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摘自錢江晚報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餘杭區招聘公示的一張截圖在網上瘋傳,街道辦招8人,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引起熱議。有人感慨這些才子竟為五鬥米折腰,覺得悲哀;有些人覺得之前不是有賣豬肉的嗎?誰規定清北畢業一定要做什麼了,這事不值得大驚小怪;有些人感慨這些人已失去奮鬥激情,在找養老的地方;有些人認為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有人感慨,清華北大畢業都去搶這種工作,我孩子是普通大學的學生,還有活路嗎?你看到這些,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嗎?
多少年來,大學生一直被大家稱為天之驕子,大學生被稱為進入金字塔的人,清華北大更是金字塔的頂端。可是,大學生真的還是天之驕子嗎?
我想先讓大家看幾組數據,據《中國社會科學網》提供的數據,2017年,全國高等教育總招生超過700萬,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3699萬人,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五分之一,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20萬人。關於2019年和2020年數據,網傳2019年為830多萬,而2020年達到874萬。
2015年,大學畢業生已佔22歲到25歲人口中的40%。
教育部2016年的教育事業發展公報,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42.7%。
請注意,這些數字沒有包括每年出國留學及學成歸國人員。如果加上這些人員,你也許會大吃一驚,大學生,真的不再是大家意識中的「鳳毛麟角」「天選之子」。如果街道基層崗位都用清華北大的學生,那麼,你上個普通高校,還有什麼發展機會呢?
那麼,大家接下來一定會問,考大學還有意義嗎?我還要考大學嗎?
有些人告訴我,如果大學越來越多,考大學越來越容易,當別人都是大學生,而你不是,那豈不是更沒有競爭力?這也就是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僅考大學,還要考研究生、博士,不僅要考碩士、博士,還要考名校的博士,博士生招生真是前所未有的「一位難求」。
說說我本人的經歷吧,前不久,我兒子去應聘國內一個金融機構的普通助理崗位,他是多倫多大學(世界排名第23,比清華北大還高)本科畢業,成績優秀,專業對口,可是,被告知不是研究生學歷根本進不了門, 他們已經好幾年不進本科生了,只能研究生和博士才考慮。去年一個朋友的孩子,常青藤盟校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畢業,去某投行應聘普通職務, 告知不行,因為國內外一堆名校的博士應聘,如果有一堆博士應聘,他們肯定要挑博士,不會在碩士裡選擇。
你會說,如果社會已變成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只能讓孩子拼命考大學、研究生、博士、名校---
但是,我想說的是,人還是各有天分,如果自己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你逼死他又能如何?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讀研究生或博士的。最關鍵的是,社會現在是這樣,以後也會是這樣嗎?
所以,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風氣下,不要追風,不妨務實些, 如果孩子喜歡學習,善於學習,就繼續讀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一路深造, 如果不是,不妨讓孩子讀技能性的大專、職業教育,與其沿著這條路上走到黑,不如換個思路,而且,我堅信,比照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這種狀況也一定會改變。
根據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職業教育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有其教育的側重點,如果喜歡做研究的,就讀本科直到博士,如果想早點就業,不喜歡做研究,就讀大專。在國外工作,並非學歷越高越好,相反,大專畢業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工資也並不低。國外應聘時經常會碰到的一個詞「overqualified」,表明你的學歷或經驗已遠高於崗位的要求,不要誤解,這並不是一個誇獎人的詞。就如同街道的崗位真的需要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去才能做好嗎?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定做得比普通高校的好嗎?我不是指責這些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他們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也有選擇自己職業道路的權利, 我也很佩服他們接地氣的選擇,我只是想,用人單位招人,這些崗位真的名校的學生就會更適合,就會做的更好嗎?等過些年,用人單位覺得未必是這樣,應該會改變用人思路。
後來,餘杭用人單位澄清, 這不是今年的招聘公示,是2018年的。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請也分享你的看法。如果贊同我的觀點,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