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三部曲--不管教的勇氣

2020-11-16 大熊與花花

孩子具有社會屬性,一般來說孩子有三個需求:被接納被認可可自主選擇

相應的,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給孩子鼓勵和肯定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鼓勵肯定方面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這裡我們重點看一下怎麼讓孩子學會自立。

其實教育的目的就是是培養孩子的「自立」。一個人要想自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1, 能夠獨立做出選擇;

2, 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

3, 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父母無法替代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面對生活的勇氣,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立,家長應該學會「不管教」

什麼是「不管教」的教育方式,怎麼做才算「不管教」, 下面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一,「不管教」是一種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一般來說,批評孩子會有出現下面情況:

1, 孩子天生就想吸引父母的關注,當孩子規矩做事得不到回應是,就會故意做一些被批評的事情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越批評孩子孩子就越「不聽話」,因為孩子會故意這麼做;

2, 有些情況下孩子做錯事不是故意的,而且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改正。這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批評,而是耐心解釋

3, 批評在當下見效快,並非真的有效,而是因為孩子害怕父母。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容易變得低自尊,做事消極,變得懦弱。

大家都捫心想一下,我們身上的自卑從哪來的,很多其實是源於父母的批評。

也許有人會問,批評帶來不好得影響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表揚有什麼不好得呢,

這裡說的不表揚是不能過度表揚,很多家長逮著機會就誇孩子,有時候誇得孩子一頭霧水,過分表揚孩子會讓孩子依賴表揚,一旦得不到表揚,孩子便不好好做事

有時候需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對自己好言相向。

不批評不表揚,在孩子做出良好行為的生活,可以用「謝謝!」

比如,孩子在公共場所很安靜,可以說:謝謝你這麼安靜。這樣能讓孩子獲得對他人的貢獻感,而且承認他/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很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能從行為中獲得貢獻感,就會很很強的滿足感,做事的主動性更高。

二,對孩子的選擇橫加幹涉就是在消耗孩子的能量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卻不能代替孩子過一生,當然也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父母對孩子的選擇大加幹涉會造成不良後果。

他會破壞親子關係,另外一旦出現問題孩子會把責任轉嫁給父母。

不尊重孩子選擇的父母本質上是不相信孩子的,會認為孩子無力承擔識別,這樣做也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現實中對孩子選擇大加幹涉導致不好的結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孩子內心是尋求父母的認可的,當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符合自己的意願的生活,他們往往會選擇迎合父母的要求,但是孩子這樣做會消耗自己的能量

教育孩子要關注孩子本身,而不是結果,很多結果家長是左右不了的,你左右不了孩子的考試成績,你能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保持好和孩子的關係用你的能量滋養孩子,孩子狀態好了,自然出現好結果。

幹涉孩子選擇是很有損親自的關係的事情,而且也非常消耗孩子的能量,想想孩子60%的能量都在對抗家長了,還怎麼有能量做事情,更別提輸出好的結果。

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整體能量都是在消耗的,家長的能量也在消耗。

我們應該做有利於相互滋養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自主選擇權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三,體罰是一種報復行為,而不是教育方式

體罰並不是教育,而是報復,是為了給自己的憤怒找一個正當的理由。

批評即使沒有動手,某種意義上,也等同於體罰。

這裡面的道理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

四,如何讓孩子會學習

有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擔心,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孩子不自律怎麼保證孩子的學習不受影響。

學習是孩子自己必須解決的問題,沒有誰能代替。

父母督促孩子學習時,不知不覺中傳達了一個觀點:如果考上一所好學校,就可以實現人生的所有。

但是,人生並不會因為考上一所好學校而一帆風順,大人從不把這個真相告訴孩子

如果只注重考試結果,孩子很難體會到求知的喜悅。這樣,孩子在升學希望不大時,就會放棄學習。

事實上,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它促人成長,不僅為自己,還能為社會作貢獻。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些。

關於學習,父母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

1, 不要開口只談學習

「除了學習,就沒有其它的話說了嗎?」有些父母會遇到這樣的控訴。

換位思考一下,開口只談學習的父母是不是很煩人?假如你的孩子每天在你下班的時候問你「你今天掙了多少錢?」你的心裡是什麼感受!

2, 不要因為是考生就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即使是考生,也不能享受特權,一個勁學習的孩子,和痴迷於工作,被愛情佔據頭腦的一些大人一樣,都是不健康的狀態。

作為家庭成員,孩子在學習的同時,必須學會合作

人生的許多課題都需要合作,另外合作能讓孩子有價值感,這樣他們會更喜歡自己,更有自信。自信能促使孩子獨立解決各種問題,包括學習。

3, 平等地對待孩子

孩子和父母在知識和經驗上存在差異,但作為人,兩者是平等的。

父母如果能平等的對待孩子,就不會任意批評他們,孩子也會更冷靜接受父母的建議

4, 孩子成績不好需要道歉嗎?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如果某次成績不好,不用覺得辜負它,也不必消沉,只需為「下一次」努力就好了。

父母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觀點,使孩子認為沒有好成績就會遭受冷落。

在成績沒考好的情況下,父母不要說傷害孩子人格的話。

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應該認真學習,但不必讓自己的負擔過於沉重。

五,賦予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


成長的路上,孩子可能因為一次失敗,或者學習失利,從而產生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

這種想法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它讓孩子無法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特別是家長在「不管教」孩子的初期,面對的挫折會更多一些。

有時候孩子不願投入到自己的課題,是不想面對結果。他們害怕付出行動卻沒有好的結果。所以寧願選擇逃避。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可以的。

生活中,父母往往只關注孩子的缺點和問題行為。他們聊起孩子,多數隻提孩子不好的地方。

孩子的缺點就像黑暗,投以光明就會消失。父母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

比如孩子的思維活躍,注意力不夠集中,但是發散思維好,想像力豐富,更創造性。

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儘管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父母要嘗試這,有意識的關注孩子的長處。

六,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斷決定人生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學習不理想的時候,難免會消沉,產生疑問。這時父母需要做到兩點:


1, 接納孩子的真實面。

有時候孩子學習不努力,成績不好,這和父母的理想會有差距

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關注孩子的真實面,不要拿他們與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較

當孩子體會到父母無條件地愛自己,接納自己時,他們會獲得一種無可取代的安心感。

這種安心感會給孩子帶來能量,讓孩子更有力量的去努力。

2, 父母別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當然也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可能讓孩子懷疑自己,並產生牴觸心理

這種狀態下孩子是無法冷靜思考的。

作為父母,所能做的,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斷決定人生,而不是替他們決定

好了,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如何通過「不管教」的方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就講到這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家長,附育兒必讀書籍推薦:

《不管教的勇氣》

《陪孩子終身成長》

《不吼不叫》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家》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

《讓孩子遠離焦慮》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的語言》

《童年的密碼》

相關焦點

  • 《不管教的勇氣》:高曉松的育兒經,教女兒混日子
    失望,落寞,迷茫如失戀一般,我翻開《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尋求慰藉。1. 《不管教的勇氣》作者介紹,創作背景,主要內容。而這本是就是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深入淺出地總結了簡單、實用的育兒之道。用阿德勒心理學重新定義親子關係,用哲學的觀點扣問教育本質,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 樊登讀書會力薦《不管教的勇氣》:既不批評又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挑評孩子的育兒方式不對,那表揚孩子的育兒方式總可以了吧。這應該是絕大多數父母的心聲並在實踐中。在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時候表揚孩子;在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時表揚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表揚,孩子的心裡肯定很高興。
  • 《不管教的勇氣》
    《不管教的勇氣》依據阿德勒心理學,作者深入淺出地總結了簡單、切實的育兒之道。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但是,一本名為《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出版,作者岸見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學闡述了不管教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管教不是萬能的,而且對孩子不管教還能賦予孩子更多益處。父母對孩子不管不問,真的能健康成長嗎?孩子能有出息嗎?這些都是縈繞在眾多父母心頭的問題,提示"不管教"的可行之處何在?
  • 《不管教的勇氣》:最高階的管教方式是不管教
    第一眼到《不管教的勇氣》,就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不管教的勇氣?對孩子什麼都不管?他不得蹦躂到天上去!儘管內心有如此想法,我仍把書加到了購物車——萬一真有能輕鬆教育孩子的方式,咱可不能錯過了!與很多華而不實的育兒書籍不同的是,《不管教的勇氣》從家長的關注點出發,不但教父母如何「不管教」孩子,還考慮到了父母關心的採取不管教的育兒方式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對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
  • 養娃不易,作業問題越來越難,你需要《不管教的勇氣》
    再讀《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反覆提出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不應該幹涉。通讀一遍,我開始不管教孩子,玩遊戲也不幹涉。然而,事情似乎變得更糟。我們讀過很多育兒書,還是不知怎麼養孩子。
  • 不管教的勇氣!父母這樣協助孩子,才是打開2020高考的正確方式
    本文主要探討父母該如何協助高考生,坤爸推薦不管教育兒法。一、不管教育兒法是什麼?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著作《不管教的勇氣——跟阿德勒學育兒》中,根據對阿德勒個人心理學的研究,結合他自身的育兒實踐,提出了一個育兒觀點:不管教育兒法,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 不管教的勇氣-筆記01
    《不管教的勇氣》讀書筆記:1.孩子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他還有為社會貢獻的責任感。真正的學習是讓人愉悅的,無論是學習的目的,還是學習的過程。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以備將來幾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4.隨時調整目標方向,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為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時,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不對而順勢轉變和調整目標方向做準備。5.回歸初心,發現這個小生命本身的可貴。經常去醫院周圍轉轉,珍惜健康和親人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本身。
  • 不管教的勇氣讀後感
    怎麼樣才能有不管教的勇氣,即作者說的不批評也不表揚的管教方法,前提是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實現有效的指導,教會孩子應對社會的各種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
  • 《不管教的勇氣》乾貨分享,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我成長!
    《不管教的勇氣》乾貨分享,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我成長!大家好,我們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當中提出了一個特別震撼的口號,叫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就是不管教的勇氣,就真的是讓你儘量地放手,儘量地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所以,不批評也不表揚。那麼這個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手法呢?
  • 《不管教的勇氣》:你還靠吼叫、打罵、體罰、冷暴力教育孩子嗎?
    怎樣正確有效地管教孩子,成了育兒路上的一個難題。日本哲學家,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顧問岸見一郎通過《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提出了與傳統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演,並且指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自立。
  • 《不管教的勇氣》:你還靠吼叫、打罵、體罰、冷暴力教育孩子嗎?
    怎樣正確有效地管教孩子,成了育兒路上的一個難題。日本哲學家,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顧問岸見一郎通過《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提出了與傳統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演,並且指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自立。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降
    對繼承者也有許多繼承和發展,例如,哲學家日本在阿德勒父母哲學的基礎上中寫了《不管教的勇氣》,管教孩子的答案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管教」的初衷自主選擇與獨立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的初衷是什麼?著名漫畫家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15歲的時候去臺北尋找自己的漫畫家之路,自力更生是讓他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的關鍵。那時候呢。你自己做決定,走自己的路,因為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決定承擔責任或獲得的是你自己,這也是蔡志忠家庭教育的最大收穫。
  • 「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
    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用阿德勒心理學重新定義親子關係用哲學的觀點叩問教養本質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其實岸見一郎要談的,不是真的「不教養」,而是父母親要放棄掉許多更為任性的、更為自私的、更為非理性的教養方式。
  • 不管教的勇氣,是什麼樣的教養?
    《不管教的勇氣》提出培養孩子自立有三大標準:一、能自主選擇,並為此承擔責任我記得我在上三年級的時候,每周學校都有一次班級集體去學校圖書館集體閱讀兩個小時的安排。有一次去圖書館,我的同桌給我推薦了一本「看不完的書」。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
    最近讀了《不管教的勇氣》(岸見一郎),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比如說學習。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無法代勞。學習也好,不學習也好,其結果是作用於孩子的,最後的責任只能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這個道理說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得到呢?又有多少家長敢於這麼去做呢?
  • 《不管教的勇氣》:控制欲很強的家長,潛意識裡到底藏著什麼?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根據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寫了一本親子育兒書《不管教的勇氣》。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很多跟傳統教育觀念大相逕庭的教育理念,勸導父母該放手就放手,不要過度插手孩子的人生,因此書名叫《不管教的勇氣》。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滑,管不管?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管
    而沿襲和發展繼承者也有很多,如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阿德勒育兒哲學的基礎上就寫下了《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有關管教孩子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15歲隻身到臺北尋找屬於自己的漫畫家之路,在這背後自立是促使他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的關鍵。回憶當時。蔡志忠表示:我們家(教育方式)可以讓很多人學習,從我15歲離家到臺北當漫畫家,在此之前的15年裡,家裡是沒有問題的。即便是最後決定離家,我也沒有去問爸媽可不可以,而是去告訴他們這件事。
  • 不管教的勇氣,你有嗎?
    《不管教的勇氣》的作者是岸見一郎,他是一位哲學家,主要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現在談到教育,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孩子,可是我們都是那些曾經的孩子,我們身上的教育是否成功呢?二、不管教的本質是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另外一個人。想想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大部分的父母都會管教我們,而我們是否服氣父母的管教,我們作為父母,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學生是否接受了。我們經常會聽到說:「這句話說過幾千遍了,就是沒用!這個題講過幾百遍了還是不會!」所以我們真的無法控制孩子。
  • 告訴你不管教的勇氣和智慧
    進而閱讀阿德勒的系列書籍,《不管教的勇氣》雖然不是阿德勒的著作,但其實是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知識來闡述的育兒方法,主要論點是不對孩子進行批評或者表揚,而是給孩子以價值感。她落落大方、有條不紊的發言讓大家都覺得她成長的速度比我們預期的更快。驚嘆於讀書帶給她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