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到一定年紀時會特別喜歡惡作劇。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調皮的天性,通常都是「一笑而過」。由於孩子年齡小,很多時候無法預估惡作劇的後果,很容易傷害別人或自己。因此,如果父母不及時加以引導,惡作劇或許會演變為作惡,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近幾年,關於孩子惡作劇傷人的新聞屢見不鮮。如5歲男孩惡作劇,把2歲女童獨自抱進電梯,導致其失足跌下18樓不幸身亡;過年期間,「熊孩子」向貨車內扔鞭炮,引發貨車燃燒等等。這些故意與他人開玩笑、戲耍、互相捉弄的行為,非但沒有滿足惡作劇製造者的「惡趣味」,給他人帶來身體傷害的同時,也會讓惡作劇製造者的內心經歷創傷。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惡作劇行為加以重視。
愛惡作劇的孩子,除了天性比較頑皮以外,常常伴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和動機。所以父母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幫他們改掉惡作劇的行為。
1.好奇心推動「惡作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1歲以後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同時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慾,喜歡去探索和嘗試。他們希望能夠親自嘗試一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對事物產生影響。影響一旦產生,孩子就會有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他在搞了一次惡作劇之後,還會樂此不疲地繼續搞下去的原因[1]。
2.惡作劇源於模仿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模仿的過程。他們通過對其他行為的效仿,從中學到相關經驗,提高社會化的過程[2]。所以孩子看到或聽聞惡作劇時,就會有想要模仿的衝動,並轉而去捉弄別的小夥伴。再加上父母教育方式欠妥,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並通過惡作劇的行為,進行無聲的反抗。
3.希望獲得關注
熱衷惡作劇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其本身並沒有惡意,只是平時過多地被他人忽視,受到有意或無意的冷落[3]。所以孩子才會通過惡作劇的形式,來吸引父母或同伴的關注,從而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4.發洩內心消極情緒
有的孩子惡作劇,是希望通過這個途徑宣洩消極情緒,如父母不正確的管教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批評;與同伴發生矛盾等等。以上行為導致孩子心理出現了失衡現象,所以就想利用惡作劇發洩一下心中的鬱悶,來追求心理平衡[3]。
孩子的惡作劇並非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父母沒有正確引導,會加劇孩子的惡作劇行為,可能釀成大禍,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父母應分辨孩子惡作劇的緣由,糾正他們的行為。
1.主動關愛,滿足孩子內心需求
對於只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而非惡意惡作劇的孩子,父母不妨向他們說明惡作劇是一種錯誤的行為,讓他們明白作弄人是不對的,而且父母的關愛不需要通過惡作劇的形式獲得。父母在講清道理後,要主動多關心孩子,滿足他們內心的需求。孩子慢慢地就會對惡作劇感到無趣,想惡作劇的欲望自然就會消失[3]。而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不在孩子面前搞惡作劇。
2.換位體驗,使幼兒認識惡作劇危害
為了追求捉弄別人的快樂,而忽略了別人感受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一般較為強烈,不懂得設身處地思考他人的快樂與痛苦。所以父母應在具體的、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引導孩子嘗試體會他人的情感。如繪本故事、動畫片中有相關劇情時,父母應抓住時機,應時應景地與孩子交流,幫他們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情緒情感的表達[4]。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與同伴友好相處,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此外,父母還應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讓他們清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哪些做法會可能傷害到別人。所以,父母平時要為孩子樹立規則,給他們普及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
3.理解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
當孩子的惡作劇源自於消極情緒時,父母應理解並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痛苦/生氣……」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管理自己的情緒[5]。
惡作劇無論大小,我們都應該對它說「不」,因為有些惡作劇並不好笑,反而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損害。父母的正確引導,能避免孩子將來因此釀成大錯。
參考文獻
[1]許書萍. 叫停寶寶的惡作劇[J]. 啟蒙(3-7歲),2005(11).
[2]王乙傑. 淺談幼兒模仿錯誤行為的個例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版),2019, 000(015):7.
[3]盧德玲. 幼兒惡作劇現象原因剖析及應對策略探微[J]. 成才之路,2017,000(027):67.
[4]楊寧寧. 幼兒移情能力的培養初探[J]. 科教導刊,2014(8S):227-227.
[5]楊林. 引導孩子消極情緒的正面表達[J]. 教育科學論壇,2019,457(07):3.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