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早春,總有一個特別忙活的群體,那就是「藝考大軍」。「藝考」之路狹窄而崎嶇,卻從不缺乏眾多人的趨之若鶩。
擠爆藝考實為哪般?上個學分低,畢了業好就業,混得臉熟能出名……社會浮躁帶來價值觀的全面貶值,出名好得利,難怪乎「千軍萬馬要過獨木橋」。
是的,藝術讓人有機會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也可以讓人生變得更豐富。但是,如果你不熱愛藝術,只是為了名利而來,那麼就一定走不遠。
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難藝考年」。招考政策發生調整,主要變化有三:校考數量減少,統考範圍擴大;文化課分數線提高;藝術類專業考試形式轉變難度增加。
有評論者指出,擺脫功利主義的糾纏,營造熱愛藝術的一種社會風氣,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才是藝術教育的一條正途。也只有此,盲目狂熱、反常荒誕的藝考或許才能降溫。
回歸藝術與生活的本位,「藝考」才能迎來原本應該屬於的理性時代。
在過去的10多年裡,藝考成為很多人「曲線救國」實現大學夢的捷徑,很多學生甚至不惜放棄高二、高三的文化課學習,不惜大把大把「燒錢」,輾轉多地參加藝考。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14年,全國藝考生人數由3.2萬猛增至100萬,增加了30多倍,與此同時,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從597所增至1679所。
然而,藝考熱了這麼多年,伴隨的卻是就業冷的怪象。此前,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最難就業的15個本科專業中,廣播電視編導、表演、動畫、藝術設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表演等多個藝術專業「榜上有名」。
那些年的藝考生如今都哪裡去了?採訪中發現,除了少部分人從教或任職培訓機構外,他們中畢業即失業或畢業即轉行已成為常態。那些只是把藝術當成了敲門磚,沒有天分、也不愛藝術的學生在花大錢取得文憑之後,仍然無法從事與藝術相關的職業,畢業以後,他們必須面對更為嚴峻的選擇。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只看臉就有路的時代,百萬大軍中的勝出者不是比較幸運,他們還都「蠻拼的」。
餘秋雨曾說過:「不要輕易選擇藝考,這是一場以生命作為成本的殘酷遊戲,請不要過於熱情地判斷自己孩子的藝術才華」。
2015,「史上最難藝考年」
2月5日,記者在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門口見到了藝考生宋小雨。她剛考完聲樂專業課。當日,山西省2015年普通高考藝術類專業考試正在進行。全省報考藝術類的考生共有52960人,其中美術類22369人,音樂類 7197人,舞蹈類4761人,播音與主持7874人,其他10759人。
根據省招考中心發布的消息,在春節過後的2月下旬至3月底,省外高校在晉藝術類專業考試日程均已排定。2015年藝考已匆匆到來。
此前,教育部重申了今年藝術類專業的招考及本專科的錄取分數線。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招考院校數量縮減,目前只有31所藝術專業獨立院校可舉辦校考;另一方面,綜合類院校採用藝術生省統考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以及大部分高考加分的取消,讓很多院校提高了文化課錄取分數線。因此,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難藝考年」。
此次藝術高考改革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旨在解決這些年「藝考亂象叢生,考生趕考負擔重」的問題,主要針對三方面:高校方面,有些高校把藝術生的招考作為賺錢的手段;省招考部門方面,省內考點不統一導致學生藝考的成本增加;考生方面,不少藝術生把藝術高考當做是高考的捷徑,投機考生數量大,從而使得藝術人才選拔被扭曲。
成本高昂前途難測
宋小雨是來自臨汾的2015屆藝考生。她從初中開始學習聲樂,剛開始在臨汾當地學習,高中後到過全國很多地方找老師學習聲樂,夢想能考上中國音樂學院。
見到宋小雨時,她剛從考場出來,最後一門考的是視唱練耳。「考的還不錯,抽的題是一個升號的,比平時自己練習的要簡單點。上午聲樂唱的是《沁園春·雪》,發揮的也還不錯。」考完試的宋小雨一臉輕鬆。
從初中開始學習聲樂,宋小雨的理想是考進中國音樂學院。從高中開始,父母就帶著她到北京找老師。「去北京上一次課來回的車費、住宿費、課時費一趟下來要花費一千五左右,一般兩周去一次,堅持了一年多。加上小三門,學習聲樂到現在最少花了五六萬。所以今年一定得考上,重考一年的費用也不少」。「家裡不富裕,但父母還是全力支持。」宋小雨坦言,參加藝考,就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大學夢。未來就業方向在何方,她還沒有認真考慮,「以後我不一定從事聲樂專業,但目前,我需要一張大學文憑。」
家長求「才」高校求「財」
像宋小雨這種情況的考生不再少數。藝考生的極低的錄取分數,讓很多家長願意拿出比正常學費貴幾倍的錢來「考」藝術。近年來,播音主持、美術、編導等藝考專業成為不少學生圓大學夢的捷徑。
劉媛,2014年參加播音主持類藝考的太原考生,報考20所學校,最終考上天津一所「二本」理工類大學。「這樣的結果我們已經滿足了,按照她的文化成績,普通高考只夠『三本』或高專。」媛媛媽媽道出了許多家長和考生的心聲:「曲線升學」。
藝術專業學費不菲,成為許多高校擴招增收的「寶地」。一方面,高校考前開設培訓速成班,每位學生收費3萬左右;另一方面,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費也比許多專業高,每年一兩萬比較常見。
近年,一些綜合類、師範類,甚至理工類、體育類高校都紛紛開設藝術專業。10多年前,只有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設有播音主持專業。然而,2014年秋季入學,約有148所院校公布了播音主持藝術高考招生簡章,僅山西省就有10多所高校設置該專業,包括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太原師範學院等。
藝考生中有些人順風順水,考時沒花太大力氣,畢業了也能找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另外有些人,考得吃力,工作也不理想,一肚子的不開心和委屈。
「學藝術就是燒錢,幾十萬真的不算啥。」
衛洋,2004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男高音,美聲。2014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學院聲樂系獲碩士學位,現在廣州「大學成」藝術中心擔任聲樂老師。
「我的藝考之路,因為有我姐姐在前面領路,還是比較順利,但學習聲樂花費確實不小。」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衛洋開始接觸音樂。「那會我媽媽會唱什麼歌就手把手教我唱,像閆維文老師的《小白楊》《咱當兵的人》,這些歌都是我媽媽一句句教會的。我的音樂啟蒙老師是父母,正經找老師學是上了高中以後。高一在運城當地找老師學習,高一後半學期就開始去外地了,在山大音樂學院找老師學習聲樂,一周去太原學習一次,這時花費就開始增大了。到了高三專門到成都找四川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習聲樂。老師換了不少,錢也花了不少。當時在運城一節課60元,太原一節課200元,四川音樂學院一節課500元。加上來回的車費、住宿費,三年的時間花費十幾萬,這還不算上大學一年一萬二、研究生一年兩萬的學費。從學習聲樂到研究生畢業,共花費三十萬左右。」
這是藝考生衛洋的學習帳單,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一路走來很辛苦費用也很高。值得欣慰的是他現在正在從事他喜歡的工作,用他的所學去教未來的藝考生,幫助更多的藝考生考入大學。
「能進省歌,我算幸運兒。」
雷曉靜,山西省歌舞劇院管弦樂團中提琴手。2004年畢業於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山西省歌舞團工作至今。
「我從小學習中提琴,夢想就是能從事和音樂有關的工作,為這個父母沒少花錢。剛開始在少年宮學,後來在山大音樂學院找老師學習,當時一節課300元,還有高考前的小三門培訓的費用,從學琴到上大學,最少花費5萬以上。」
「我算是順利的,大學畢業後就考到歌舞團工作。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覺得很幸福。」雷曉靜說自己是一個幸運兒,每天能和喜歡的音樂相伴。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學好音樂,必須學會吃苦。學習樂器很苦,它是一個很枯燥的事情。同樣的音符同樣的樂句,也許你要練一上午,不斷重複。她也會經常告誡學生,學音樂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
現在除了團裡的演出,雷曉靜平時也利用空閒自己辦班。「沒辦法,生存最重要。」但是,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雷曉靜還是很幸福的。
在孤獨與磨礪中成長
高雲是太原市成成中學的一名舞蹈特長生。年復一年的壓腿、下腰,日復一日的旋轉、跳躍,就是她的「習舞」生活。沒有接觸過舞蹈訓練的人,無法體會其中的艱辛。「訓練中常常疼得受不了,傷病也在所難免。怕父母心疼,不敢說,只能偷偷哭。」高雲說,自從穿上舞鞋,她的生活就註定了與孤獨和疼痛相伴。「苦、累、疼」這三個字像懸在心頭的一把尖刀,無數次幾乎要將夢想的琴弦斬斷。「我只能安慰自己,那麼多年都過來了,咬咬牙就過去了。現在省裡的統考已經結束了,成績不錯。年後還會參加外省院校的校考,這個春節有得忙了。」高雲說。