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屬於丙類傳染病,流行廣泛,不分地域,呈全世界性分布。好發於6至24個月的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易出現「又吐又拉又發燒」的情況。
致病原因
「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輪狀病毒感染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病的主要病因,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輪狀病毒一般不侵犯全身,主要感染十二指腸及空腸腸道,使得腸道的吸收功能障礙,水分大量積聚於腸腔內,導致腹瀉及嘔吐。大量的吐、瀉丟失水及電解質,容易導致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2至3天。起病急,病初1至2天常發生嘔吐,隨後出現腹瀉,排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大便次數及水分增多,無腥臭味。多數伴有發熱,早期出現呼吸道不適症狀。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餵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約3至8天。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預後良好。
檢查方式
通過糞便常規檢查、病毒抗原、抗體檢測、病毒核酸檢測對病原體進行檢查,即可確診。還可以通過血常規、生化檢查等了解患者全身情況及電解質、酸鹼平衡是否正常。
治療方法
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本病多病情輕、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門診接受治療。治療以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等對症治療為主,吐瀉嚴重者先禁食,逐步恢復飲食。症狀較輕的患者選擇口服補液即可,脫水嚴重者應通過靜脈補液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可選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微生態製劑緩解症狀,避免使用止瀉劑,會抑制胃腸動力,增加毒素吸收,加重病情。
預防辦法
早發現早隔離。加強飲食、飲水及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做好糞便管理。小兒可接種免疫輪狀病毒的疫苗。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免疫物質,提倡母乳餵養。在秋季等疾病流行季節,減少外出,不去人群聚集的場所。及時增減衣服,避免感冒削弱身體的防禦能力。
飲食調理
發病期間吐瀉嚴重的患兒先禁食,逐步恢復飲食。恢復飲食後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適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和調味品。可將食材做成湯食用,有利於消化的同時還能攝入水分,也可選擇粥類作為主食。多喝開水、果汁飲料、豆漿等,避免脫水的發生,均衡飲食,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物質。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