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聽人們一直在議論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進了街道辦,有的說有的人可能覺得大材小用,清北理工科的博士生去基層任職是國家的損失,殺雞何用牛刀,而且還用幾把牛刀。
有人問:街道辦真的需要這種專業學科的碩士特別是博士嗎?這是否是一種人才浪費?
更有人問:為什麼這些人才不去大學傳道授業或者去研究所搞科研,他們應該站在最領先的領域,肩負著科技發展的重擔才對啊。
有人還提起當年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談到不少清華海歸回國後的去處時說:「多半用非所學,甚至學而不用的,這是多麼浪費人才的一件事。」
新聞怎麼說我們暫且不管,但我在這裡理性給大家分析一下,大家去判定該不該去。
一、去類似街道辦的情況多不多?
我要告訴大家的真相是,不僅多,還相當多。比如這次網絡熱議的餘杭區街道辦招錄8名清華北大畢業生,包括數名博士生。筆者還看到,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副主任羅林姣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網傳簡歷顯示,羅林姣曾就讀哈佛大學物理系,獲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8年出任桃源街道辦副主任。
所以這件事並不奇怪,只是餘杭區街道辦事處招的人多,引起大家注意罷了。
而且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十年前就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畢業之後考公務員,任職上海某區街道辦,目前生活過得很愜意啊!
二、街道辦需不需要高學歷人才?
這其實是網上討論的焦點所在,名牌大學的身份,天之驕子的學歷與區區街道辦這個崗位形成的天然對比之所以覺得反差太多,主要是緣於我們對街道辦本身的認識欠缺。
1.現在的街道辦已不是以前的街道辦,其服務功能需要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傳統意義上的街道辦,大家覺得無非就是些大叔大媽管管雜事而已,不需要有什麼學歷文憑,甚至都不需要年輕人。
在城市化地影響下,其實現在的街道辦所服務的對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比如說這次餘杭區街道辦的情況是:阿里巴巴的總部就在這個區,杭州市餘杭區在2019年的GDP總值高達2824.02億元,全區戶籍人口116.18萬人,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區人均GDP為24.99萬元。
這個地方現在是高樓林立,寫字樓裡都是白領,匯聚了各行各業高知識人才,要對口這些人的服務,你認為普通的大叔大媽能應對嗎?
而且現在街道辦所做的事也不是低端的事,更不是簡單的事。街道辦的工作內容很多,包括政務、綜合管理、城市管理、社會事務、計生、經濟發展等等,很多工作的專業性也比較強,青年人才的補充是社會發展的本來需求,這些崗位需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廣泛的見識。
比如說這次疫情,沒有一批有知識有水平的街道辦人員,可能很多數據收集、工作解釋、政策執行達不到現在這樣的效果吧。
2.民眾對崗位認識的觀念老舊。大家對某些崗位還是存在著偏見,主觀認為他們太低級,就好比說一個保安,大家認同度就十分低。
但要是他服務的對象不同呢?他需要的能力是不是就不一樣,其的價值就不一樣對不對,所以不能單純地認為他這個崗位價值低。
當街道辦的工作注入了高質量人才之後,它能夠做到的事情顯然會更多,專業化也會更高,此時,街道辦崗位的價值也必然會有所提升。
三、是什麼吸引了這些高學歷人才?
沒有在城裡生活的人,可能不知道城裡生活有多難,沒有在一線二線城市生活的人,更不知道在大城市生活有多難。
工作、買房、結婚、育兒,如此多的現實擺在你面前時你怎麼辦?
在這個時候,錢說了算,條件說了算。那些所謂的科研,所謂的深造在此時都會顯得蒼白和無力。
有一個數據顯示,清華2019年在中國內地招生3400人,其中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數量佔比僅為19.3%,北大的這一數據比清華更低。而與此對應清華八成以上的本科生畢業後選擇在國內外深造(即繼續在國內讀研或出國留學),北大的這一比例則佔到七成。
這說明什麼問題,不說絕對數,但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估計會放棄深造,而選擇就業,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他們得首先解決生存問題,他們更不能讓父母一直供養他們,他們急需人一份工作去支持整個家庭。
那麼再來說街道的吸引力:
1.高薪、高待遇。一般來說,名牌大學到街道辦的基本上是這個街道辦條件特別好,待遇也特別好。比如這個餘杭區街道辦,參照餘杭區政府2018年清北招聘錄用人選相關政策,博研參照事業副處級薪酬水平,碩研參照事業正科級薪酬水平,年薪穩定到手就有35萬元左右。還有安家費、住購房補貼、各種醫療保險、退休待遇等等都有優先保障。
這換誰誰不心動,而且這些清北畢業的高材生,大多數都是自己選擇要考這個崗位,既然是自己做的決定,想必他們也是考慮得很清楚了。
2.資源豐富,可以解決家庭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很多人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成家帶孩子的家庭都知道,在一所城市,各種資源有多麼重要。
比如說教育,孩子入學有多困難,要上好的學校有多難。
而進入街道辦,在別人看似困難重重的情況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只要不是過份高的要求,以街道辦管理者的身份,得到政策傾斜是很容易的,在我們這種實際現實情況下,大家應該知道優勢有多明顯。
街道辦事情雖然雜,但也正因為如此,接觸面廣,社會資源豐富,很多資源我們是想像不到的。
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說你在所轄區想購房,你不用講價,別人也會給你最優惠的政策對不對?選好地段、好樓盤、好戶型,然後是好價格,這是商業化的正常操作,只要你不貪,又不違規。
所以,我認為崗位沒有貴賤之分,關鍵在那裡你自己覺得如何,這個社會首先要生存,再說其他。
就算你自己只是在基層,但你至少為自己的子女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對不對。
借一句白巖松的話,「沒有高考,你拿什麼和富二代拼?」
延伸一句,「沒有資源,你憑什麼站在社會地位的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