直接拿錢賄賂老師。據記者了解,這類「混」文憑的學生不乏其人。
還有一種並非偶然的現象,就是留學中介魚目混珠。目前在烏克蘭,多數中介仍是個人行為,以自己對當地情況和高校的了解,通過網絡和國內進行聯繫。這些留學中介在招生中因為是金錢至上,所以對出國的生源把關並不嚴格。而部分學生在來到後,又得不到當初承諾的條件,因此十分無助,有的因學歷公證、論證不足,有的因學校名額有限,特別是藝術院校,每年的名額十分嚴格,而從國內過來後,留學中介無法滿足,將學生推向社會,任其自謀生路。然而對此,烏教育部至今也沒有什麼有效的監督機制。
據記者了解,目前烏克蘭在留學領域中的法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失。東歐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戈什對記者說,蘇聯體制遺留下的教學條件與轉型中烏克蘭教學模式有著較大的差異。在適配過程中沒有法律保障,至今入學標準只有一個文件——烏克蘭政府1998年8月5日頒布的1238號決議。
而在接受外國學生方面,也少有國家間協議保障,通常都是由一所學校的畢業生開辦的留學中介或代理來招生。在此方面,國際移民組織烏克蘭代表處達·維爾克利特表示,外國學生在烏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信息封閉,學生對教學條件等相關信息知之甚少。
此外,留學生還常常會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特別是經常遭受警察無端盤查和刁難。有3名來自剛果的學生,在國內看到廣告後決定到烏克蘭,隨後在籤約、支付籤證和入學邀請、醫療保險、機票等方面支出了一大筆錢。然而在來到基輔國立大學後,在報到時才被告知還要交付2600美元的住宿費和學費,否則就會被遣送回國。而在此之前,中介根本沒有提及此事。於是,他們的護照被拿走,有1名學生被遣返,還有1名學生因為反抗而被關進了監獄。非洲學生表示,他們在這裡感覺自己是「被凌辱」的人,沒有任何權利。「我們是來學習的,畢業後回到非洲。我們沒有做出任何違法的事,不好的事,我們是正常渠道合法而來,為何對我們這樣啊。」
如今,中國留學生在烏克蘭的求學地域布局也開始發生變化,不再集中在首都基輔,而是選擇專業對口,學校條件好的地方高校。統計顯示:從留學生總量上目前哈爾科夫州居第一,有12700名留學生,其次才是基輔、敖德薩和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哈爾科夫建築學院的李萍就對記者說,她就是衝著這一學校的實力和學費及花費較低而來,此外,地方上的安全感要稍好一些,在基輔襲擊外國人、外國學生的事件時有發生。她來自一個工薪家庭,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她的理想是大學畢業後,回國發展。
日本:「就學」、「留學」兩個籤證
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的最新調查結果,截至到2009年5月(日本新學年從每年的4月開始)時,在日留學生數量為13萬2720人,距離目標尚差約17萬人。不過,這一數字仍然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留學生為7萬9089人,約佔總人數的60%。
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30萬留學生計劃」,計劃到2020年時在日留學生人數增至30萬人。就此福田康夫曾在國會中稱,該計劃可以擴大人員交流,使日本更加開放。
對於30萬這個數字,日本文部科學省計劃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日本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在讀學生數約350萬人。受「少子化」的影響,此數字將呈現減少的趨勢,不過隨著升學率的提高,此數字應會維持在300萬左右。在非英語的發達國家中,德國招收留學生佔總學生數量的12.3%,法國為11.9%,英語發達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此比則更高。而日本留學生比例現在只有3%強,如果要達到德、法的水平,按10%計算的話,留學生應達到30萬。
說到「少子化」,不得不提的一個現象是,如今一些日本大學老師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越來越擔憂,而此前《日本新華僑報》也曾發表署名文章稱,這些問題在中國留學生身上同樣也不少見。文中稱,相當數量中國留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下降,學習的能力在減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新華僑華人社會也應該對「新生代」中國留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文章提到,如今中國留學生走出國門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由父母準備了學費或者是第一筆學費,還有不少是由家裡直接提供生活費,這是幾十年前的中國私費留學生們夢寐以求或者說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應當說,如今中國留學生的課堂出勤率要比那個時代中國留學生的課堂出勤率高出許多,但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專心學習的程度卻有所下降,在課堂上玩手機以及聊天的大有人在。
所以,如何提高當今中國留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的問題,是一個需要海內外華人社會共同思考的問題。國內的家長不應在把孩子送出國門後就不再管孩子,不應在通訊聯繫更為便捷的時代反而更加不了解身在異域的孩子。文章指出,「提振中國留學生學習能力這個課題值得認真研究」。
日本的高校一般都較為規範,社會治安也不是很大問題,但在考慮赴日本留學時,需要重點識別兩個籤證:「就學」籤證和「留學」籤證。
按照規定,赴日留學可以申請大學、研究生院、短期大學、設置專科課程的專修學校及高等專科學校等5類院校。而在進入這些院校前,一般先要上1至2年的日語學校。語言學校多由公司或個人經營,在80年代擴大留學生的初期,一度出現了欺騙生源、學生非法滯留等諸多混亂情形。1990年,日本設置了「就學」的籤證資格,發給不在上述5類學校就學的外國人(高中生以上)。因此,在語言學校的學生獲得的並不是「留學」籤證。當然,如果在大學的留學生預科、專科學校日語專業學習日語的話,獲得的則是「留學」籤證。
兩種籤證的區別首先是駐留時間不同,「就學」為1年或6個月,而「留學」則為2年或者1年。兩者都允許打工,但是「就學」時一天打工時間規定在4小時內,「留學」的話,一周打工時間則為28小時以內。對每天打工的時間沒有專門限制,放假時一天最長可以打8小時的工。
為配合「30萬留學生計劃」,日本還修改了《入管法》,並於2010年7月正式實施。新法取消了「就學」的籤證名目,統一為「留學」。據統計,2009年發放的「就學」籤證中,僅中國人就有1萬8千餘人。名義變更後,今年留學生人數統計估計將會有大幅上升。
據報導,中國赴日留學籤證的通過率已超過90%以上。記者了解到,在東京的語言學校中,有一半以上的是高中畢業後就來日本的「小留學生」。東京語言學校,學費宿舍費平均一年在100萬日元(約合7.8萬人民幣)左右。當然也可以租房子住,不過,東京是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城市,幾平方米的房子也租金不菲。由於生活成本較高,除了家境特別好的,在日留學生基本都會選擇打工。
日本大學有國立、公立、私立之分。目前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是早稻田私立大學,有留學生3144人,其次是立命館亞太大學有2786人,超過1000名留學生的有17所學校。一般私立學校門檻並不高,如果正常學習,語言學校2年內進入一般私立大學應該問題不大。
美國:留學別去「克萊登」
多年來,美國由於教育體系先進及籤證政策相對寬鬆,一直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國家。2009年,在美國註冊的國際留學生總數約為67.2萬人,其中中國留學生達到9.8萬人,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1.2%,列2009年國際留學生增幅之首。
龐大的留學生市場背後孕育著巨大的商機,而針對留學生的「空殼」學校也應運而生。過去10年,由於缺乏嚴格的法律監管和有效的道德約束,假借高校名義濫發文憑的現象在網絡不斷蔓延,成為網絡詐騙犯罪的一大主要內容。「文憑工廠」的網站數以百計,產值估計達到5億美元,在過去幾年中翻了1倍。
目前,美國的「文憑工廠」已形成產業鏈格局,不僅提供假文憑,還提供假成績單、假推薦信等各類證件。一個「文憑工廠」的網站顯示,繳納89美元就可獲得碩士學位,另加80美元可提供成績單,再加20美元的話,就能買個「優秀」的成績。
在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由於州政府打假法規軟弱無力,「文憑工廠」在當地盛行一時。這一現象促使很多州出臺嚴格的法律,對文憑造假行為予以嚴厲打擊。2003年和2004年間,美國審計總署在對少數事務所的調查中,竟然發現了463個使用假文憑的聯邦僱員。對此,美國已有十多個州將使用假文憑求職列為犯罪。美國勞工機構也建議,用人機構一定要致電教育部或聯邦貿易委員會等相關機構審核求職者的學歷背景,避免「克萊登大學」現象的發生。
調查顯示:如今美國的「野雞大學」幾乎遍布全美各個角落,成泛濫之勢。而這一現象的出現,根本上是由於美國的大學創辦制度和大學認證制度存在巨大的漏洞。據了解,在美國每個人都有權利開辦大學,任何人都可以花幾十元、用半小時的時間在政府部門註冊成立大學,然後由美國教育部許可的各類行業性民間組織對其進行認證,而美國教育部並不參與認證任何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民間組織為了實現「自負盈虧」,便紛紛採取向所認證的大學收取高額費用的方式,在經濟上依賴於它們的「客戶」,所以經過認證的美國大學並不代表其擁有高水準的教學質量。
據報導,2009年落馬的深圳高官許宗衡曾就讀的「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甚至已經被AACSB所認證(AACSB——國際高等商學院協會,成立於1916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學院和會計項目非政府認證機構),可它的的確確是一所貨真價實的「野雞大學」。統計顯示:美國的「野雞大學」年收入高達16億元人民幣。而在華人數量最多的加州,「野雞大學」也最為猖獗。
美國《世界日報》資深記者鮑廣仁就對「野雞大學」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他說,「野雞大學」頒發假文憑、假學歷有兩種方式:一是向留學生收取昂貴學費,然後裝模作樣地給他們上點兒課後,就頒發各種學位;二是直接賣學位,留學生連學都不用上,就可以獲得想要的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野雞大學」的網址也多是以「.com」或「.org」結尾,而不是「.edu」,後者代表的是教育機構,而前者代表的是商業機構。但網址中含有「.edu」的大學也並不都是正規大學,很多歷史較為悠久的野雞大學,也都是以「.edu」註冊的網址,這是因為美國在2001年前對「.edu」網址的使用並沒有詳細的規定。
歐洲:小語種國家陷阱多
李佳(化名)是去年高中生留學大軍的一員,在談及留學經歷時,她說,「我去的是西班牙,不少人選擇去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人去了英國、法國、德國等,大部分同學都是自費留學」。
由於英、法、德等這些傳統的留學目的地國競爭激烈,各方面壓力相對較大,許多孩子和家長紛紛轉戰小語種國家,小佳就是「避熱」的一個例子。如今,隨著中國和歐盟國家經貿往來升溫,西班牙等小語種國家也越來越受到眾多中國學生的青睞。
統計顯示:從1978年至2009年,中國約有162萬留學生。在歐洲國家,留學德國達2.6萬人,留學英國達3萬,留學法國近1萬人。而隨著近年來歐洲一些小語種國家逐漸開放留學政策,以及歐元貶值的刺激,西班牙、比利時和北歐地區等小國留學逐漸升溫。據中國駐比利時使館教育處薛浣白參贊介紹,目前在比利時各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有3000多人,其中約80%為自費。
在留學的專業選擇方面,很多中國留學生偏重管理、金融等熱門專業,但是這些專業的學費多是異常昂貴,有些地區甚至把留學生當成「搖錢樹」。近年來,在瑞士有些人為了掙錢,就創立了專門針對中國大陸學生的私立酒店管理學校,瑞士政府對於這類私立學校的創辦不加以限制,也不考察收費和教育質量,最重要的是,其文憑也不被官方認可。
此外,針對這些小語種國家的「黑中介」詐騙更是層出不窮。有些學生就是因為在國內時,對西班牙語一竅不通而聽從了「黑中介」的「花言巧語」,花費巨資去了西班牙,但是最終由於語言難關不得不放棄。
另外,在歐洲最大的英語國家——英國,「野雞大學」的問題也同樣嚴重。據統計,目前在全世界的「野雞大學」國家分布排名中,美國高居榜首,有855所;緊隨其後的就是英國,有87所;位居第三的是加拿大,有18所。
就此,英國負責繼續教育事務的國務大臣凱文·布倫南曾表示,「英國可能有多達2000所假院校,致使數萬名冒牌學生得以進入英國,而假院校盛行將有損於英國作為全球教育中心的聲譽。」調查顯示:一些學校的實際在讀學生人數和註冊學生人數相差甚遠,有的學校註冊學生有1178人,但真正來上課的學生不超過200人。據披露,一所名為「曼徹斯特職業大學」的院校建立於2006年,曾向1000多人出售學位。其結果是,有成千上萬人通過類似的留學申請方式混進英國。
加拿大:低齡出國應考量
馬丁(化名)是一名在加拿大一所大學預科(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就讀的中國學生,他描述了這所學校內中國留學生的生活情況:年輕同學剛到加拿大會倍感無聊寂寞,往往會嘗試在國內從未嘗試也不敢嘗試的新鮮事物,用他的話說就是「未成熟的心靈極易接觸新事物,新世界新環境有了更多新的誘惑」。
馬丁認識的一名10年級學生,就曾在加拿大一家賭場一夜賭輸2萬元加幣,不得不打越洋電話請家長匯錢解決「錢關」,在國內不可能有這樣機會的學生都帶著一顆好奇心走進了吃人的賭場,大多是輸光而歸。他說,自己的一位同學出於好奇吸了第一口大麻,漸漸地開始為之沉醉,把父母給的錢大都花在這上面,荒廢了學業,人也很憔悴,有氣無力,面無血色。在國內,家庭的嚴厲管教決不允許女孩子在外面過夜。而在加拿大,許多年輕女孩為了逃避沒人照顧的生活,往往會尋找「可以依靠」的人過起同居生活,而這並不適合心智尚未成熟的她們。
在加拿大,馬丁所描述的情況具有一定代表性。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護理系黃姓華裔教授表示,部分赴加小留學生由於缺乏管教、自控能力不強,在充滿誘惑的加拿大確實過著奢靡混亂的生活。據加拿大《星島日報》稱,高中男寄宿國際生中,高達24.5%出現濫交,相比之下,本地生只有11.9%。而溫哥華市警方也發現,在私人妓寨中甚至有中國女寄宿生賣淫。
據國內最新發布的《2010年首次中學生留學意向調查報告》顯示:像馬丁和他的加拿大預科同學一樣選擇出國讀高中、本科的中國學生數量近些年呈「猛增」趨勢。該報告稱,17.8%的受調查學生選擇「不希望參加高考直接海外就讀」,而留學加拿大人數在2010年出現井噴之勢。這是因為,受到競爭對手澳大利亞留學市場私營院校倒閉、移民政策緊縮的影響,近期留學政策以「放」為主的加拿大成為之前有意赴澳留學生的第一選擇。
儘管出現這麼多問題,赴加留學市場依然火爆。留學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諮詢加拿大留學的人數增長同比超過三成。加拿大約克大學一名研究東亞文化的教授表示,據他觀察,現在許多中國人出國留學並非深思熟慮的結果。他說,現在的中國家長可能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總認為加拿大的大學培養出的學生都是人才,而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是不是適合赴加單獨生活學習、當地留學生政策是不是完善等,家長在熱切希望孩子能獲得優質教育的同時,必須要作出理性的選擇。
(平影影、賈琛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