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約6400個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
引子:
兒子去外婆家住了10天了,這是他出生後第一次離開這麼久。剛開始我們兩都非常的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不用管他,不用一天到晚跟在他後面碎碎念。而兒子也非常開心,不用整天被我碎碎念。
這個漫長的假期,我們的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我越來越顧不上他,爺爺奶奶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多,我每天都在兒子和爺爺奶奶的相互告狀中拉扯著,精疲力盡。
但是,其實他離開後的每一天我都非常想他。相反,兒子在外婆家一分鐘一秒鐘都不曾想我。把住兩天延長成三天,五天,九天。而最讓我挫敗的是,他給我打電話,連「媽媽」都沒有喊,跟我說的是,「快讓我看下我的玩具,有沒有被妹妹們破壞。」
在再三確認玩具沒有事情後,又用命令的口氣說,「那些玩具要幫我保管好了,不能讓妹妹玩壞咯」。
這下我徹底生氣了。
「你也太沒有禮貌了吧,你都不問問我和妹妹們,上來就問玩具,我還沒有玩具重要,我一會就把那些個玩具扔掉,我讓你回來再也看不見它。」
當我說完這句後,兒子馬上就翻臉了,開始「哼」了起來,原本我是要和他聊,「你有沒有想我們的」這個話題,這下怎麼接下去。那邊的兒子大喊,「我討厭你媽媽,我再也不回家了。」
接著他真的去躲起來了,留下我和我媽媽抱怨他的沒良心。
但是,很快,我意識到,我竟然在跟一個孩子置氣,用得是,傷害他在乎的玩具這種小伎倆,而我打著的旗號是,教育孩子。
後面的幾天,每天打電話,兒子都興致不高,只有一句,「媽媽我得再多住兩天,我不想回去。」而我連說服他回家的說辭都道不出口,就像小情侶慪氣一般,跟他說:「那你呆著好啦。」
他不在的這幾天我一直在反省,這個假期,我到底做了什麼讓親子關係跌到了冰點。是我太兇了嗎,是我管太嚴了,還是我用了冷暴力?
失望,落寞,迷茫如失戀一般,我翻開《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尋求慰藉。
1. 《不管教的勇氣》作者介紹,創作背景,主要內容。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他有另外一本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是一名哲學家,他從1989年開始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是日本阿德勒協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和顧問。
創作背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
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穀物生意。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
5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後,他竟奇蹟般地康復了。這場病加上他3歲時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
阿德勒5歲時上小學,9歲時進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911年因突出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
人們常說的「自卑情結」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於一個人感覺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這種努力叫做補償。
而這本是就是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深入淺出地總結了簡單、實用的育兒之道。
用阿德勒心理學重新定義親子關係,用哲學的觀點扣問教育本質,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主要內容:
這本書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為依據,結合切身育兒案例,以通俗移動的方式,傳遞「不管教」的新理念。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方式幫助我們理解阿德勒的尊重平等,追求卓越,自我價值感和自卑感等重要的核心理念。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生活模式,根據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觀目標,但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主觀目標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過程應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或「個人心理學」
自卑感——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本書主要討論了三大重點:
第一:怎麼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二: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第三:如何賦予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
2. 《不管教的勇氣》啟發,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麥家的兩封信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像,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
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採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後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鬆,流淚了要自己擦乾,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麼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麼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仿佛,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麼做。
……」
在董卿擔任製片人並主持的央視節目《朗讀者》中,「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朗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感人至深。節目播出後,這封《致信兒子》引發了觀眾和網友的熱烈討論,被稱作「2017最美家書」。
「我的兒子青春期特別作、特別叛逆。」麥家直言,高中開始,兒子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
麥家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裡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他:「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但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
他說:「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終於,麥家的兒子到了高考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開始自發的奮起直追,直到被美國的學校錄取。
在兒子即將遠赴大洋彼岸上學的前夕,麥家將信悄悄夾在本子裡,有太多囑咐的話想要說出口,怕被嫌煩,而選擇了用文字。
父母的小心翼翼不是出於一份恐懼,更多的是出於一份愛。
面對青春期的兒子,麥加選擇的不是批判,教育,訓斥,而是選擇陪著他。面對兒子的叛逆,麥加曾自嘲說「叛逆」是他們家的祖傳。
麥家的父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家裡成分不好,還要養活一家老小,脾氣也格外暴躁。而年少的麥家非常叛逆,經常跟別人打架,為此沒少挨父親的打。因為父親的毒打,父子之間產生隔閡。麥家曾發誓不再喊他爹,連續17年不跟他說話。
「父親,你一輩子給了我很多,我想最後再要一點,要你一個清醒的笑容,一個確鑿的認可,一聲安慰,一聲原諒,一個父子情深的擁抱。可你沒有給我,父親,你就那麼走了,沒有給我一點點,連一個輕淺的笑容和撫摸都沒有……我將永遠對你有一種負罪感,一種羞愧。」
這是麥家寫給自己已過世父親的一封信,信裡的他不再是功成名就、耳熟能詳的作家,而是一個普通的痛失了父親的兒子:有些懊悔、有些怨恨、又有很多愧疚。
這段經歷,讓麥家坦言:「一定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失去父愛的人。我在扮演父親的時候,也沒有太稱職,但時間不能倒回。」
「我想我父親不可能重新彌補對我的愛,我也不可能把我曾經失敗的角色重新彌補好。正因為這些東西,我才在小說裡在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下了很多期待和祝願在裡面。」
每個孩子與父母冷戰的時候,都會深深刺傷父母的心。但父母不會跟孩子計較,只會默默陪在孩子身邊,守護著他,笨拙地表達著愛意。曾經叛逆父母的我們,如今成了被叛逆的父母。
長大後我們經常會用父母原封不動的方法對待自己孩子,比如我父親以前經常對我罵或者吼的方式對待我,我現在對小孩的教育也不自覺用到這種方式,其實我也很明白這種方式給我帶來的傷害,但有時確實不自覺;——《不管教的勇氣》
麥家小的時候,父親採用的是打壓式的管教,麥家非常的叛逆,用去遠方求學來逃離父親,而當他做父親的時候,他沒有再延續父親的辦法,而是靜靜地陪孩子經歷他的叛逆期。
現在養育孩子的焦慮多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和無奈,然後將這部分焦慮又傳遞給孩子,不管是批評教育還是表揚教育,這兩種對於孩子來說都充滿了期待,《不管教的勇氣》書中說,要和孩子平等交流,不表揚也不批評。但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傾聽和陪伴。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必須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3. 《不管教的勇氣》啟發,我們需要教會孩子什麼?
高曉松教女兒混日子
高曉松的媽媽在談起育兒理念時提到:「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之後再沒管過他們。」,而這種「輕鬆育兒」培養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兒子高曉松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音樂製作人;女兒高曉江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博士。
現在,高曉松也有了自己的女兒,他的育兒態度和母親如出一轍:「我主要教會她如何混日子。」
或許會覺得高曉松從小在清華園長大,他的詩和遠方是有環境的加持,但是不妨想想他不焦慮的背後是怎麼樣的自信。
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需要教會孩子什麼?書裡給出了答案。
1、能夠獨立做出選擇並為自己負責。
2、 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他人評價對自己影響不大。
時代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為孩子預測未來,不可能為孩子鋪好前程,我們的權利,能力,地位,在時代面前就像螳臂當車,但是我們可以為孩子樹立自信心,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什麼樣的父母可以給孩子信心和勇氣?當父母也是一個從容穩定的狀態,能夠給孩子補充和支持,孩子就能變得有力量。
什麼樣的父母總是拿走孩子的信心和勇氣?那些沒有傳遞正向信念的父母。
舉個例子,奇葩說中的靈魂辯手詹青雲,她小時候學習成績差到讓老師叫來媽媽:「這孩子將來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許多家長聽到這樣的話,肯定都會著急吧,或者覺得孩子給自己丟臉了,怒氣衝衝地埋怨孩子不爭氣。
可詹青雲的媽媽從沒有這樣做。
無論女兒在學業上的表現如何,媽媽都會不急不慢地用她獨特的「算命式鼓勵法」,來給女兒加油打氣。
「媽媽給你算過了,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媽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一次次「算命」,又一次次落空之後,終於,高二那年,詹青雲真的成了年級第一。她愛看書,什麼雜七雜八的書都看,媽媽乾脆讓她泡在書店裡看個夠,完了再挑兩本書帶走。寒暑假的時候,父母從不催著她學習,也不限制她必須做什麼,而是允許她廢寢忘食地看武俠小說。
她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的父母給他的自由卻讓多少人羨慕,詹青雲沒有因為父母的慢養,而變糟,相反地,父母總是給他自信的力量,讓她為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選擇做主。
她選擇了一條罕有人走的路,她能為自己的選擇做主,也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現在好多人業已成人,卻仍然無法為自己的生活做主。而這些無法為自己做主的人做了父母,他們會有更多對於生活的無奈會傳給孩子。
每個孩子字具有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經驗。我們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尋找孩子的特質。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回想我們小時候班上那些讀書好的,和那些讀書不好的,踏入社會後,大家又都是從零開始,我們不停地在重啟我們的人生階段,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放,正如文中所說,「孩子的短處和缺點就像是黑暗」,只要是一味地關注短處貨缺點,事態就不會有任何改變,黑暗也將無法移走,或者消除。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盯著孩子的缺點看,企圖用批評,指責,講道理等方式去幫助孩子改變這些,甚至是拔苗助長的方式,想辦法去彌補所謂的「缺點」,卻恰恰「南轅北轍」。傷了親子關係,吃力不討好。比如我們不可能要求鋼琴家郎朗和韓寒去把數理化學好。
作為父母要善於用我媽的眼睛去發現和觀察自己的孩子的擅長點是什麼,可以做什麼,順勢而為。同時也要把這個發現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確信他自己的特質,進而有勇氣,有力量去面對生活。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應該去發現孩子的亮點資源。
4. 《不管教的勇氣》撫平了我的焦慮,煩躁
書中提到父母的「不管教」並不是真的不管教,而是要建立和諧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弄清楚自己要「管」什麼,不「管」什麼,在那些方面要去管,在那些方面我們就需要「放手」。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色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只有真正地明白阿德勒所說的;「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賦予了它什麼意義。
我之所以對孩子不停地說教,是因為我自己無力反抗公公婆婆施加的壓力,我與他們觀念不同,我卻因為想要一家相安無事而一再讓出自己的界限,我不停地告訴自己,爺爺奶奶都是愛小孩的,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而我把自己的小憤怒和叛逆隱藏起來,但是卻在說教孩子的時候不小心暴露出來,將不好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並沒有錯,他不需要成為忿忿不平的出口。
而我的焦慮,煩躁更多的是對於我做為全職媽媽的不安,來自於我要兼顧生活和理想的疲憊,我想要的太多,所以我就被分割成很多的我,分割成很多的角色,所以我能留給兒子的時間和溫情就會減少,比如培養專注力這件事情,明明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糾正反饋,我卻希望他儘快完成,儘量馬上立刻一百分。是我的焦慮和煩躁讓我和他的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我不僅應該去看孩子身上有什麼亮點,我也應該重新評估一下自己有什麼優點,我不需要做一個全能完美的媽媽,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我應該堅持我覺得對的事情。如果我都不能自主選擇,我的孩子怎麼能做的到呢?
這本書有很多可以落地的方法,比如不批評不表揚,比如四種鼓勵方式:描述式鼓勵,啟發式鼓勵,賦能式鼓勵,感謝式鼓勵……但是,我想說就像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育兒方式也不一樣,我們要注重道,而非具體的「術」。
我們不能看了一本書就照搬不批評不表揚,再看一本書就快樂教育,再看個視頻就對孩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孩子需要成長,我們大人也是需要成長,我們要注重的是大方向上面應該怎麼樣,原則上應該怎麼樣,而不是這個方法怎麼樣。否則當方法不適用時,又會進入新的一輪焦慮。
最後:晚飯後,我正在工作的時候,兒子打來電話,跟我道歉,原來,外婆和風細雨地和他暢聊了一下,他說,「媽媽,對不起,你比玩具重要,你吃飯了嗎?」我一下子不生氣了,甚至覺得自己有點搞笑,也好像是長不大的孩子。我還是向孩子表達了我剛剛真的很生氣,但是我們很快就和好如初了。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可以及時的發現錯誤,反思,然後道歉。這是我們兩個共同的閃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