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不易,作業問題越來越難,你需要《不管教的勇氣》

2020-12-23 加油心葉

2019年十大流行語之一:我太難了。相信2020年的這幾個月,很多父母的內心都是我太難難難了。因為疫情,孩子在家上網課,效率不高,不得不面對電子產品,沒有了老師的管束,作業拖拖拉拉,三催四請就是不做,或者邊做邊看小視頻,許多家長苦不堪言。

平時因為生活規律,每天上學,作業也說得過去。可是孩子在家上學的這幾個月,生活懶散,作業拖拉。很多家長感覺很是苦惱。在這段時間裡,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給自己充電。再讀《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不管教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反覆提出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不應該幹涉。通讀一遍,我開始不管教孩子,玩遊戲也不幹涉。然而,事情似乎變得更糟。我們讀過很多育兒書,還是不知怎麼養孩子。「確認偏誤」說的是我們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邏輯來解決獲取的信息,然而這個信息是武斷的、片面的。

就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而言:現如今的大環境讓父母更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能為孩子做好規劃,少走彎路。然而欲速則不達,父母越是對孩子抱有很大希望,孩子越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越是大吼大叫,孩子越是撂挑子不幹。

書中告訴我們,讓孩子完全自然成長太耗費時間,為了孩子較少經歷挫折,能夠獲得幸福,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只有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夠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有效的指導。

作業問題解決不好,親子關係越來越糟。我們越來越苦惱,養育孩子成了生活中最大的難題,究竟怎樣做才可以讓養育之路越來越順暢?

一 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自立」,孩子小的時候,離開父母無法生存,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斷地給予幫助。這會妨礙孩子的自立。自立需要三個條件:

①能夠獨立作出選擇

作者認為,自立的首要條件就是能夠對那些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和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獨立做出選擇。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散發著光芒的天使,展開健壯的雙翅,面對著升起的朝陽,正要飛向天空,忽然背後躥出兩個老人,緊緊地抱住他,充滿擔憂地說:孩子!天上很危險!你不能飛啊,你飛不動的!天使不服,試圖掙扎。老人卻抱得愈發緊了。不住地說:我們是愛你的!終於,天使的翅膀被他們折斷,永遠無法在天空翱翔了。一天,老人羨慕地看到別的天使在天上展翅翱翔,還帶著他們的老人。轉過頭來,鄙夷地瞅著自己那個在地上爬行、渾身沾滿了泥土的孩子,問:你什麼時候能帶我們去飛?

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應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這是邁向自立的第一步。

②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

如果孩子從小被大人批評或表揚,就無法獨立確定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得到讚美就開心,被批評就改變自己的行為。

③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從小被「眾星捧月」養大的孩子,長大了也認為別人的幫助理所當然。當孩子明白別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能夠顧及別人的感受,就真正邁向了自立。

二 如何做到不管教的方法來養育孩子?

有人說過:「如果從我們的口中除去批評、嘮叨和閒話,那我們每天要說的話就不剩幾句了。」

父母一看到孩子的行為有哪些不好,就忍不住要去糾正。要麼是態度強硬地批評,要麼是無可奈何地嘮叨。然而,批評和嘮叨都無法讓孩子發生改變。岸見一郎提出了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1 不批評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批評見效比較快,孩子一旦被批評,就會中止有問題的行為。但是,這僅僅是因為孩子害怕父母,而卻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去需要改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屢教不改」。

而表揚導致的問題是一旦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去做。表揚和批評都是自上而下的,是父母和孩子地位的不對等,然而,親子關係是平等的。

不批評不表揚,也並不意味著父母什麼都不做。不管教的前提是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2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構建良好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急於求成。批評和吼叫對於管教孩子來說,效果立竿見影,然後卻使親子關係疏遠,低自尊的情況下,孩子也不可能發生改變。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出情感引導的方式,具體步驟為:

① 播下種子

提前讓孩子知道去哪裡,會發生什麼事情,對他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孩子提前知道了要求,就會更願意配合。比如說,今天有作業,語文作業是什麼,數學作業是什麼。

②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如果孩子的需求得到了解決,就不會吵鬧了。陪伴他,觀察他,引導他,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當孩子吵鬧不想學習的時候,陪著他,觀察他可能是為什麼,引導他怎樣去做,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要不就別做了,或者必須接著做。

③聆聽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父母也很煩躁。其實,父母煩躁的可能並不是結果,而是孩子沒有好好表達,如果孩子好好說出自己的理由,父母也許會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而孩子為什麼不會好好表達呢?我認為可能是以下三個原因:父母平時習慣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父母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只有大哭才能達成目標。所以,我們應在平時學會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認真傾聽。

④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你有兩種選擇,第一種: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告訴他沒什麼。第二種:接受他的情緒,「我知道你有些累了,你需要我的幫助嗎?」這樣說不僅讓孩子內心得到理解,也可以引導他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⑤同情

當我們遇到難過的事情,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與支持。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跟我們訴說的時候,我們把自己放在他的角度思考,這樣才有利於他自己正確應對自己的情緒。

正確使用情感引導,孩子會越來越信任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找你幫忙。進而實現不管教的目的,達到不教而教。

三 如何跟孩子說話

人和人之間的任何建議看起來都是批評,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很重要。我們需要這樣做:

1 說謝謝

岸見一郎提出: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家庭或學校裡的存在感。

比如,我會問大兒子,你可以給弟弟讀會書,讓媽媽做點事情嗎?當他做完的時候,不是表揚他,而是謝謝你今天幫我照顧弟弟。說謝謝,不但把他放在平等的地位,也讓他能體會到自己的貢獻是有價值的。

2 說你真努力

父母很容易對孩子說:「加油啊!」而這可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父母不應過於關注結果,而更應該重視過程。要讓孩子下定決心超越現在的自己,並不是加油,而是跟他說你真努力!在孩子能掌控的範圍內,孩子努力了,可以培養他的自信心。

3 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如果父母實在忍不住想幹涉孩子的學習,可以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暫時與孩子保持距離。

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當父母覺得快要忍不住的時候,離開一會兒,給自己一點空間,等心情平靜了再回來。

不要因為考試臨近就為孩子提供特殊待遇。

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採取全家不看電視,小聲說話等行為,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全家的中心。

對孩子坦率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父母直接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自己的困惑,比如他不認真學習,媽媽心裡有些難過。並尋求他的幫助。可能孩子也會給一些對策。

小結一下

《不管教的勇氣》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盲目追求不管教,就成了放縱式育兒,孩子的成績越來越退步,反而可能沒有管教孩子學習有效果。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教而教,最終引導孩子走向自立。

相關焦點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養不教父之過"是大多數父母和教育者的共識。我們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中實行"無為而治",任由孩子探索。但是,一本名為《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出版,作者岸見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學闡述了不管教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管教不是萬能的,而且對孩子不管教還能賦予孩子更多益處。
  • 《不管教的勇氣》:最高階的管教方式是不管教
    第一眼到《不管教的勇氣》,就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不管教的勇氣?對孩子什麼都不管?他不得蹦躂到天上去!儘管內心有如此想法,我仍把書加到了購物車——萬一真有能輕鬆教育孩子的方式,咱可不能錯過了!與很多華而不實的育兒書籍不同的是,《不管教的勇氣》從家長的關注點出發,不但教父母如何「不管教」孩子,還考慮到了父母關心的採取不管教的育兒方式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對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
  • 《不管教的勇氣》告訴你,原來可以這樣養孩子
    今日推薦書籍:《不管教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日本)其次,在孩子做的各方面的活動中你需要對孩子表示感謝。比如做家務,比如照顧人,比如關心他人,說體己的話。然後相信孩子能獨立地解決問題。看到孩子好的意圖。
  • 樊登讀書會力薦《不管教的勇氣》:既不批評又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作業完成了嗎?一天到晚只知道看電視,把電視關了做作業去!這是在上網課還是在刷視頻,過兩天就開學了,我看你怎麼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以後能有什麼出息!《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中寫道:「父母應在學習外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批評孩子也不表揚孩子,不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對孩子不重視不關心,而是默默地守護孩子,在孩子迷茫求助我們的時候,我們給予一定的幫助。」
  • 《不管教的勇氣》
    《不管教的勇氣》依據阿德勒心理學,作者深入淺出地總結了簡單、切實的育兒之道。
  • 不管教的勇氣讀後感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實現自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能夠獨立做出選擇、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和擺脫自我中心主義。怎麼樣才能有不管教的勇氣,即作者說的不批評也不表揚的管教方法,前提是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實現有效的指導,教會孩子應對社會的各種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降
    早在一百年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這裡的「正面管教」由基礎上發展而來,並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對繼承者也有許多繼承和發展,例如,哲學家日本在阿德勒父母哲學的基礎上中寫了《不管教的勇氣》,管教孩子的答案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
  • 不管教的勇氣-筆記01
    《不管教的勇氣》讀書筆記:1.孩子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他還有為社會貢獻的責任感。真正的學習是讓人愉悅的,無論是學習的目的,還是學習的過程。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以備將來幾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4.隨時調整目標方向,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為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時,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不對而順勢轉變和調整目標方向做準備。5.回歸初心,發現這個小生命本身的可貴。經常去醫院周圍轉轉,珍惜健康和親人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本身。
  • 《不管教的勇氣》帶你走出教育焦慮的情緒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不管教的勇氣》,其中,「不管教」的理念和戴建業老師的觀點如出一轍。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同樣受儒家文化環境薰陶的背景下,我們的家庭面臨共同的問題——「教育焦慮」。下面,我從《不管教的勇氣》中提煉出三個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帶家長走出教育焦慮的情緒。
  • 不管教的勇氣!父母這樣協助孩子,才是打開2020高考的正確方式
    我們都知道「衝動是魔鬼」,焦慮、吼叫、批評都不是解決教育孩子的問題的上策。從今天算,距離今年高考還有71天,父母如何有效協助、陪伴高考生,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了,可以說,這是決定最後」百米衝刺「、能考上什麼大學的「定音錘」。本文主要探討父母該如何協助高考生,坤爸推薦不管教育兒法。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
    最近讀了《不管教的勇氣》(岸見一郎),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比如說學習。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無法代勞。學習也好,不學習也好,其結果是作用於孩子的,最後的責任只能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這個道理說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得到呢?又有多少家長敢於這麼去做呢?
  • 《不管教的勇氣》乾貨分享,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我成長!
    《不管教的勇氣》乾貨分享,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我成長!大家好,我們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當中提出了一個特別震撼的口號,叫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就是不管教的勇氣,就真的是讓你儘量地放手,儘量地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所以,不批評也不表揚。那麼這個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手法呢?
  • 《不管教的勇氣》:高曉松的育兒經,教女兒混日子
    這個漫長的假期,我們的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我越來越顧不上他,爺爺奶奶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多,我每天都在兒子和爺爺奶奶的相互告狀中拉扯著,精疲力盡。但是,其實他離開後的每一天我都非常想他。相反,兒子在外婆家一分鐘一秒鐘都不曾想我。把住兩天延長成三天,五天,九天。
  • 不管教的勇氣,你有嗎?
    《不管教的勇氣》的作者是岸見一郎,他是一位哲學家,主要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現在談到教育,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孩子,可是我們都是那些曾經的孩子,我們身上的教育是否成功呢?二、不管教的本質是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另外一個人。想想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大部分的父母都會管教我們,而我們是否服氣父母的管教,我們作為父母,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學生是否接受了。我們經常會聽到說:「這句話說過幾千遍了,就是沒用!這個題講過幾百遍了還是不會!」所以我們真的無法控制孩子。
  • 「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
    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用阿德勒心理學重新定義親子關係用哲學的觀點叩問教養本質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其實岸見一郎要談的,不是真的「不教養」,而是父母親要放棄掉許多更為任性的、更為自私的、更為非理性的教養方式。
  • 只能說明你的心性不夠強!告訴你不管教的勇氣和智慧
    ,而只是一點勇氣和智慧,你願意了解嗎?當我們有書同城線下讀書會與聚龍小鎮讀書會一起,在一周前發布了6月30日讀書會共讀的書目《不管教的勇氣》後,報名相當踴躍,雖然因場地的原因,人數限定為25人,但很快就報滿了。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報名人數突破至37人。周日的早上,豔陽高照,但酷暑難擋書友們的熱情,四面八方趕來的書友把「今後.媽媽成長公益書屋」擠得滿滿的,到場人數突破40人。9點一到,讀書活動正式開始。
  • 《不管教的勇氣》:控制欲很強的家長,潛意識裡到底藏著什麼?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根據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寫了一本親子育兒書《不管教的勇氣》。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很多跟傳統教育觀念大相逕庭的教育理念,勸導父母該放手就放手,不要過度插手孩子的人生,因此書名叫《不管教的勇氣》。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滑,管不管?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管
    管還是不管,該如何去管,關於這些問題,早在百年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對此進行了研究,「正面管教」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受到了教育界廣泛的認可。而沿襲和發展繼承者也有很多,如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阿德勒育兒哲學的基礎上就寫下了《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有關管教孩子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 不管教的勇氣,是什麼樣的教養?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他們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所有的引導也只是讓孩子擁有遠走高飛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安心放手。《不管教的勇氣》提出培養孩子自立有三大標準:一、能自主選擇,並為此承擔責任我記得我在上三年級的時候,每周學校都有一次班級集體去學校圖書館集體閱讀兩個小時的安排。有一次去圖書館,我的同桌給我推薦了一本「看不完的書」。
  • #閱讀筆記#《不管教的勇氣》「不管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很短的一本書,一個晚上看完足矣,不過如果帶著反思體悟的話,那就需要n個日日夜夜了~幾年前聽說時,也會想豈能放手不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